收藏 分销(赏)

解读道德经讲解名师优质课获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0263169 上传时间:2025-05-0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7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道德经讲解名师优质课获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解读道德经讲解名师优质课获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幻灯片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参考专业资料。,国学经典之,道德经,第1页,道德经,演讲纲领,一、序言:,道德经,介绍,二、道教起源与发展,三、道家思想特色及对比,四、为何要学道家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五、道是什么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六、圣人示范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第2页,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含有完整哲学体系著作。老子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是老子哲学思想基本范围,所谓“道”,是指“终究真实”而言,亦即万物始源与归宿,万物基础与动力起源;而“德”则是“道”展开,是“道”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详细应用。,道家立说目标,是要在改变生灭世间,找到终究真实(道),使人能够自行安置,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前 言,第3页,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一大特色。儒家表现深刻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专心与苦心?,前 言,第4页,老子是道家创始者。,老子,一书作者即如司马迁所说,是“周守藏室之史”,他生平与,老子,一书内容也不妨分开讨论。今人所读,老子,,多以王弼注本为主,再参酌帛书本、竹简本,稍加损益。,前 言,第5页,老子对待天下大乱,把焦点置于“人认知能力”上,若是认知偏差,则欲望随之错乱,所以他希望百姓“无知无欲”。老子其实另有所指,希望认知能够由“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升到“启明”,亦即以道观物,化解贵贱,抵达一往平等境界。由此显示老子为何强调“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若是回溯根源,仍须说明何谓“道”,以及人生修行之法:虚与静。,前 言,第6页,老子涵养方法是虚与静,由此孕生智慧,能够“观”天地万物真相,然后必定“道”是终究真实。以道为根源,则人生困境与虚无之感能够化解于无形。,由此我们能够借助这一课程了解真实,体悟智慧,超越生命苦难;并比对当代社会情境,人们对所谓成功、高兴心灵焦虑。,前 言,第7页,老子思想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么一个人人都知晓、但鲜能真正了解真理:有死之人思想必须让本身没入深深泉源黑暗中,方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德,海德格尔(,1889-1976,),前 言,第8页,道教起源与发展,1,、汉初有黄老道,推尊黄帝为五帝之首,并以老子学说为治国标准。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道才受挫。,2,、东汉灵帝,在东方有张角,倡太平道,道师持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后发展为数十万人,乃发动农民起义,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遭镇压。,3,、此时,汉中有张脩,以“老子”劝导病人,使病家出米五斗,号称五斗米道。张鲁杀张脩取而代之,自号师君,使五斗米道成为他割据巴汉工具。张鲁降曹操,受封为镇南将军。此派道次提出“太上老君”神名,与“道教”教名。此派有符箓派特色,至南北朝名为天师道,发展至全国。,第9页,道教基本教义:,、源自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又附会,老子,、,庄子,,并加以引申,再吸收儒家,阴阳家、谶(,chn,)纬及佛教等成份,融合而成,基本宗旨为长生成仙。,、经典为,太平经,把汉代道家关于气学说神秘化,把养生论引申为长生说。主张经过养性与积德,如行孝、守一、含气、服药等,到达长生成仙目标。,道教起源与发展,第10页,道教基本教义:,3,、至上神是“委气真人”,下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组成神仙世界。受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观念启发,提出“承负”说,谓先人功过,积之日久,延及子孙,而有福祸之异。,4,、主张阴阳调和,五行当位,向往君臣民同心协力封建太平理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形成内外丹结合之说。后人则进而以身为炉体,依阴阳改变,六十四卦运行,涵养精气,结而成丹,是谓内丹。以药石炼制成丹,是谓外丹。丹成能够养性延命,乃至不死成仙。,道教起源与发展,第11页,道教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是:,、炼丹成仙宗旨,迎合了贵族精神需求;保身隐居生活方式,受到厌世士人欢迎;符箓斋醮消灾治病方法及互助共济道规,吸引了苦难中民众。,、利用老庄之学,形成普通迷信所缺乏神学体系;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维护纲常名教,以此得到统治者信任。,、它养生论与医学,有科学成份与实用价值,又能包容各种观念,形成丰富文化系统。,道教起源与发展,第12页,道教主要人物与作品:,王浮,老子化胡经,。,葛洪,抱朴子,必定神仙必有,长生可致,集以往神仙外丹理论之大成。学道首在修德守礼:“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其次则为服用金丹上药:“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然后再辅以清心寡欲、房中术、吐纳行气、草木药饵。此派代表了丹鼎派。,陆修静综合符箓派与丹鼎派:又因弘扬,灵宝经,被人称为灵宝派。著有,三洞经书目录,为,道藏,奠下体例。,道教起源与发展,第13页,道教主要人物与作品:,陶弘景受梁武帝信赖,有“山中宰相”之称。以存神服气为主,辅以诵经、功德。编造等级森严新神仙系谱。主张与儒家、佛教三教合流。,北魏寇谦之主张“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其道教称为北天师道。,道教起源与发展,第14页,巫,易,史,术数,占卜家,天文家,道德家,墨家,方技家,儒家,医家,房中,神仙,形法,杂占,蓍龟,阴阳,历谱,五行,黄老道,五斗米道,今日道教,道教形成,(,依许地山之说,),第15页,1.,因应天下大乱,意图彻底解释及处理人生命问题。,2.,方法是跳脱“人中心”思索模式及价值判断,转而把握终究真 实道。,3.,以道代天,显示革命性;与其修德,不如觉悟,只适合“老者、失意者、智者”。,4.,由此化解虚无主义危机,而且开启了从真实到美感路径。,道家思想特色,第16页,儒家,道家,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脱。,道家与儒家对比,第17页,老子虚静,庄子逍遥,(1)人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1),觉知:人性软弱,人间险恶,(2),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2),修行: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着手,(3),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3),与道同游:不得已,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4),无为:无心而为,顺其自然,(4),回归人间:外化而内不化,老子与庄子对比,第18页,(一)人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人间问题来自人“知”,所以要步步提升,面对天下大乱局势,探本求源,最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必要条件,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偏差发展,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那么,“认知”是怎么回事?它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怎样?,老子道“虚静”详解,第19页,1,、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之关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首先,人在求生存时,认知能力必须“对万物”加以分辨,厘清外在事物利与害。譬如,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动物之可近与不可近;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没有这么区分能力,人生命必定陷于危险状态;充分使用此一能力,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文明社会。问题在于:一旦区分,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如同孔子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斗争与战争了。,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0页,2,、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之关系),“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藉由经验与学习,人们了解自己“与万物”关系,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后遗症,于是以认知为“避难”之方,不与普通人一样见识,而且提前采取防范办法。,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塞翁失马”故事,描述一位老翁得失观念“总是”与邻人相反,而事后又一再证实他远见有理。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明白此一道理,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免于责备与患难,能够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1页,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章,】,在老子理想中,还须再往上跃升,亦即以认知为“启明”。所谓启明,就是要由“整体”观点来对待我与万物,使一切合而为一。在此,“整体”所指涉正是“道”,因为万物(包含人类)皆由道而来,而且也将回归于道。老子推许“明”意境,谈及有:“知常者明”,【,十六章,】,“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自知者明”,【,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2页,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人若排除自己执着念头,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明白了永恒常态现象,然后人生自然能够离苦得乐了。,庄子,秋水,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所展现即是启明之境,以此为凭借,才可进而逍遥无待。,以上已就认知作用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其标准也符合老子求道态度,亦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探求知识,天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天天要降低一些。降低之后还要降低,一直到无所作为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能够做成。何以如此?因为人智力有限,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让万物自然运作发展。,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3页,(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假如克就老子方法来说,则关键在于“虚”与“静”二字。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到达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所以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改变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在此,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能够明而观,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也回归于道。然后个人不但不会轻举妄动,刻意造作,喜怒随人,而且还可展现“万物静观皆自得”趣味。,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4页,(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在这段话最终,说了“没身不殆”(终生免于危险)结语。“没身不殆”听起来有些消极,好像处于乱世之中,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实际上,这只是老子思想初步效应。世间能够转化认知作用,从区分到避难,再由避难到启明者,实在并不多见。能够没身不殆,深入才能够观赏老子主动表现。当然,所谓主动表现,并未脱离他“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主轴。,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5页,(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在老子书中,“我”、“吾”与“圣人“这三个字词,所指涉对象为一,皆是“悟道统治者”。前引之文意思是: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及保留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6页,1,、,一曰慈:,“慈”,是描写母亲爱。万物源生于道,道对万物有如母亲,无不包容、必定与珍惜。同理,悟道者对百姓也是一片慈愛之心。老子接着說:“慈故能勇”。只要是有利于百姓,包含锄強济弱,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都乐于去做,这不是真正勇敢吗?换言之,心中存著无私愛,自然孕生大勇。孔子也曾说过类似話,就是“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7页,2,、二曰俭,是对待万物态度。只有自奉俭约人,才会充分利用資源,让万物功效推广开來,亦即让天下人都分享得到所需之物。,老子接着說:“俭故能广”。其意在此。不但如此,悟道者统治原則越俭约,則天下百姓越能够自由发展个性。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嗇(,s,)。(五十九章)意即: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沒有比省約更加好方法。這种说法正是出于类似背景。,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8页,3,、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说悟道者既不认为自己胜过別人,也不率先提倡某种言行风气。他温和谦虛与退让居后,是为了代替道來为众人服务。,老子接着說:“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意即:如此才能夠成为众人领袖。人类社会組织,即使是“小国寡民”,也总是要分工合作,也必定会有领袖人物。悟道者最正确表現,是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等到大功告成,萬事順利,百姓都认为:我們是自己如此。在老子书中,“自然”一詞出現五次,全部是就“自己如此”而言。,老子道“虚静”详解,第29页,(四)、,无为:无心而为,顺其自然,悟道者,“无,所作,为,”,或者更加好說是“,无,心而,为,”,然,后,百姓也好,,万物,也好,都以“自己如此”方式在,运,作及,发,展。,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具,体,例,证,。所以,老子,笔,下,圣,人,或悟道者、有德者,只有一個目标,就是要,体,現“道”神奇功效,,让,世,间,平靜安詳,人,与,人,人,与万,物也都能够和睦相,处,。,老子道“虚静”详解,第30页,“智慧”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问题。一旦跨过去,就觉悟了,就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滞碍,能够解脱自在,也能够逍遥自得。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格局,从永恒与无限层面来观察,发觉一切造作都是无谓盲目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态度顺其自然。,为何要学道家,第31页,道亦是万物始源与归宿,万物基础与动力起源。这么道,当然超出人类认知能力及表述范围,即如此,那么老子又是怎样知道?他凭借是“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追求“虚”要到达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靠着虚与静,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详细作为,然后再觉悟那由“道”而来“永恒与无限层面”。依此观之,万物改变不再使人困扰,万物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从体验“真实”出发,能够抵达“审美”之境,因为心灵敞开,无所不容,天下岂有不可观赏之人,又岂有难以观赏之物?,为何要学道家,第32页,天下大乱、人认知与欲望、战争及社会困境、虚无主义及其化解之道,身体困境,1.,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2.,勾心斗角,欲望无穷,3.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置,心智茫然,1.人类中心价值观是虚妄,2.,本末倒置,轻重不分,3.,卖弄智巧,错失大道,虚无主义危机,1,、周文疲弊:文化失去活力,2,、虚无主义:价值上与存在上,3、换个角度思索人生意义,为何要学道家,第33页,【,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没有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重点章节解读,第34页,傅佩荣解读:,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么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么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形成,长与短相互衬托,高与低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所以之故,圣人以无为态度来处事,以不言方法来教诲。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经有,作育万物而不依仗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劳不会离开他。,重点章节解读,第35页,【,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傅佩荣解读:,不推崇出色人才,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不重视稀有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可欲事物,人民心思就不会被扰乱。所以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心思,填饱他们肚子;减弱他们意志,强化他们筋骨。总是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而且使明智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标准,就没有治理不好地方。,重点章节解读,第36页,【,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傅佩荣解读:,五种颜色让人眼花潦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稀有货物让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弃物欲诱惑,重视内在满足。,重点章节解读,第37页,【,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傅佩荣解读:,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卑下,取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拥有这个身体,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重视身体超出天下人,才能够把天下交付给他;珍惜身体超出天下人,才能够把天下委托给他。,重点章节解读,第38页,【,第三十章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傅佩荣解读:,用“道”来辅佐国君人,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打仗这种事,总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人,只求达成目标,而不靠兵力来逞强。达成目标欲不自负,达成目标欲不夸耀,达成目标欲不骄傲,达成目标欲出于不得已,达成目标欲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逝。,重点章节解读,第39页,【,第三十一章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重点章节解读,第40页,傅佩荣解读:,武力是不吉利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悟道人不接纳它。君子平时重视左方,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武力是不吉利东西,不是君子工具,假如不得已要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得意,假如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吉庆事以左方为上,凶丧事以右方为上。副将军站在左边,上次军站在右边。这是说,作战要依丧礼来处置。杀人众多,要以悲伤心情来对待,战胜要依丧礼来处置。,重点章节解读,第41页,道是什么?,1、万物起源与归宿,2、整体与永恒观点,3,、悟道方法:虚与静,道与德配合,1,、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2、德:本性与禀赋,人问题?,3、自然:自己如此状态,从道来看万物,1、一往平等精神,2、平衡友好状态,3、得失能够泯除,道家要义,1,、“道”是“自本自根”,永远存在。,2、“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万物本性与禀赋。,3,、道无所不在,又不局限于万物之中。,4、人最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这是走上逍遥人生关键。,道是什么,第42页,【,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傅佩荣解读,:,道,能够用言语表述,就不是永恒道。名,能够用名称界定,就不是恒久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母体。所以,总是在消解欲望时,才可看出起源奥妙;总是在保留欲望时,才可看出母体广大。起源与母体,这二者来自一处无名称不一样,都能够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由来,。,重点章节解读,第43页,【,第四章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傅佩荣解读:,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根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生,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重点章节解读,第44页,【,第十四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傅佩荣解读:,看它却看不见,称它为“夷”;听它却听不到,称它为“希”;摸它却摸不着,称它为“微”;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以它是浑然一体。它外显部分并不明亮,隐含部分也不晦暗,绵绵不绝样子无法为它定名,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这叫做没有形状形状,没有物体形象,这叫做若有若无惚恍。迎向它,看不见它源头;眼随它,看不见它后续。把握早已存在“道“,能够用来驾驭当前一切。能够了解最早开始,这叫做”道“规律。,重点章节解读,第45页,【,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傅佩荣解读:,大德表现,完全跟伴随道。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物体。深远暗味啊,其中却有精微之气;精微之气极为实在,其中竟有可靠验证。从现在上溯到古代,它名字不会落空,依据它能够观察万物根源。我怎么知道万物根源是什么样子呢?依据就在这里。,重点章节解读,第46页,【,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傅佩荣解读:,有一个浑然一体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能够作为天下万物母体。我不知道它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根源。所以,“道”是大,天是大,地是大,人也是大。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取法是地,地所取法是天,天所取法是“道”,“道”所取法是自已如此状态。,重点章节解读,第47页,【,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傅佩荣解读:,“道”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源自有,有再源自无。,重点章节解读,第48页,【,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认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者不得其死,吾将认为教父。,傅佩荣解读,:,道展现为统一整体,统一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友好体。人们所厌恶,就是沦为“孤家”、“寡人”、“仆人”,不过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已。所以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是获益反而受损。他人教诲我,我也用来教诲他人。“强悍人没有方法得到终善”,我将以此作为施教开始。,重点章节解读,第49页,圣人是悟道统治者,.,在全书中代表悟道之人,教诲我们怎样管理自已人生,以及怎样率领自已同仁。,圣人定位:,1,、与儒家大异其趣,2,、双重角色:悟道统治者,3,、独立自足,圣人表现:,1,、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无为:无心而为,没有刻意目标,3,、正言若反:辩证思维特色,圣人示范,第50页,圣人榜样,1,、为道日损:去欲,不争,2,、知病不病:平静,自得,3,、智慧所彰显美,不与世俗争胜,1,、,和光同尘,不露锋芒,2,、,依循天下之大戒:命与义,3,、,随顺客观形势:顺人而不失己,圣人示范,第51页,【,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傅佩荣解读:,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天地之间,正像一个风箱啊!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会走投无路,还不如守住虚静标准。,重点章节解读,第52页,【,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傅佩荣解读:,最高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地方,所以很靠近道。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正国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备。,重点章节解读,第53页,【,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认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傅佩荣解读:,去除聪明与才智,人民能够取得百倍好处;去除仁德与义行,人民能够恢复孝慈天性;去除机巧与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这三方面是用来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有所依归:表现单纯、保持朴实,降低私心、降低欲望。,重点章节解读,第54页,【,第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傅佩荣解读:,国土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而不远走异乡。即使有船只车辆,欲没有必要去乘坐;即使有武器装备,欲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方法。饮食香甜,衣饰美好,居处安适,习俗欢乐。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声音相互听得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想往来。,重点章节解读,第55页,【,第八十一章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认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傅佩荣解读:,实在话不动听,动听话不实在。善良人不巧辩,巧辩人不善良。了解人不卖弄广博,卖弄广博人不了解。圣人没有任何保留:尽可能帮助他人,自已反而更充分;尽可能给与他人,自已反而更丰富。自然法则,是有利万物而不加以损害;圣人作风,是完成任务而不与人竞争。,重点章节解读,第56页,一个人内在空虚与茫然,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与自己灵魂互动,使生命碎裂而无法整合。,傅佩荣,第57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