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语文:,4.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1,蔡元培,走进精彩课堂,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八十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2,1,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为办学作出的巨大贡献。,2,把握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
2、文化意义。,3,结合文章结构,了解演讲词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4,理解蔡元培校长对北大学子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对社会的深切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及崇高的修身做人的观念。,3,4,5,6,4,熟语积累,(1),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说刮目相待。,(2),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3),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4),敷衍塞责: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5),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d),固。,7,(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7)
3、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8),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8,5,作者简介,蔡元培,9,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现代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多个教育机构的官员。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1917,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整顿校风,改革教学,网罗人才,使北京大学面目焕然一新。,1938
4、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10,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1,6,北大简介,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它诞生于清末民族危亡之时。为了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
5、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12,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13,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
6、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98,年,北大已有,8,个学院,,23,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14,7,结构图示,15,1,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提示:,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
7、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16,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17,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所以,演讲中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行这个核心。,2,蔡元培
8、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的目的?,提示: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18,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
9、19,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3,作者对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期望,请问阐述这些期望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在文中都有哪些作用?,提示:,本问题训练分析概括的能力,阅读议论文,归纳中心,研究论证是必需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理论论证、举例论证、引证、对比、类比、喻证、归谬法等,研究本问题,基本遵循事实和道理两大方面去梳理即可。,20,答案:,在第一个期望中,作者多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前半部分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当时社会做官心热的现实,说明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宗旨既定,自趋
10、正规”一部分,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学与不学两种不同的结果。在第二点期望中,作者用理论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分论点,认为风俗关乎国家兴替,非同小可,然后提出又一个论点,肯定大学生是卓绝之士,定能不为流俗所染,能洁身自好,然后要求大学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这其中有一个推理过程。,21,第三个期望,主要从教授职员一心为学生求学便利论应以诚相待,从同学共处一室角度论应互相亲爱,最后要求师生共勉,共同影响社会。,4,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心中慨叹、忧愤,欲尽自己之力挽救日益颓靡
11、的社会风气。,22,其次,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当时,北大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少数学生只为混个资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曾经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最后,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在本篇演讲辞中,他指出了大学的性质,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告诫学生对待学业不能敷衍塞责,要,“,勤其学,”,;又指出要砥砺德行,还要敬爱师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
12、到认识。,23,(,一,),方法归纳,成语误用类型,1,曲解词意,望文生义,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成语出自典故,有的成语中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汉语语素,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有的成语与其本来的语义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使用时要注意辨析,以免曲解词义。,24,例,1,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2007,年辽宁卷,),例,1,中的,“,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例如:世界也,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朱自清,这一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首
13、当其冲,”,(2006,年北京卷,),、,“,宛然在目,”,(2006,年浙江卷,),等。,25,其他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身无长物,”“,久假不归,”“,不以为然,”“,不刊之论,”“,罪不容诛,”“,不名一文,”“,细大不捐,”“,文不加点,”“,五风十雨,”,等。,2,张冠李戴,用错对象,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26,例,2,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
14、休养生息,。,(2007,年江西卷,),例,2,中的,“,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在这里用错对象。,其他容易用错对象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27,3,混淆情感色彩,褒贬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
15、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要避免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例,3,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2007,年全国卷,),28,例,3,中的,“,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例如:据点里的敌人又。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巧立名目,”,(2006,年安徽卷,),、,“,睚眦必报,”,(2006,年重庆卷,),等。,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无所不为,”“,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
16、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29,4,逆情悖理,自相矛盾,有一些成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自相矛盾。,例,4,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已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2007,年广东卷,),30,例,4,中的,“,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例如:单靠这几个人办不出什么大事。但对于自己,荪甫从来不肯。,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屈指可数,”,(2005,年浙江卷,),等。,5,颠倒
17、尊卑,不知谦恭,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31,例,5,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2005,年湖北卷,),例,5,中的,“,诚惶诚恐,”,,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不安而恐惧不安。例如:瞧他见了长官那副的样子,真让人恶心。例句对,“,困难,”,没有以上任何情感,应改为,“,战战兢兢,”,。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谦辞,“,蓬筚生辉,”,(2001,年,),,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常见的谦词
18、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词有:鼎力相助、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32,6,不合语法,搭配不当,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例,6,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2007,年辽宁卷,),33,例,6,中的,“,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前面,“,不应,”,应去掉。例如:战
19、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汗牛充栋,”,(2000,年,),等。,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显得,相形见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忍俊不禁,地笑了,”“,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名闻遐迩,”,等。,34,7,不知本义,多义误用。,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例,7,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35,例,7,中的,“,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
20、想入非非,”,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36,另外,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
21、滑,善于投机。这类词还有,“,按图索骥,”“,如虎添翼,”“,高视阔步,”“,旁若无人,”“,指手画脚,”“,秀色可餐,”“,粗枝大叶,”“,不绝如缕,”“,不见经传,”“,暗送秋波,”,等。,37,明确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考生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而在高考来临之际,抓住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成语加强训练,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注意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及典故,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了。,38,39,40,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B
22、项,“,春秋鼎盛,”,的使用对象应该是人的年龄,而不是时代,这属于张冠李戴,用错对象类错误,所以答案选,B,。,答案:,B,41,42,43,解析:,A,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这里使用对象有误。,B,项一石两鸟: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得到两样好处。,C,项登高自卑:登高山从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进行,由浅入深,此项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D,项上下其手:手向上指或向下指。比喻暗中勾结,玩弄手法,串通作弊,此项感情色彩有误。,答案:,B,44,(,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
23、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45,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
24、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46,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
25、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47,8,结合全段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答:,_,_,_,【,答案,】,研究高深学问。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48,9,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答:,_,_,_,49,【,解析,】,上面两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
26、宗旨,”,的理解要在文段的前半部分筛选。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要在文段的后半部分筛选并整合。解答此种题型,首先要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的分析,掌握层与层、段与段、句与句乃至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对文章的全局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要进行重点分析,把握住重要内容,尤其要善于利用关键语句和主旨句。最后确定相应的答题区间,筛选归纳整合重要信息,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50,【,答案,】,误己: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误人: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误国: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51,10,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
27、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答:,_,_,_,【,答案,】,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少,应爱惜时间认真钻研,那么就学无止境了。,52,11,本文是作者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可为什么主体部分是向学生提出谆谆教诲与建议希望?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文意的理解能力。在整体把握全文大意或文章主旨的前提下,找到问题所在的文段深入理解,可摘用原文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53,【,答案,】,为学的目的在于“为学做人”。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4,(,二,)
28、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敬业与乐业,(,节选,),梁启超,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55,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29、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56,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57,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
30、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文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58,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
31、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59,12,讲演辞开头交代题目来源的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答:,_,_,_,【,答案,】,(1),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
32、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60,13,第,7,段,作者在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答:,_,_,_,【,答案,】,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61,14
33、本文是一篇演讲辞,请分析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答:,_,_,_,【,答案,】,本文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62,推荐理由:,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辞,今天读来,仍很有启发意义。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
34、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文短意长;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63,15,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35、64,_,_,_,【,答案,】,语文教育,“,人技,”“,人格,”“,人生,”,三重境界教给学生真善美。,65,16,仔细观察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66,(1),给漫画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答:,_,(2),用简明的语言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2,个字,),答:,_,【,答案,】,(1),“,爱,”,与,“,碍,”,;,(2),爱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67,17,根据要求在横线处仿写。,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例如:,期末考试已经迫在,“,眉睫,”,。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
36、68,请参照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用,“,眉睫,”,以外的例子,),。,(1)_,_,(2)_,_,69,【,答案,】,(1),儿子是妈妈的“心肝”。取心肝是身体极重要的器官之义,比喻儿子是妈妈最亲近、最疼爱的人。,(2),高考复习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取眉目于人体头部最上面之义,喻指事情开始有头绪了。,(3),刘备视孔明为“股肱”之臣,军国大计悉由其出。取股肱为人体四肢重要部位之义,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4),没想到谋害总统的竟然是他的贴身卫士,真是变生“肘腋”。取手肘、腋部距离极近之义,喻指祸乱发生在身边。,70,(5),凭着他高明的,“,手腕,”,,终于平息了这
37、场股市风波。取手腕是人体关节中极灵活的部位之义,喻指手段、本事。,7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不管做什么事情,人们都想尽快成功,最好能有“捷径,”,可走,但对于,“,捷径,”,,各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请以,“,捷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72,“,捷径,”,话题比较宽泛。具体地说,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工作不一样,达到理想的,“,捷径,”,就不一样,这样,写起来取材的范围比较广。概括地说,不管干什么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捷径;向他人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先进技术也是捷径。写作时,可根据自己的相关素材积累去立意。,73,我们有捷径可走吗?,“,每一条走
38、过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这是席慕容用她那诚挚的语言为我们的人生之路作了最好的诠释。正是人们的循规蹈矩,走着前人为我们铺垫的路,才慢慢地磨光了我们无闻的一生。这样的人生多可悲!,74,在世上轮回一周,却无人知晓你的名字,于心不甘呀!选择了成名,我要成名,我有捷径可走吗?问了若干人,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说有的人,为他们仍在少年却已是大名鼎鼎而自豪。释小龙,几乎是从刚会走路起就已是影视明星了,他成名是靠捷径吗?是,亦非全是。因他父母是演艺圈名人,所以直接赐予了他表演的大舞台,展现了他的天赋。又因他的吃苦耐劳、拼搏上进的精神,练就了一身过硬
39、的中国功夫,才成就了他武打小巨星的威名。这是他的捷径吗?,75,名人的名是靠一块块劳动的砖瓦砌筑而成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真可谓大王,他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你说是靠走捷径成名吗?不。我认为这次肯定没人说是,如果仍有人质疑,那他为了发明一只耐用的灯泡竟然做了一千六百多个实验,那是他的捷径吗?,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先把那个故事讲给你听听:农夫和他的妻子有一只母鸡,每天要下一个金蛋。他们想,母鸡的肚子里一定装满了金子吧,农夫将母鸡杀了,结果发现,这只母鸡与其他母鸡毫无不同之处,肚子里一点金子也没有。回到现实中,这样的捷径我们能走吗?不,绝对不能,照那样走,我们连“金蛋”都没有了。,7
40、6,看看自己,看看周围的同学,我们又有捷径吗?如果有,我们又何必寒窗苦读十几年,去争过那独木桥呢?看看我们的革命前辈,他们又有捷径吗?如果有,那他们又何必损伤数万人来长征呢?看看洪战辉,一个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传奇人物,他又有捷径可走吗?即使有,他那多灾多难、痛苦难挨的少年时期又能抹去吗?即使能,我们还会看到一个坚定果敢的人吗?我们又能知道洪战辉是谁吗?,几乎所有的事实向我们证明: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能做的只有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奠定我们的成功之路。,77,点评:,本文以问句做题目,简洁、生动而引人深思,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章主体部分例证丰富,涉及古今中外,特别是以寓言说明道理,形象、生动,使文章具
41、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概括总结,水到渠成,既回答了文章题目的问题,也使得文章浑然一体。,78,(2010,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79,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为未来着想,上海一考生,主题词,未来智慧忧患,丹麦人钓鱼时,总会挑出不
42、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是在为未来着想;孟子提倡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也是在为未来着想。,80,为未来着想是一种意识。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眼前的安逸往往会蒙蔽双眼,使目光变得短浅,因此,为未来着想是一种忧患意识,时时提醒着人们为明天做准备。为未来着想是一条真理,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国家号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就是为未来着想的实例吗?“节能减排,你我携手”“低碳生活,健康你我”“低碳创造美好未来”,这样一句句极具号召力的口号指导着我们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尽一份力,这不正是在实行可持续发展吗?这不正是在为未来着想的忧患意识落实实践的表现吗?所以,
43、为未来着想是一种人人都需要树立的忧患意识。,81,为未来着想是一种能力。在杀鸡取卵这个故事中,老太婆为了尽快得到金蛋,竟然想杀鸡取卵,结果不但没有得到金蛋,反而丧失了一只会生金蛋的宝贝鸡。是愚昧与贪婪让老太婆在眼前利益面前昏了头脑,最终一无所得。可是在利益面前,在贪欲面前,你又能否抵得住诱惑?这需要一种明辨是非、从长计议的能力。因此为未来着想是一种能力,一种需要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不拘于眼前利益而去维持长远利益的能力。,82,为未来着想是一种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圣人孟子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见能真正领悟到为未来着想的真谛的人,一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古语云:“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是
44、眼前利益,这顿吃完了下顿还得饿肚子;渔,是长远利益,掌握了钓鱼的方法随时想吃鱼都行。那么,你会选择哪个呢?你能否开动智慧的头脑去选择为未来着想?这说明为未来着想是一种能慎重选择的智慧。,83,不要临泽而渔,莫学杀鸡取蛋。为未来着想,把眼光放远,把忧患意识放在内心,把为未来着想的能力和智慧展现,人生路上,你会走得更稳,美好的未来也将不再遥远。,为未来着想,让人生之花更灿烂;为未来着想,让人生之路更平坦;为未来着想,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84,本文突出之处主要表现在:,1,结构严谨。文章开篇由材料得出观点,自然贴切,然后正反举例,分析论证,说理清楚,最后总结点题,发出号召,呼应题目及开头,形成前
45、后照应、自然圆合的结构形式。,2,分析深入。文章的内容由材料到历史,由历史到现实,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精辟地阐述了,“,为未来着想,”,的重要性和其中的道理。立意贴切自然,观点入情入理。,85,束之高阁,“束之高阁,”,(sh,zh,o,),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东西捆扎起来,放在高楼上,意指不再去翻动它。比喻人和物被弃置不用,扔在一边。,“,束,”,,捆扎;,“,阁,”,,楼阁。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有个出身于豪门贵族的名士,名叫殷浩,东晋时人。他从小就喜爱虚无玄妙的老庄之学,读了许许多多有关玄学的书。不到二十岁,就已经非常出名了。,
46、86,有一次,有人问殷浩:“将要赴任当官的人梦见棺木,将要得到钱财的人梦见粪土,这该怎样解释?”,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官职和钱财,本来就是腐臭和粪土之类的东西。因此得官得钱的人都会梦见这类东西。”,殷浩的回答成为当时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从此,人们愈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员也来向他请教,他也成为有名的玄学家。大将庾翼,当时正力图收复北方,想请殷浩出任司马。殷浩自命清高,没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请,他仍然拒绝。还有一个叫杜义的名士,与殷浩一样,也非常清高,不愿当官为朝廷出力。,87,对杜义、殷浩两人,庾翼非常瞧不起,觉得他们虽名冠天下,事实上是徒有虚名,不能重用。他常对人说:“杜义、殷浩这类人,只宜把他们像东西那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楼阁上面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再考虑让他们出来做些事。”,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