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李贺诗二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贺及其诗歌。
2. 鉴赏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本诗写作特点。
【学习建议】
诵读,涵咏。
【文题解读】
《李凭箜篌引》
箜篌引·乐府相和旧题。箜篌,一种弦乐器。体制不一,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等数种。《通典》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欲谓之擘箜篌。〞从诗中“二十三弦〞一语可知,李凭弹奏的正是这种。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太守,官名,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从有关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就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文本·基础积存
箜篌〔 〕〔 〕 女娲〔 〕 神妪〔 〕
瘦蛟〔 〕 胭脂〔 〕
2. 词语理解
1. 空山凭云颓不流
2. 李凭中国弹箜篌
3. 石破天惊逗秋雨
4. 梦入神山教神妪
5. 黑云压城城欲摧
6. 提携玉龙为君死
3. 名句名段
〔1〕昆山玉碎凤凰叫, 。
〔2〕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二、文本解读探究
〔一〕重点探究
1. 《李凭箜篌引》表现了李凭精湛的弹奏技艺,但开头一句却写箜篌的构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雁门太守行》一诗的首联起什么作用?
〔二〕文本争鸣
《李凭箜篌引》前四句,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当堂检测
1. 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箜篌〔hóu〕 蜀桐〔shǔ〕 凝云〔níng〕
B. 弓弦〔xián〕 芙蓉〔lóng〕 冷光〔lěng〕
C. 女娲〔wō〕 神妪〔yù〕 瘦蛟〔jiāo〕
D. 金鳞〔lín〕 胭脂〔zhī〕 提携〔xié〕
2. 以下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吴丝蜀桐张高秋 〔弹奏〕
B. 空山凝云颓不流 〔阻止〕
C. 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出〕
D.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折,破坏〕
3.以下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湘峨啼竹素女愁 B. 十二门前溶冷光
C. 甲光向日金粼开 D. 提携玉龙为君死
4. 补写出以下横线处的诗句。
〔1〕《李凭箜篌引》一诗中描写音乐的高音清脆激越和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两句诗是: , 。
〔2〕梦入神山教神妪, 。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学后记】
《李贺诗二首》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贺及其诗歌。
2. 鉴赏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本诗写作特点。
【学习建议】
诵读,涵咏。
【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默写。
二、把握文意。
1.《李凭箜篌引》最特别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 《雁门太守行》一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三、文本争鸣
关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两句诗,王安石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认为他的批评有道理吗?试作具体分析。
四、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 请依据你的理解和想象,解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所表达的音乐效果。
答:
2. 关于“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老〞“瘦〞二字,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两个字不能给人以美感,用来形容悦耳动听的箜篌之音不伦不类。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答: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