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合集.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201545 上传时间:2025-04-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下课后学习题 《邓稼先》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以下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索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二、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说和做》 一、 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依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二、本文在表达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以下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索。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五、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孙权劝学》 一、 朗诵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诵读以下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以下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状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参照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提示: 留一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一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一一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一一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一一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黄河颂》 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势?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三、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心得、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期诵比赛。可采纳合唱式朗诵的形式,制定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学习,在班里展示。 五、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老山界》 一、文章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表达。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三、揣摩以下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含着怎样的情感?) 3.远远地还闻声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四、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以下语句,再找出一两处出色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咽,像波涛在澎湃。 五、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熟悉。 《木兰诗》 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表达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表达得具体,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行最让你感动? 四、理解以下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对镜帖花黄。 五、背诵这首诗。 《阿长与山海经》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換。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以下各题。 1.分別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表达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四、文中一些语向略带夸张。揣摩以下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僧恶她的时候,一一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老王》 一、读完这篇课文,或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国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状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么说?) 五、课文結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作者为什么“愧作〞?这种“愧作〞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无妨多留意一下结尾的语。 《卖油翁》 一、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 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三、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 3.尔安敢轻吾射! 4.康肃笑而遣之 四、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尚。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叶圣陶二三事》 一、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马上罩上双层的悲伤〞,这“双层的悲伤〞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五、课外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驿路梨花》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短文两则》 一、朗诵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依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三、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四、“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子独立性。析以下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紫藤萝瀑布》 一、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二、依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 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三、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 五、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国树寻》《好一朵木權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古代诗歌五首》 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或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向的含义 一、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以下诗向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五、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増强感染力。无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存诗文名,以备写作中引用。 《伟大的悲剧》 一、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依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以下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使命: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3.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一一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怎样理解“劳伦斯・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这句话的意思?) 三、作者在创作时,参照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记文学这一特点的理解。 四、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写一篇读笔记。 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需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 世界上绝对不会再有比我们遭到的最后这个打击更不幸的遭遇了。我们来到离我们所熟悉的“一吨营〞只有11英里路的地方时,剩下的只有煮最后一顿饭的燃料和两天的粮食。 四天来我们无法离开帐篷狂风在我们四周怒吼。我们身体虚弱,写字很困难。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始终如一那样,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我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顶着风险干。是状况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但还是决心尽力而为,至死方休。然而,既然我们是为了祖国的光荣而自愿献身于这项事业,我在这里向我们的同胞们呼呼,请大家对我们的遗孤加以适当照拂。 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遗体来讲这些事迹了 (黄继忠译) 五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还有不少出色的传记作品,如《滑铁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课外可以找来阅读,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 《太空一日》 一、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碰到了哪些意外状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结合课文,体会以下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不清,夜晚则浮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河中石兽》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三、背诵这篇课文。 四、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坚持不变)的成语。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一老河兵闻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