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地球上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页,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全球性有规律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第2页,南极,北极,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赤道,赤道,第3页,赤 道 低 压 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北信风带,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第4页,赤 道 低 压 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 地 东 风,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第5页,2326N,2326S,6634S,6634N,0,4、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第6页,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4、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第7页,赤 道 低 压 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北,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 地 东 风,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第8页,第9页,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低压,高压,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第10页,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11页,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高压,低压,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第12页,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13页,一月,七月,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60,N,30N,亚 欧 大 陆,洋,大,西,洋,太,平,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第14页,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第15页,第16页,分析不一样气候类型气温特点,?,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第17页,分析不一样气候类型降水特点,?,第18页,赤道地域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控制,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西风控制,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第19页,、季风环流,季风:大范围地域盛行风伴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现象,第20页,第21页,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东亚季风,第22页,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1、东亚季风,第23页,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一个主要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原因综合影响结果。,第24页,第25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