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必修二 经济文明历程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课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1,一、,【,新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备考方略,(,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2、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近年高考集中考查的知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2,)关注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总计经验教训,后,30,年注意把握基本历程和基本趋势,关注一些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3,)命题角度看,明显呈现多样化特征,难易程度看,本专题属中等偏上难度。,考纲点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背景:,前提:,路线方针:,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二、,【,基础考点,】,记住它、理解它、运用它,课前预习,课本、创新设计,P107,页,内容:,一化三改,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要处理好农、,轻、重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举,3,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实施:,成就:,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
4、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思考:,“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项目为何主要分布在东北?,4,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目的:,进程:,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1,),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2,),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3,),1956,年,实行全行
5、业的公私合营。,梳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5,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果:,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6,过渡,时期,1949,年,1952,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时进行,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改造奠,定基础,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归纳总结,7,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成就:,1,、中共八大:,时间:,基本形势:,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意义:,1
6、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基本建立,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在八大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8,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成就:,2,、八字方针:,背景:,内容:,作用:,成就:,3,、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91961,年,经历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
7、生活有所改善。,9,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失误,原因:,表现:,标志:,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3,、,1958,年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4,、,19661976,年“文革”,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国
8、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10,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1,、,“,大跃进,”,的主要错误在于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错误在于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3,、,“,文革,”,则未能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启示:,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9、文革”的错误有何不同?,11,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五)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背景:,本质含义:,根本目的:,内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揭开了经济改革序幕。,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主要特征:,意义:,2,、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误区警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2,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五)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背景:,中心环节
10、管理体制:,所有制:,目标:,意义:,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了效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13,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五)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意义:,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11、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14,1,、易错易混点和重难要点,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辛性的特点。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3,、
1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四、,【,考点综合,】,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15,考能训练,1,、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年份,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1952,年,19.1%,1.5%,0.7%,6.9%,71.8%,1956,年,32.2%,53.49%,7.3%,0,7.1%,16,考能训练,2,、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到濉溪县卧龙湖
13、视察工作,听到当地干部汇报水稻亩产为,2,万,8,千斤时,他皱起了眉头,连连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导致刘少奇,“,皱起眉头,”,的主要原因是该汇报,不符合当时总路线的精神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A.B.,C.,D.,17,考能训练,3,、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8,考能训练,4,、中共
14、八大二次会议指出:,“,我们党同六亿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 忽视现实条件和可能 按其贯,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表明党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心,A.B.C.D.,5,、,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考能训练,6,、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
15、乡又离土,”,,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C.,发展乡镇企业,D.,进城打工,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进步性最主要的是,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20,考能训练,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
16、题研究,(,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共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21,考能训练,(,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7、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22,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课时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23,一、,【,新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备考方略,(,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将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被迫开放作对比;并将其置于国际大背景中加以掌握。,2,、现代生活的变迁多同改革开放一轮经济建设成就相结合考查,注意政治、经济
18、文化间的横向联系。,3,、本课时涉及热点较多,考查材料较新颖,命题者多有偏爱,复习中要注意这一趋向。,二、,【,基础考点,】,记住它、理解它、运用它,课前预习,课本、创新设计,P111,页,考纲点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3,)大众传媒的发展,24,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1,)经济特区:,方针:,含义:,目的:,概括:,原因:,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划定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
19、体制的地区,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中国南方对外交通重要的陆路通道或重要的海运港口;,著名的侨乡,离港澳台近,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往来。,25,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开放浦东:,天津滨海新区:,1984,年,,14,个,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6,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3,)特点:,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
20、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提示:,全方位:不论是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在经济方面在精神文明方面也要坚持对外开放。,(,4,)意义:,27,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2,、加入世贸组织:,与世贸的渊源:,世贸的性质:,入世:,意义:,是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大市场,2001,年,12,月,11,日,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1,、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
21、我国人民的长远利益;,3,、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外开放是渐进性的过程:,“,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贸组织),28,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GDP,的变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949,年,1978,年,1990,年,2001,年,2006,年,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居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世界第十,,发展中第二,世界第六,,发展中第一,世界
22、第四,,超过法、英,变化原因:,影响:,新目标:,2002,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7,十七大,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29,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2,、城市化进程加快:,(,1,)概念:,(,2,)历程:,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进程加快,高速发展阶段,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前,19782000,年,21,世纪,30,四、,【,考点综合,】,多角度
23、全方位看问题,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3,)趋势:,(,4,)战略:,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形成城市群雏形。,三大城市群:,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广深珠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为中心的北京城市群,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31,3,、进入互联网时代:,原因:,概况:,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府的大力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缩影,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
24、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32,4,、时尚中国:,原因:,表现:,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质变,思想观念:,生活水平和品位:,流行语言:,竞争、效率、市场意识成为行动的指南,讲究穿戴、注重面料、质地、款式和品位;居住条件改善,引发“装修热”,流行语言发生变化,生动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33,四、,【,考点综合,】,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1,、易错易混点,(创新设计,P112,页),2,、重难要点,(创新设计,P112,页),34,单元知识网络,过渡时期,(,4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5666,),十年文革,(,
25、66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78,年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成就,“,八大”、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设立深、珠、汕、厦、海经济特区;,设立经济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开发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考能训练,1,、“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世界,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
26、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A,广州,B,上海,C,深圳,D,珠海,2,、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A,南京,B,广州,C,上海,D,厦门,36,考能训练,3,、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4,、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好地利用了世界范围内的三次大的机遇。这三次大的机遇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多极化格局形成,A B C D,37,考能训练,5,(,2010,年,5,月八闽高中协作校联考,21,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A,B,C,D,时期,所送的嫁妆,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