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学习及答案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 ;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 ; ,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 , , , 。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 , ,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备矣/众妙毕备极潇湘/初极狭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2.翻译和解释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①不以物喜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是进亦忧,退亦忧
〔1〕前人之述备矣〔 〕〔2〕连月不开〔 〕〔3〕薄暮冥冥 〔 〕 〔4〕至假设春和景明〔 〕
3.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的感情〔依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 , 〞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
4.以下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先辉写照,请写出一个具体事例。〔3分〕
6.“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熟悉。〔3分〕
“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9.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10、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12、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3、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14、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15、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16、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17、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18、“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19、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案:1.D2.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我曾将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分〕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①因为 ②在……之前。〔1〕居:处在。〔2〕进:居庙堂之高。〔3〕归:归依。1〕详尽 〔2〕放晴 〔3〕迫近 〔4〕日光3.因己而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C5.答案示例:文天祥国难当头,临危不惧,誓死卫国,忠贞不渝。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绝唱。评分:3分,举例恰当,内容具体,语言通顺即可得分。6.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激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8、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各1分〕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特别文章主旨。〔1分〕
9.〔4分〕说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干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同学,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同学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推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索,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 10、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11、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12、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13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14、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15、答:以物喜,以已悲。16、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17、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鼓励友人。18、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9、答:显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鼓励友人。点明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