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236759 上传时间:2025-04-28 格式:DOCX 页数:425 大小:2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5页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单选题(共1000题) 1、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答案】 B 2、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 B 3、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答案】 B 4、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法适合的是( )。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答案】 B 5、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 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去,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 【答案】 D 6、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专题研究,为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教师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分类。下列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范增数目项王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答案】 C 7、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答案】 D 8、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古代诗文中辞格的综合运用。下列关于诗文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综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一叶轻舟来承载山重之愁,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形象生动,琴音变化如在耳边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所用典故的主要人物为楚怀王与屈原、汉文帝与贾谊 D.“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赋予“蜂”“鱼”以人的动作“抱”“吹”,为残春之景平添意趣与生机 【答案】 B 9、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10、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11、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12、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赠从弟》的作者刘桢,字公干,是东汉末诗人,“前七子”之一 B.《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D.《河中石兽》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均为志怪小说集 【答案】 A 13、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是( )。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 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 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 【答案】 C 14、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人的作品有(  )。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B.《兵车行》 C.《静静的顿河》 D.《边城》 【答案】 D 15、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时,告诉学生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会用一些有固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词语,并以“流水”抒发情人相思之苦的意象为例进行讲解。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B.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自居易《长相思》)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 C 16、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 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B.夜人翠烟啼,画寻芳树飞(范仲淹《越上闻子规》) 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答案】 D 17、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 【答案】 D 18、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诗句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19、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答案】 C 20、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21、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D.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案】 D 22、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校庆活动,为母校撰写对联,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枝繁叶茂造福一方桑梓,天高地阔浇灌八面桃李 B.杏坛吐故风送济济人才,绛帐纳新云别莘莘学子 C.忆往昔书生意气同窗数载,看今朝赤子情怀欢聚一堂 D.依山观海吞吐日月真卓越,教书育人彰显师德更辉煌 【答案】 B 23、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D 24、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播放了一段腰鼓舞蹈,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自然地导入新课。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A.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B.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 C.多媒体会占据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D.多媒体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所弥补,激发学生兴趣 【答案】 C 25、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答案】 D 26、课文《包身工》后补充了《<包身工>背后的故事》,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课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 C 27、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大家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研讨。下列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B.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C.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D.选用评论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答案】 D 28、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29、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答案】 C 30、针对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让学生课后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 B.布置阅读所有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尝试参与专业的文学评论 C.引导学生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 D.让学生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答案】 B 31、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32、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时,对其中“硬汉”桑地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 )。 A.《热爱生命》 B.《奥德修纪》 C.《百年孤独》 D.《巴黎圣母院》 【答案】 D 33、教师在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教学不恰当的是( ) A.梳理全文的说明结构和特点 B.学习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C.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D.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案】 C 34、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C 3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评价。以下选项中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教师的评价,没有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B.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C.该教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D.该教师的评价没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答案】 C 36、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答案】 B 37、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导入语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答案】 C 38、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39、教学某版教材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提及本篇课文选自《胡适自传》。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自传文体的认识,教师举出以下示例。下列适合举例的是( )。 A.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高尔基《在人间》 C.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D.冯骥才《俗世奇人》 【答案】 B 40、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其环节展示作品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B.整体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C.专题研究中的历史传说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范畴 D.多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答案】 B 41、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示例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42、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诗句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43、(2018年真题)某男,60岁,患慢性肠炎数年,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启脾丸 B.右归丸 C.固本益肠片 D.四神丸 E.龟鹿二仙膏 【答案】 C 44、阅读《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整个过程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B.该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C.充分运用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朗读法、讨论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D.强调多种方式的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理解、积累、吸收、运用语言的能力 【答案】 C 45、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新闻与传记 B.小说与戏剧 C.诗歌与散文 D.语言文字应用 【答案】 D 46、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 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 C 47、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A 48、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 B.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 D.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答案】 B 49、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答案】 A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答案】 B 51、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为学生推荐阅渎鲁迅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下列作品适合用于推荐的是( )。 A.《祝福》 B.《藤野先生》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故乡》 【答案】 B 52、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下列适合的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送元二使安西》 C.《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春江花月夜》 【答案】 C 53、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54、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 D 55、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答案】 B 56、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答案】 B 57、阅读某教师《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游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C.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D.教师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答案】 C 5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答案】 D 59、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 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 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答案】 C 60、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 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 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答案】 C 61、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答案】 D 62、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做了如下笔记。下列笔记内容说法不恰当的是( )。 A.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校本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B.可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也可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C.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 D.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对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答案】 A 63、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答案】 B 64、某版教科书把《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A.本单元课文主要为古代记叙散文,应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B.本单元课文内容多选自历史传记,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典籍的鉴赏和研究能力 C.本单元课文语言简洁,应该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悉心体会古代记叙散文语言表达技巧 D.本单元课文多涉及人物的嘉言懿行,应该指导学生领略古人才华和品德 【答案】 B 65、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 C 66、在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解诗词的题材内容分类时,了解到学生对咏史诗非常感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给出了一些示例,请学生说出与诗句相关的历史人物。下列学生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 A.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 B.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岳飞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D.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西施 【答案】 B 67、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68、阅读《琵琶行》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 B.朗读需要有层次,对内容的理解须由浅入深 C.诗歌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D.课堂需要互动,而互动的方式就是提问 【答案】 D 69、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 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 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70、老师在讲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判断句,特地找出以下句子进行拓展,下面选项中的句式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 B 71、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教师把《荷塘月色》和本课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进行鉴赏或分析。对于这一活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两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对比评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风特点等 B.引导学生对比评析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怎样写抒情散文 C.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于学生领悟两篇文章特有的感情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D.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积极思考,体会课文意蕴 【答案】 D 72、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答案】 B 73、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 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 D.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 【答案】 C 74、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 D 75、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比赛评价角度多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B.竞赛人人获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C.学校规定演讲主题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D.初赛的准备时间过长,会消耗学生的参赛热情 【答案】 A 76、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