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WORD教案4【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在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共有6个条目,其中包括“牛顿定律的应用”,为II等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差不多方法。同时,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差不多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学情分析】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专门高,许多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要紧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
2、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摸索和总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差不多特点;2、明白得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差不多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2、学会连接体问题的一样解题方法;3、把握超重、失重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通过“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变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与
3、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情形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物理模型”和“物理情形”的建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教学手段:运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提问、讨论、评判(一)高三物理(复习)前三章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是如何样的?(二)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三)如何明白得力和运动的关系?PPT展现: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缘故,受力作用的物体存在加速度。我们能够结合运动学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一定有加速度,我们能够由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受力。二、知识构建
4、方法梳理(一)动力学的两类差不多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形,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形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形,能够求出物体的合力,依照牛顿第二定律能够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在利用物体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依照运动学公式就能够求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也确实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形。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形,要求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形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形,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依照牛顿第二定律就能够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断物体受力情形。(二)动力学问题的求解1差不多思路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加速度、质量、合外力的关系,而加速度能够看成是运动的特点量,因此说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纽带和桥梁
5、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求解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可见,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桥梁。2一样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形及运动状态分析;选取正方向;统一单位,代入求解;检验结果。3注意事项(1)同体;(2)同向;(3)同时;(4)同单位制(SI制)。倡导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形、找到正确解题的关键,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解题适应。(三)超重和失重1描述: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量。原理:二力平稳。2演示:物体的平稳、超重、失重。3归纳:超重、失重的起因和表现起因运算表现超重具有向上的加速度F=m(g+a)Fmg失重具有向上的加速度F=m(g-a)Fm
6、g三、典题分析,引深拓展【例1】如图1所示为竖直平面内的半径为R的圆环,AB是它的竖直直径,AC是光滑的斜面轨道。一个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AC斜面滑下,求下滑的时刻。【解析】设斜面的长度为L,夹角为,则有:L=2R/cos (1)a=gcos (2)L=at2/2 (3)联立解得:t=2(R/g)1/2可见,小球沿光滑弦轨道下滑的时刻,只与圆环的半径有关,且等于沿直径AB的自由落体时刻。拓展:在图3中,AB是圆的竖直直径,小球沿不同的光滑斜面轨道由静止下滑,所需的时刻相等。【例2】如图4所示,光滑曲面轨道与水平传送带平滑相连,但不接触,小滑块从曲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在静止的传送带上做匀减
7、速运动,离开传送带后做平抛运动,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若传送带是运动的,小滑块的落地点还在P点,那么传送带的运动方式为:A一定顺时针传动B一定逆时针传动 C可能顺时针传动D可能逆时针传动【解析】小滑块的落地点还在P点,说明小滑块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不变;也确实是在传送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因而,所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不变,因此,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传动,或者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传动,但传动速度小于滑块的速度。答案:CD【例3】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彼此接触的物体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若用水平推力F作用于A物体,使A、B一起向前运动,如图5所示,求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多大
8、解析】由于两物体是相互接触的,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连接体”。假如把两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去求加速度a是专门简便的。题目中要求A、B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须采纳隔离法,对A或B进行分析,再用牛顿第二就能够求出两物体间的作用力。设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N,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1+m2)a;因此,a=F/(m1+m2)再以B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N=Fm2/(m1+m2)点评:连接体的一样解题方法是,整体法求加速度,隔离法求力。拓展:(1)其它情形不变,若将F作用于B物体,则A、B间的相互作用多大?(2)其它
9、情形不变,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A、B间的相互作用多大?【例4】假如某个物理过程中涉及3个物体,那么,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多有几种可能?【解析】令三个物体分别为A、B、C,则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为:一个物体:A、B、C两个物体:AB、AC、BC三个物体:ABC答案:7种【例5】质量为M的三角劈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在倾角为的斜面上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求三角劈对地面的压力N和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解析】如图7所示,把滑块的加速度进行正交分解。Ax=acos;ay=asin由于滑块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因此处于失重状态。整体对地面的压力(也确实是三角劈对地面的压力)为N=(M+m)g-masin。由于滑块具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用“整体法”的观点,应该由地面的摩擦力产生。即:f=max=macos【例6】质量为M的框架静止于水平地面上,通过轻弹簧吊着质量为m的物块,如图8所示。在物块上下振动的某一瞬时,框架对地面的压力为0,求现在物块的加速度。【解析】用“整体法”的观点,当框架对地面的压力为0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由于框架静止,系统的重力全部使物块产生加速度。即:(M+m)g=ma,a=(M+m)g/m。四、课堂小结1牛顿第二定律的一样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2连接体问题的求解方法;3超重和失重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五、课后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