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秘书发言系列174(6篇)中央党校第六期青年学者论坛发言材料汇编2019 年10月目录1前言12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巍:在解决“中国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23文史教研部王学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重道远34经济学教研部蔡之兵: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45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王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56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郇雷: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67党的建设教研部张弛:党的工作机关改革的基本经验7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第六期青年学者论坛发言材料汇编(中共中央党校,2019年9月27日)编者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0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科研部、研究室、机关党委和报刊社,以“新中国70年走过的道路年走过的道路”为主题,共同举办第六期青年学者论坛。这是在重要节点发出党校(行政学院)声音的一次活动,是党校(行政学院)青年学者以理论研讨方式对共和国生日的礼赞。现将六位青年学者代表的发言摘要刊登。在解决“中国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艰辛探索的宝贵经验与理论准备。新中国成立后,毛
3、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意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
4、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在及时解答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就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大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文史教研部 王学斌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和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方向,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
6、神文明的重要目标,凸显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与作用。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命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部分,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基本经验。总
7、结7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第四,必须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立场,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未来展望。梳理70年的文化建设,除却具体的人与事外,更要注重把握其背后所积淀的传统。所谓传统,是因为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并融入到当下现实之中。要讲清楚70年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须对传统进行再塑,并赋
8、予其新内涵。溯古可知今,亦当鉴来者。我们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的文明大国之复兴。我们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学教研部 蔡之兵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是为未来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结晶。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直接形成于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的区域发展实践。与此同时, 它与前面几代领导人的区域发展思
9、想也一脉相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智慧结晶,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增强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的 重要手段。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因此,必须通过深度的区域合作、构建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体系和精准的转移支付等措施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目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四个自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在过去70年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区域均衡
10、发展阶段的单一国防安全目标转变为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的单一经济速度目标,这是一种进步;从单一经济速度目标转变为区域总体发展阶段的经济与生态并重目标,也是一种进步; 从经济与生态目标并重转变为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的五位一体综合配套发展目标更是一种进步。发展目标的变化过程,充分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区域协调发展道路, 形成地方区域间良性竞争局面,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大动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王茹新中国成立70年
11、来,生态文明思想从初步形成、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到全面深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集体智慧结晶。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孕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强调要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提出“勤俭建国”的方针。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的提出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多年的生态建设实践中, 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和西方生态理论的精华,体现出人民性、科学性、系统性、战
12、略性、历史性和全球性等特点。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导向和实践指南,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要求从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削减落后产能无效供给、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保底线寻求“最大公约数”等方面协同推进绿色发展。特别强调要抓好“关键少数”,促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需求。中国共
13、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凸显了中国认识自身环境问题的高度,表现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决心和担当,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为后发国家环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郇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社会发展逻辑出发,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积极探索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借鉴,中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历程。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
14、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雏形已经显现。此外,毛泽东指出,必须要借鉴苏联模式的教训, 处理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为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找到了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尊重中国基本国情,防止急躁冒进,科学制定各方面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注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性、旗帜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兼容并包的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15、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制度都逐渐成熟、定型。为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强起来”为主要内涵的新征程。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我们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工作机关改革的基本经验党的建设教研部 张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及时灵活地调整其工作机关
16、的配置和职能,积累了重要经验。党的工作机关改革是党不断推进社会变革的动力机制。1952年中央成立农村工作部领导农民建立农业合作社,探索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对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进行全方位改造。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又先后针对国有企业改制、社会稳定、惩治腐败、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网络信息等问题先后成立党的派驻机关或议事协调机构。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工作机关改革的目标主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了长期探索和调整,中央逐步恢复并成立领导党和国家重大工作的机关。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等,加强了中央对涉及党和国家
17、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工作机关改革始终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的工作部门的基本职能,就是指导各生产领域和管理领域中党的工作。2018年机构改革后成立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督促和指导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的工作机关改革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总体把握的实践要求之上。习 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的工作机关要带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职能作用,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中央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情况的变化,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动调整党的工作机关的设置和职能,确保了中国共产党永葆革命本色,增强了全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本文为网络搜集整理,仅做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