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自理能力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3岁的吕博刚上幼儿园时,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低着头吃饭,而他却坐在那儿”看饭,一直等着教师过去喂他,自己一饭也不吃。刚开场时我以为他不舒服,可一连几天都这样。后来,我从与吕博妈妈的交谈中,了解到原来吕博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不过吃得到处都是饭粒,还经常撒饭,奶奶嫌他把衣服弄脏了,从此就不让他自己吃饭了,一直喂他吃饭,结果造成了孩子到现在还不会独立吃饭。在我班,不会独立吃饭的幼儿还有;不会独立大小便的幼儿也有生活自理能力差,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一大弊病。
为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就必须对他们的生活做相应了解,使他们在动手动脑自理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手,养成爱动脑思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调查方法
1.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2. 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根本研究方法。
3. 调查法:为了到达设想的目的,制定*一方案全面或比拟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
针对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从小、中、大各抽出十五位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如;幼儿在家是自己吃饭还是由父母来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子还是父母帮穿;自己洗脸还是父母帮洗等。
四、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家长过度溺爱,承包幼儿各项任务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多数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保护,对幼儿的干预过多,这也不许去那也不许做,束缚了幼儿的思想,限制幼儿的活动,承包幼儿各项工作。因此导致许多幼儿生活不能自理,时时等待家长的帮助。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幼儿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开展缓慢。
〔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效劳是孩子以后的事,这些事等到孩子长大了也就了自然会了,现在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不必急于让他自己动手,而且孩子越小越难教,等长大了,自然学得也快。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时机,限制了孩子自我效劳能力的开展,养成了孩子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得孩子在各方面的开展,与其它小朋友产生明显的差距。
〔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
由于幼儿肌肉开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父母怕麻烦,没让孩子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开展。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长的都深有感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克制依赖性,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则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长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有的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小,长大自然就会;有的认为孩子小,做事要累着孩子的;有的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的虽然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这一观念,但却不能落实到实处,真正放手---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开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时机,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转变家长的观念至关重要。
1. 充分认识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
有研究说明,二岁到三岁的孩子手的动作开展已经具有操作能力,具有独立意识,时常产生"我来做 的想法,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大人一定要予于重视、支持和鼓励。而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家长教养态度是重视型的,能放手教、耐心教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强;家长教养态度是放任型的,顺其自然,想到时教一点,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一般;家长教养态度是保护型的,事事都包办、代替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因此引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独立性的重要,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开展。
2.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展教育培养。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时,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房间里,可以贴娃娃穿衣服的图片,整理玩具的图片;在洗手间贴卡通动物洗刷的图片;平时家里可以经常播放教育幼儿独立自主的歌曲、碟片"好孩子自己走"我有一双小小手 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充分调动孩子做事的兴趣。平时还常提醒幼儿:"好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家的宝宝是大孩子了,会做事情了。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做事的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包括家庭每位成员之间教育的一致性:不能这个要求严,那个要求松。家庭成员的不一致性,将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影响孩子正常开展。
3. 坚持细微入手养成良好习惯。
小时候养成习惯的重要,它能为一生奠定根底,所以千万不可无视就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早上自己来刷牙、洗脸、穿衣服、饭前自己洗小手、吃完饭自己擦小嘴巴、出汗了自己擦汗、有鼻涕自己拿手帕擦……这些事虽然看上去是很小的、细微的,甚至可以说是微缺乏到的,但实际是给孩子创造很好的锻炼时机,无形中锻炼他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 的原则,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由易到难,因势利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事只动不动手,必要时也只做具体、细致的示,而决不实际帮助,让孩子动起小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从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大人的帮助,并慢慢养成习惯。
二、融入一日,重在常规。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三至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好社会性飞速开展的时期,其局部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局部生活经历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所以教师在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小班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容,通过一日生活活动的不断操作、探究、重复来帮助小班幼儿建立积累生活自理经历。
1. 以游戏化贯穿一日活动。
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非常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对于一些描述具体事物的生活现象的语言较易承受,因此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起幼儿学习一些枯燥的劳动技能的兴趣和愿望。在幼儿入园时可以经常播放洗手、穿衣的儿歌、顺溜、歌曲,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小技能;教学活动中安排关于自理方面的容,让幼儿在正规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自理能力方面的知识技巧;在游戏活动中,则安排一系列生活工作游戏,让孩子在区角活动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操作区,投放一些化装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瓶娃娃和豆类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理发屋放置一些娃娃头、梳子、吹风机、手绢、小发卡等,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梳头、穿衣;在巧手角中,投放线轴、编织等,让幼儿亲自动手来动一动、试一试,做一做;生活区:投放许多用色彩鲜艳的碎布做的小乌龟,小花猫,小白兔等小动物,在小动物的眼睛处、腿处、嘴巴等处钉上扣子和扣眼,然后,创设一种情景,让幼儿有兴趣地练习系扣子通过这些游戏区角,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了有趣的游戏活动,更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孩子虽小,但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如:可以请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生;早晨帮教师一起给桌子和椅子排排队。上课帮教师发发书,油画棒等。幼儿对这些活动都很感兴趣。常常会听到孩子抢着说:"教师让我来帮他。"教师让我来饭。 到达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孩子在家,劳动自理的时机更是时时处处都有,只要家长肯放手,所以家长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自己要干的、自己能干的事情。家长在生活中可以有方案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效劳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穿衣、游戏、睡觉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只要没有危险,抓住一切时机,为幼儿提供练习时机:比方早上穿衣怕时间来不及,可以早点叫醒孩子,为孩子提供充裕的时间……家长只要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的原则,多为幼儿提供练习时机就行了。
2. 以表扬鼓励为主鼓励自信。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班上可以设置"能干的小手 专栏,根据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情况进展分项评比:穿衣、扣钮扣、穿鞋袜、取放杯子、自己吃点心、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项容用具体图画表示;取放杯子用一个杯子图表示,并逐条向幼儿讲述要求。到达*项要求的幼儿,可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红五角星,谁得到的红五角星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幼儿的上进心较强,有表扬的评比,他们都会更努力去做。教师只要从正面鼓励引导,发现幼儿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利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你真棒、"你真能干 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鼓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
3. 让儿歌故事成为新型培养手段。
故事、儿歌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如"大公鸡和漏嘴巴"妈妈,我长大了 "小妹妹当检查员等,因此教师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念一些琅琅上的儿歌,让幼儿在文学活动中汲取知识力量,知道自理能力的重要、可贵。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在平时的游戏、日常生活中都可坐下来讲一讲,念一念。
家长在家时,更是可以运用亲子阅读、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为孩子购置碟片等手段进展文学的熏,通过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孩子,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
三、言传身教中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年龄小,区分是非能力差,模仿力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和家长,在他们眼中,大人是对的,有权威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教师与家长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自己能做的事千万自己做,在教师和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就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稳固练习。要经常催促、检查、提醒幼儿,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因为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开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自理能力提高了,就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使孩子更有恒心解决各种问题,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而是大胆前进,使自己不断的成长。
总之,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防止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并鼓励指导幼儿尝试自理自立。同时要培养幼儿具备根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只有具备了根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安康的成长。
附表一: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班级人数:45人调查人数:45人
工程
具体容
掌握情况
会〔人〕
不会〔人〕
需要
帮助〔人〕
其他
〔人〕
个人卫生方面
1.自己洗脸
33
6
3
2.自己刷牙
40
2
3.会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40
2
4.会整理自己的小床或玩具等
30
8
4
进食方面
1.会用筷子〔勺〕进食
40
2
2.能独立吃饭,不撒饭粒
34
6
2
3.餐后能主动擦嘴巴、漱、洗手
30
10
2
4.餐后会整理桌面
16
18
8
更衣方面
1.独立穿脱衣、裤、鞋袜
39
2
1
2.能够知道穿衣顺序
36
5
1
3.能够分清左右脚
39
3
排便方面
1.便后能够自已处理
25
11
6
2.能够便后冲水
31
11
3.能够便后自觉洗手
38
3
1
附表二: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问卷分析表
班级人数:45人调查人数:45人
顺序
具体容
掌握情况
1
会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95%
2
便后能够冲水
73%
2
便后自觉洗手
90%
3
会用筷子〔勺〕独立进食
95%
4
自己刷牙
95%
4
餐后能主动擦嘴巴、漱、洗手
71%
5
分清左右脚
92%
6
自己洗脸
78%
7
能够知道穿衣顺序
85%
8
能独立吃饭,不撒饭粒
80%
9
整理自己的小床或玩具等
71%
10
能独立穿脱衣,裤、鞋袜
92%
11
餐后会整理桌面
38%
爽
2017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