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小学预防拥挤踩踏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强化安全管理,积极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发生,以保证学生在校的身心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指挥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拥挤踩踏事件多发地段和时间预测
(一)广播操、集体晨会、大型集会和大课间时段,门厅入、楼梯部位。
(二)下课时段,楼梯部位。
(三)体育课、信息技术课、科学课课前和下课时段,楼梯部位、各楼两侧的拐弯处。
(四)放学时段,楼梯部位、门厅和校门。
(五)下雨天或恶劣天气。
四、拥挤踩踏事件的预防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常规教育,结合有关发生在学校楼梯间拥挤而产生的伤害事故例子,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防患意识。
(二)广播操进出场,班主任或副班老师带领学生经过指定的楼梯通道进入操场,值班教师在楼道内护道。
(三)大型集会时由大会主持统一调度,班主任和副班老师带领学生按班级顺序进入、撤离会场。
(四)教育学生不在楼道上追逐、跑跳、打闹,使学生养成相互礼让、遵守秩序、过楼梯和走廊轻声慢行、靠右走的良好习惯。下课时,值班教师及时到达楼梯,提醒学生上下楼梯互相礼让靠右行,一步一台阶,杜绝打闹、滑行、跳跃等不良现象。
(五)大课间活动,老师带领学生有序进入操场活动,活动完毕,有秩序地回教室。
(六)体育课和到专用教室上课的老师须到任教的班级教室里接送学生。
(七)低中高年级实行错时放学,值班老师及时到场。如遇雾、雪恶劣天气,班主任和副配班老师同时带领学生整队出校门到接送地点,直到学生放清为止;如遇下雨天,绝大部分家长到校园里来接孩子,值班老师务必提前在楼梯值守,班主任和副班老师到班级,少数学生自行回家的,由副班老师带队到接送地点,班主任留在教室等候家长。
(八)疏通楼道,当日值班老师若发现楼道、走廊有积水和杂物,须及时带领学生清理,并上报后勤服务部,保证梯道畅通。
(九)及时更换楼道坏损电器,保证楼道灯光明亮。
(十)教育学生不要在在校门及周边的摊点、商店购买零食,防止通道堵塞造成拥挤或踩踏事故。
(十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
(十二)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一次紧急疏散演练。
五、应急处理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及时排查拥挤踩踏事故隐患,严防和避免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二)在出现火情等紧急情况的时候,要及时通知学校有关人员在最短时间赶赴出险的地点,同时,在场的教师和领导要注意按照应急疏散线路图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疏散学生。
(三)上课期间一旦发生突发情况需要疏散转移时,所有任课老师都有责任组织好本班学生及时疏散并报告学校领导,防止损失扩大。
(四)为了防止拥挤踩踏事件发生,教育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 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 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
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 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 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6. 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7. 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 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大声制止,做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准备。
9. 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及时分流拥挤人流,有序疏散。
(五)若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学校领导在第一时间亲临指挥,控制局势,制止拥挤,做好人员疏导疏散工作和救护工作,并立即向医疗急救部门报告求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小学疫情期间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有效地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教育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特制定我校疫情期间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工作原则
1.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和控制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食品安全,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2.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应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迅速反应、妥善处理,及时把有关情况上报当地政府、县及卫生、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并迅速采取救治的控制措施。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
1. 负责制定和实施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调查及应急处置工作;
3. 负责事故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
4. 负责师生的紧急疏散,稳定师生及学生家长情绪,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5. 向当地政府、卫生、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三、应急处置程序
疫情期间一旦发生疑似或食物中毒,应立即启动学校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应立即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下列组织应迅速行动,听从指挥,组织疏散,紧急抢救。
1. 报警组:学校办公室,负责人:。以最快的速度,正确的方法拨打紧急救助电话,请求紧急救援。
急救:120人民医院:医院:
2. 处置组:教导处,负责人:,指挥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迅速对中毒学生进行救护,做好学生的疏导和安抚工作,消除学生的惶恐心理。保持校园安全稳定。食堂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做好核酸检测。
3. 急救组:学区主任(一学区:;二学区:;三学区:;四
学区:)、班主任。对受伤学生进行抢救、运送,安排车辆急送医院。并尽快掌握受伤学生的详细情况,通知家长。食堂负责人及时掌控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正常人员认真工作,需隔离人员做好积极配合。
4. 应急处理预案
学校本着为师生身体健康负责的目的,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同时,加强对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管理,一旦发生师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 报告学校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要立刻通知学校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
② 立即将中毒者送往附近医院进行医治,将餐厅从业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核酸检测。
③ 向有关部门报告。疾控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时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④ 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⑤ 稳定师生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更不得进行渲染和夸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⑥ 事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工作秩序,组织人员做好食物中毒人员的思想稳定和心理舒缓工作。
⑦ 造成事故的直接或间接责任人应等候处理,包括经济
处罚,行政处罚,直接承担法律责任。
四、后期处置
1. 善后处理
配合,卫生部门负责组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处置、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食堂负责人尽快组织从业人员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配合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理赔。
2. 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配合纪检和监察等部门依据有关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 总结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学校食品安全应急工作组应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报送市教育体育局、疾控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
小学学生食物中毒应急演练预案
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控制和有效消除公共饮食服务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危害,预防食物中毒,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学校突发事件“沉着应付、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次演练方案。
一、食品安全工作应急演练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演练时间:
三、地点:
学校餐厅
四、参加人员:
领导小组成员、餐厅值班教师、全体学生。
五、演练前准备:
1. 班主任要先告知学生演练内容并做好路队纪律教育。负责人:各学区或级部主任
2. 指定好2-3名学生作为中毒者,学生齿要好。班主任提前告知其回答内容(班级、住址、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不适症状等)
3. 安全办提供担架一副,提前送到餐厅。
负责人:
4. 照相、录相:负责人:
六、演练过程:
1. 上午第二节课下课铃响后,各班按规定路线有序下楼到餐厅集合,待全体人员到齐后演练开始。
2. 安全办主任与餐厅办主任沟通后,宣布演练开始,随后3名学生手捂肚子趴到桌上,值班教师和班主任探问情况
(姓名、不适情况),学生要一一回答(姓名、肚子疼、不能站立等)。
3. 值班教师或班主任向当天值班主任汇报,值班领导汇报校长,并通知安全办、餐厅办相关领导。
4. 安全办主任立即拨打120电话救助,并向上级安全管理部门汇报,值班主任组织相关值班教师(找4名男教师负责抬担架)将中毒学生抬至楼下,等候救护车,车来到后,将学生抬上车交给救护人员。
5. 中毒学生抬走后,班主任及相关班级值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并维持好班级纪律。
6. 学生稳定后,餐厅办主任宣布演习结束。各班安全有序带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