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咏雪》比较阅读〔13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
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解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
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测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模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
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未假设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看书竟〞的“竟〞解释为“居然〞的意思。
“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翻译句子。〔4分〕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3分〕
【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特别谢道
锦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特别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宋史?欧阳修传》〕
【解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然有声:很高的声望。
③筐〔10〕:竹编的盛物器具。④硕〔ze〕:精微,深奥。⑤治:研究。
⑥服:服从。
1 .选出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 A 〕
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诲其学
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选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D 〕
诫子书 以获画地学书
? ?
将复何及及加冠
? ?
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 ?
淫慢则不能励精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 ?
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C 〕
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
表示己经成年。
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
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解析】“并〞是“比肩〞
之意。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得分点:“险躁〞“治性〞〕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
没有遗憾。〔得分点:“而〞“恨〞〕
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干学有所成。〔4分〕
①须有“志气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坚持宁静专一的状态,
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勤奋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
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答对3点即可,每点1分〕
【乙参照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
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
修〕自幼聪颖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
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篓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
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
文章名满天下。
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经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
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不到啊!'我说:
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
有遗憾。〔我〕常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经常是让他死啊!'他
平常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五、《狼》比较阅读〔14分〕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
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够,北饮大泽。未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一狼洞其中〔挖洞〕〔2〕止露尻尾〔仅〕
? ?
〔3〕夸父与日逐走〔跑〕〔4〕饮于河、渭〔黄河〕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此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困惑 敌人的。
用文中的词句填空。〔3分〕
【甲】文中“一狼洞其中〞“前狼假寐〞的用意分别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乙】文中夸父逐日碰到的困难是“河、渭不够气
面对动物界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旧要与之斗争;面对自然界中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
比拼。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作为同学,我们是否必须要这种精神?请结合目前的
学习生活加以说明。〔5分〕
勇敢的精神。我们必须要这种精神。学习中会碰到一些困难,要解决它们,我们就要有战胜困
难的勇气。
六、《穿井得一人》比较阅读〔17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
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
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寨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
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 ?
〔3〕谓魏王曰对……说〔4〕市之无虎明矣清楚
? ?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王信之乎友人惭,下车引之
? ?
夫市之无虎明矣 逝者如斯夫
? ?
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温故而知新
? ?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
翻译以下句子。〔5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现在赵国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谣言?〔6分〕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谣传或讹传
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升自身素养。
【乙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
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
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
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
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
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
时说自己会辨认是非,但后来果真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
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七、《杞人忧天》比较阅读〔15分〕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假设屈伸呼吸,终日在天
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荣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假设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
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
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
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笑林》〕
【注】①绐〔ddi〕:哄骗。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嘿,同“默二
赍〔j〕:携带。
1 .以下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 〔2分〕
假设屈伸呼吸〔rub,你〕B.假设躇步眦蹈〔chi,踩、踏〕
? ?
C.乃厌倦不堪〔kan,忍受〕D.吏遂缚诣县〔fu,绑〕
? ?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诵节奏〔三处〕〔3分〕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天,积气耳,亡处亡气。天,是聚集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空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
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废寝食者〞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
子是在“经日,乃厌倦不堪〞的状况下“绐云:'不见。'〞。〔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
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 〔4分〕
杞人:消除疑虑后的高兴、放心的心态
楚人: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乙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
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
子摘取树叶一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种树叶,来摘取它。这种树叶落到树底下,树
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种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
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
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 一天,就厌烦疲乏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
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
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
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荆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解释】①山阴:古县名。在会稽以北。②剑〔shan〕:古县名。③造:至I」。
1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期日中 〔2〕太丘舍去
? ?
〔3〕尊君在不 〔4〕人问其故
? ?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过中不至/经宿方至B.元方时年七岁/时戴在剑
? ? ? ?
C.公欣然曰/四望皎然D.假设出其中/未假设柳絮因风起
? ? ? ?
请将以下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同样是访友,陈太丘的友人不见太丘便暴怒,王子猷却跋涉一夜到友人门前,未见友人便
回去了,这体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一种性格?〔3分〕
三、《论语》八章〔13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博学而笃志〔〕 ⑵即之也温〔〕
?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3分〕
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4分〕
四、《诫子书》比较阅读〔15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
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道稿于废书鹿③中,
读而心慕焉。苦志探陵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
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
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
之终身。〔《宋史?欧阳修传》〕【解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i〕然有声:很
高的声望。③麓〔lu〕:竹编的盛物器具。④殒〔ze〕: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
从。
1 .选出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
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诲其学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选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诫子书 以获画地学书B.将复何及 及加冠
? ? ? ?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淫慢则不能励精 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 ? ? ?
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二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
表示己经成年。
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己,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
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险躁则不能治性。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干学有所成。〔4分〕
五、《狼》比较阅读〔14分〕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
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够,北饮大泽。未至,道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一狼洞其中〔〕〔2〕止露尻尾〔〕
? ?
〔3〕夸父与日逐走〔〕〔4〕饮于河、渭〔〕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用文中的词句填空。〔3分〕
【甲】文中“一狼洞其中,,“前狼假寐,,的用意分别是“,,",,;
【乙】文中夸父逐日碰到的困难是“〞。
面对动物界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旧要与之斗争;面对自然界中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
比拼。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作为同学,我们是否必须要这种精神?请结合目前的
学习生活加以说明。〔5分〕
六、《穿井得一人》比较阅读〔17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
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
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
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
? ?
〔3〕谓魏王曰 〔4〕市之无虎明矣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王信之乎 友人惭,下车引之B.夫市之无虎明矣 逝者如斯夫
? ? ? .
C.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温故而知新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 ? ?
翻译以下句子。〔5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谣言?〔6分〕
七、《杞人忧天》比较阅读〔15分〕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假设屈伸呼吸,终日在天
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荣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假设躇步胴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
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
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
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笑林》〕【注】①绐〔ddi〕:哄骗。②嘿然:沉默不语
的样子。嘿,同“默〞。③赍〔j〕:携带。
1 .以下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假设屈伸呼吸〔rub,你〕B.假设躇步眦蹈〔chi,踩、踏〕C.乃厌倦不堪〔kdn,忍受〕D.吏遂缚
? ? ? ?
诣县〔ftl,绑〕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诵节奏〔三处〕〔3分〕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
妻子是在“〞的状况下“绐云:'不见。'二〔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2
分〕
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 〔4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卷答案版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咏雪》比较阅读〔13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
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解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
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避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
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
“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未假设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看书竟〞的“竟〞解释为“居然〞的意思。
“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翻译句子。〔4分〕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锦〕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公说话时的〕神态举动,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3分〕
表现了欢乐、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
【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特别谢道
锦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特别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甲文主要特别谢道福机智、聪慧的性格特点;乙文主要特别谢安遇事冷静、冷静的性格特点。
【乙】参照译文: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
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
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
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注
释】①山阴:古县名。在会稽以北。②削〔shan〕:古县名。③造:至U。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期日中约定〔2〕太丘舍去舍弃
? ?
〔3〕尊君在不通“否〞〔4〕人问其故 原因
? ?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D 〕
A.过中不至/经宿方至B.元方时年七岁/时戴在刿
? ? ? ?
C.公欣然曰/四望皎然D.假设出其中/未假设柳絮因风起
? ? ? ?
请将以下的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同样是访友,陈太丘的友人不见太丘便暴怒,王子猷却跋涉一夜到友人门前,未见友人便
回去了,这体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一种性格?〔3分〕
任诞放浪、不拘形迹。
【乙】参照译文: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
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
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刿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
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
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三、《论语》八章〔13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博学而笃志〔坚定〕 ⑵即之也温〔接近;走近,靠近〕
?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索,就会困惑 ;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慎重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3分〕
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升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4分〕
君子安于贫困,遵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参照译文】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索,就会困惑 ;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遵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合计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子夏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庄严可怕,靠近他又觉
得和气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慎重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
孔子说:“君子在处于穷途末路时,仍然能够坚持君子的节操;无道德的小人,在穷途末
路时,就会胡作非为。"
四、《诫子书》比较阅读〔15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
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遣稿于废书鹿③中,
读而心慕焉。苦志探陵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
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
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成
之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