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第6课《口技》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欣赏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领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文意,初步领略了民间艺人精湛的口技表演,真的是让我们叹为“听”止。而作者是如何用形象的文字来表现这场精彩口技艺术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
(二) 例句导航,总结写法
师:请同学们读下面两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屏显) 1.这男人体格健壮。
A组 2.这男人身材很高。
3.这男人好几天没洗澡了,身上有股臭味。
1.因为他的体型,小偷从不敢打他的主意。
B组 2. 普通人跟他说话时总是不得不保持仰视。
3.周围的人经过他身边时纷纷掩鼻而走。
生交流:两组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师:这两组有什么区别?
生:A组表达的意思直接,B组分别用小偷、普通人、周围人的表现来表达A组的意思。
师:说的不错,看来相同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这就是本微课堂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屏显)方法链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规模、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对某一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对之的印象、感受,或者描写它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以从侧面间接表现它的情态和特征。侧面描写可以衬托主要人物活动、心态或事物的状况,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中心人物或事物更鲜明、突出,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 探究课文,赏析方法
温习提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者相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能够很好的表现文章的中心。
师:这篇文章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生:通过口技艺人精彩的表演,充分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师:为了充分表现这一中心,本文也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写作手法,(播放朗读音频)边听边赏,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
1.生: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声音的句子。
师:这些声音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发出的声音?
生: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声音、醒了又睡的声音、失火救火的声音。
板书:
正面描写:口技艺人模拟一家四口由睡到醒、醒而复睡、这家附近失火救火情景的声音。
师:口技表演者模拟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下面小组合作说说不同情景下模拟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师汇总。
(屏显)重点赏析情景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师引导学生分析:“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中“遥闻”说明声音是从远处传来,声音很小,“深巷”说明声音是在户外发出的,“有妇人惊觉欠身”说明是室内发出的声音,“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说明声音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生总结情景一声音特点: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以此为例说说另两个情景声音的特点:
生交流:情景二:由大到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情景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声音繁杂,应有尽有。
综上观之,文中模拟了三个情景下口技人的表演,形象逼真地描写了各种声音,如闻其声,直接(正面)表现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 师:文中除了描写各种声音,还多次描写听众的反映,这些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重点赏析情景三听众的反映:
(屏显)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此句让学生读两遍,揣摩语气、语速,读出当时气氛。
师:此句对听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生: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师:这样描写有何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并汇总。
此情景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心理,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完全进入口技表演者所营造的紧张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间接(侧面)表现(衬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小组合作,将另外三处对宾客描写的语句的表达效果交流一下。
(屏显)集体交流并汇总:文中四处宾客的反映(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 同学们是否留意口技表演使用的道具?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何作用?
(道具出现在文中的开头和结尾,因此提醒学生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屏显)文中前后两次交代简单的道具,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同时突出道具的简单,间接表现(侧面衬托)了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
板书:侧面描写:宾客的反映、简单的道具。
教师总结 凸显主题:
(屏显)这篇文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相得益彰,凸显文章中心,充分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适当的运用这一写作手法,让我们的作文妙笔生花,中心突出,精彩无限。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口技艺人模拟一家四口由睡到醒、醒而复睡、
这家附近失火救火情景的声音。
侧面描写:
宾客的反映、简单的道具。
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 价 要 素
权重
评 价 级 别
得分
自我
表现
2分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认真倾听、互帮互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
2
1
0
目标
达成4分
赏析描写
能够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或能够从词语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或能够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
2
1
0
分析事例
能够通过典型事例把握人物形象。
2
2
1
0
注:“评价级别”中的A级为能够做到或能够掌握,B级为基本能做到或基本能掌握,C级为不能做到或不能掌握。
初二上册第6课《口技》微课堂课堂达标检测
一、试题计划
1.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题型:简答题。
3.试题来源:自编题
二、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甲】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中(清康熙十九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等到)唤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用沸水略烫)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1. 【甲】文中“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请简要赏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3分)
2. 【乙】文中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3分)
3. 【乙】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这段口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的技艺,试分析【甲】文与
【乙】文的异同。(4分)
三、典型试题剖析
第4题考查的能力点:分析鉴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能力。
设计意图: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描写的两种不同角度,都是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测试题围绕这一方面设计了两个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能力。并且这两个问题一个是课内选文不同描写角度的赏析,另一个是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描写角度的比较赏析。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赏析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处理策略:
(1)规范答题思路。在答题时应有“方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三个要素,不能遗漏要点。
(2)力求表达具体准确。要根据相应的描写有针对性地分析,不能答题片面,也不能表意不准。
四、 试题答案
1.“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1分)。这句话通过侧面描写(1分),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1分)。
2.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猪声,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3分,答出10种以上给满分)
3.杀猪卖肉(2分)
4.【乙】文与【甲】文一样,也是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2分)不同的是在写法上,【甲】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乙】文则是以正面描写为主。(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