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5届高三年级 TOP二十名校调研考试三
历 史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约 30%)+《中外历史纲要》下(约 7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公元前 186年西汉政府颁布的《二年律令》中的部分律文。这些律文
律文 条文
捕律 “捕从诸侯来为间者一人,拜爵一级”
“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
皆要(腰)斩”
贼律
A.表明刑律推崇以礼入法
B.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印证边疆安全受到重视
D.反映出推恩令得到有效实施
2
.宋真宗时,朝廷不允许民间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九经书”以外的书
籍在宋辽榷场“博易”(交易)。宋哲宗年间,苏辙出使辽国后在《北使还论记北边事札子》
中称:“本朝民间开版印行文字,臣等窃料北界无所不有。”这些从侧面反映出
A.辽朝印刷技术高超
B.宋政府严守重农抑商政策
C.宋辽经济互补性强
D.中原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力
3
4
.右图为中央苏区《少队游戏》目录表(部分)。由此可知,中央苏区
A.儿童教育课程体系较为完善
序号
游戏名称
勇敢冲锋杀敌
1
2
3
4
5
6
7
8
9
B.寓政治教育于少儿娱乐之中
扩大红军一百万
粉碎敌人五次“围剿”
帮助红军家属耕田
反对开小差
C.教育方式受制于条件的落后
D.对儿童实施了全面军事训练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共产党将新解放城市的
官僚资本予以没收,并将其改造为国营经济;还及时对
国营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到 1952年,国营经
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确立。这些变化说明
节省粮食帮助红军
借五百担谷子给红军
活抓白军师长
夺取中心城市
1
1
0
1
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
反对白色恐怖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逐步奠定
B.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走向消亡
D.国民经济的区域布局改善
5
6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
兴办各种企业。1985年,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派统购任务。这些举措
A.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B.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C.开启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D.在农村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
.汉谟拉比一再声称制定法典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了让人们能“伸张正义”。他还提
出了诸多神名,借以表明“我”汉谟拉比的权力是无限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汉谟
拉比的这些做法意在
A.确保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B.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
C.巩固统治秩序和专制权威
D.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
7
8
9
.公元前 8世纪~前 6世纪,古希腊狭小的城邦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于是不断地进行海
外殖民运动。其中以小亚细亚沿海、黑海周围的希腊城邦尤为繁荣,其政治经济活动
也和母邦相同。这
A.反映出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B.体现出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源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易引发与波斯帝国间的冲突
.西欧早期大学教师主要以教士为主,他们依靠教会俸禄为生。12世纪,博洛尼亚大学
成立后,世俗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大学所在城市颁发的薪俸成为教师们的重要收入来
源。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关系的瓦解
B.庄园制生产的兴盛
C.世俗王权的削弱
D.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下图为阿拉伯帝国时期东方商品输往西欧常规方式的示意图。这主要说明
A.阿拉伯充当了中西交流的中介
B.该时期的朝贡贸易发达
C.阿拉伯帝国注重强化商业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较为繁荣
1
1
0.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在印度和马六甲建立据点。此后,澳门和长崎也被开发成
贸易港,西班牙在马尼拉建立基地。1580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合并后,亚洲的商
品通过澳门、马尼拉被运到美洲。这表明
A.全球贸易网络不断完善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亚洲
C.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D.亚洲已经普遍沦为殖民地
1.18世纪 80年代,法国贵族拉法耶特从北美回国后,他指出“新世界的革命给予旧世
界的压迫者以教训,为被压迫者树立榜样”,并希望“把专制制度转变为有限君主制”,
其观点在法国贵族和知识阶层中广为传播。由此可知,法国
A.民族国家的认同加强
B.社会转型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C.贵族是大革命的先导
D.启蒙思想的内涵得到了完善
1
1
1
2.1803年,在拿破仑授意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帝国代表重要决议》,将德意志教会的
财产转移到了德意志世俗君主手上。同时,撤销了大批昔日的教会诸侯领地以及帝国直
属自由市。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A.促进了欧洲各民族间的融合
B.为德意志统一奠定基础
C.推动了王权至上的重新确立
D.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3.19世纪中期以来,亚非部分国家上层统治者推行改革,如波斯的密尔扎·塔吉汗改革、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埃塞俄比亚提奥多二世改革等。这些改革均注重用西方军制
改造军队,招聘“西匠”,派遣留学生学习工业技术等。这些改革
A.利于亚非地区近代化的推进
B.反映亚非国家民族独立意识的强化
C.表明欧美文明具有普世价值
D.说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逐步解体
4.有历史学家称,“战争年代(一战)目睹了一种日益高涨的期待,即印度将赢取同盟国所
为之奋斗的民族自主。为了这个目的,新的联盟在温和派和激进派、国大党和穆斯林联
盟之间形成了”,他们主张“利用帮助英国人并跟他们合作来提高我们的地位”。这反映
出当时印度
A.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B.民族自决观念具有一定保守性
C.和平主义思潮蔓延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目标已达成
1
5.下表所示为苏联领导人的部分主张。这反映出苏联
苏联领导人主张
提出苏联要在 10~15 年内人均工业产品产量赶超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提出 10 年内工业生产绝对量与人均工业产品产量都要压倒美国
戈尔巴乔夫针对与美国经济实力差距拉大的趋势,提出“加速战略”
A.与美国争霸中长期处于守势
B.工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D.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程度脱离实际
C.改革日益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1
6. “特殊与差别待遇”是 WTO的一个专门术语,往往是指发展中国家可在 WTO谈判中可做
出比发达国家少的承诺。目前,在 WTO内部,南北国家之间围绕“特殊与差别待遇”这
一问题的分歧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间在这个问题上也难以维持统一立场。这表明当今
世界
A.发达国家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崇
B.经济衰退的趋势明显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待完善
D.经济全球化进程停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小题,第 17题 14分,第 18题 12分,第 19题 12分,第 20
题 14分,共 52分。)
1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开元十五年(727),冀州、幽州、莫州大水,河水泛滥。八月,制曰:“河北州县水
灾尤甚……宜令所司量支东都(洛阳)租米二十万石赈给。”十二月,河北饥甚,转江淮
租米百万余石赈给之。贞元元年(785)以工部侍郎刘太真充河东、泽潞、恒冀、易定等道
赈给宣慰使。元和十二年(817),河北大水,由于易、定二州所在的义武军以及沧、景二
州所在的横海军对朝廷态度较为恭顺,唐宪宗“令本州厚加优恤。仍各以当处义仓斛斗,
据所损多少,量事赈给。”不足则“讫具数奏闻”。大和九年(835),唐文宗听闻魏博六
州阻饥尤甚,野无青草,道馑相望,于是赐粟五万石。 贞元八年(792),“江、淮、荆、
湘、陈、宋,至于河朔,连有水灾……其州县田苗损五上者,皆免”。唐晚期,“军储国
计,仰给江淮”,同时河朔藩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然河北道灾害
频繁,但整个唐后期,朝廷遣使宣慰河北水旱灾害仅有 5次,远少于唐前期的 25次。
——摘编自吴汝峰《唐代河北道水旱灾害及其防治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中央政府救治河北道水旱灾害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唐晚期中央政府针对河北道水旱灾害救治锐减的
原因。
(8分)
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卡佩王朝建立之前,巴黎城的范围只限于“首都的小岛”上。腓力二世在 1180年登
基时,铺设了两条横穿巴黎城的街道。他还给巴黎建造了一条引水管和两处水池。对于
腓力对巴黎城的改造,时人曾作出豪语说:“巴黎是王国的首都,也是王室的驻所。”
材料二
诺曼底由英王控制,居于塞纳河下游,控制着塞纳河的出海口。卢昂是南北商人往
来的大商都,“商人的账册,每页都是写得满满的”,其进出口货物名目繁多。来自西班
牙和葡萄牙的运酒船只驶入卡雷港内。尼奥尔、圣冉·敦格里盛产葡萄酒,并拥有大量
出口贸易。1210年法王收复诺曼底后,王室所在地的巴黎成为塞纳河沿岸各城市的中心,
沿岸的各商人联合会部参加了巴黎的“内河商人同盟”。相对于英王竭泽而渔的税收政策,
腓力二世以宽大的态度来安抚他新征服地上的臣民。他批准了卢昂的城市特权并赐给它
对爱尔兰贸易的专利权,解除了市场和市集上英王理查德和约翰所课征的苛捐杂税。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12~13世纪法国塞纳河流域城市繁荣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2~13世纪法国塞纳河流域城市繁荣的原因。
(6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
材料
在世界成为有机共同体之前,前人的发明与创造不能延续下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退
回到重新开始的地步,而当世界成为有机共同体之后,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间的壁
垒被打破了,人们不仅能够把前人的文明沿袭下来,而且能使地域文明跳出地域的界限,
为其他地区和民族所接受,成为人类共有的文明,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在这些文明
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明,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
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
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
—摘编自李岫《从世界历史思想看现代化进程的开放性》
根据材料,围绕“从地域文明到共有文明”,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提出一个具体
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意识到“随着卡斯特罗的到来,共产主义已经进入这个半球”,
必须对拉美政策做出较大调整,才有可能将拉美引向发展的“正道”上。1960年,美国
设立了拉美社会进步信托基金,并立即向美洲开发银行拨付了 5亿美元,用于改善拉美
国家下层民众的生活质量。1956~1960年,在反美反独裁的浪潮中,拉美有 10个国家的
独裁者相继倒台。美国政府看到独裁政治在拉美大势已去,改变了以往支持独裁政权的
姿态。1958年,当选总统的委内瑞拉政治家贝坦库尔特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提高外
国石油公司的税率,但并没有没收外资公司的土地。基于此,贝坦库尔特成为美国政府
口中值得表扬的榜样。美国政府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军火贸易,规定拉美国家须将减少
的军费支出用于社会和经济改革上面。美国强调拉美军队除了保卫祖国、抗击外来入侵
的“硬职责”外,还应履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软义务”。
—
—摘编自杜娟《冷战初期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概括 20世纪 60年代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世纪 60年代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8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