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 理 试 卷
注意事项:
1
.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
上填写清楚。
2
.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
024 年 4 月,重庆秀山巨丰堰入选本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巨丰堰
灌溉渠系“立体化”特征明显,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巨丰堰主干渠、永丰堰主干渠与平江河支流
在三拱桥渡槽处呈三层空间立交分布,充分实现了灌区“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水利效益。
图 1 为巨丰堰三拱桥工程景观。据此完成 1~3 题。
1
2
3
. 巨丰堰三拱桥工程“立体化”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灌区内的
A. 村庄分布格局
B 耕地分布格局
C. 降水时空分布
D. 野生动物分布
. 该灌溉体系中,拦河坝的主要作用是
A. 防洪
B. 发电
C. 拦沙
D. 引水
. 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暑假去秀山调查巨丰堰当前的利用状况,此行应准备
①
雨具 ②罗盘和钉锤 ③雷达流量计 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形图和水系图 ⑤手持卫
星定位仪
A.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图 2 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分布图。该地泥石流、滑坡灾害较为频繁,其中,甲沟泥石流发
生的频率远高于乙沟。据此完成 4~6 题。
地理·第 1 页 (共 6 页)
4
. 影响甲沟和乙沟泥石流发生频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年降水量
B. 沟谷形态
C. 岩石性质
D. 植被类型
5
6
. 下列各地能观测到甲沟发生泥石流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 公路经过的地区,最易发生滑坡的是
D. ④
蚝壳屋为岭南地区的特色民居,墙壁由坚硬的蚝壳建造。 当地人将蚝壳串起,配以混合
烧制的蚝壳灰,使蚝壳以向下 45°的方式呈鳞状整齐垒砌,墙体厚度达 60~80 厘米。 图 3 示
意蚝壳屋外墙景观。据此完成 7~8 题。
7
8
. 当地居民用蚝壳砌墙主要是为了
通风散热 ②排水防潮 ③装饰美化 ④隔热降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 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分布蚝壳屋的是
A. 湖北 B. 辽宁 C. 青海
①
D 广东
地理·第 2 页 (共 6 页)
图 4 为北冰洋沿岸某区域自然带及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 9~11 题。
9
. 图中
A. 自然带Ⅰ冰川覆盖,没有植被生长 B.自然带Ⅱ以耐寒的苔藓和地衣为主
C. 自然带Ⅲ东西部物种组成差异最小 D. 三个自然带均在北半球分布面积最广
1
0. R、S 两河间的分水岭在虚线框内的走向为
A. 东西向
C. 南北向
B. 西北一东南向
D. 东西—北南向
1
1. 影响图中虚线框内 R、S 两河上游冰川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A. 降水总量 B. 海拔 C. 太阳辐射 D. 海陆位置
哀牢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呈西北—东南走向,长近千公里。
图 5 为哀牢山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2~13 题。
1
1
2. 哀牢山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
A. 随海拔的升高,东坡和西坡差异越大 B. 随海拔的升高,东坡和西坡差异越小
C. 东坡和西坡垂直分布变化趋势相似
D. 东坡和西坡垂直分布变化趋势不同
3. 哀牢山对气候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①
②
③
④
冬季阻挡冷空气南下,使云贵高原免受寒潮影响
夏季阻挡西南暖湿气流,使云贵高原降水相对较少
山体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地形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成为物种宝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地理·第 3 页 (共 6 页)
登封周公测景台 (34.5°N,113°E) 是我国古代用于观测日影的天文仪器,由表 (直立的
柱子)和圭 (与表相连的石座) 组成,因一年中总有某一时刻太阳光照射在表上时,地面上
没有表的影子,故称“无影台”。 图 6 为二分二至日正午周公测景台测影示意图,图中∠1、∠2
、
∠3 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完成 14~15 题。
1
1
4. 图中∠1、∠2 与∠3 的差值分别为
A. 47° 23.5°
C. 58° 21°
B. 47° 34.5°
D. 66.5° 23.5°
5. 当周公测景台出现“无影”现象时,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 昼长北京长于伦敦
B. 长江流域伏旱正盛
C. 冰岛全天极光明亮
D. 中国科考开赴北极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5 分)
1
6. (17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近岸海水水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叶绿素 a 浓度是评
价水体水质的主要指标。研究表明,海水中叶绿素 a 浓度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
子密切相关,其数值小直接反映海水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及活性。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叶绿
素 a 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年际波动,夏季叶绿素 a 浓度受近岸寒流的影响
颇大。图 7a 和图 7b 为南澳岛周边海域春、夏两季的叶绿素 a 浓度 (单位:mg/L) 分布
示意图。
地理·第 4 页 (共 6 页)
材料二 卫星遥感技术成为监测水质变化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
叶绿素 a 浓度变化的技术非常成熟且精度较高。
(1) 与地面传统取样检测方式相比。 简述使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水质的优势。(6 分)
(2) 图 7 中代表南澳岛周边海域夏季叶绿素 a 浓度分布的是
(填“图 a”或“图 b”),请阐
述理由。(5 分)
(3) 有人认为,冬季风增强会导致南澳岛周边海域叶绿素 a 浓度升高。你是否赞同,说明
理由。(6 分)
1
7. (20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垛田是江苏省兴化地区特有的一种农业生态湿地。 距今已有 600 年左右的历史,
2
014 年 4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定“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地
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里下河平原,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浅水地带开挖水下淤泥垒筑的
一个个面积较小、形态各异、高低错落的岛状土丘,把荒地变成了垛田。垛田上种植果蔬
优势明显、河沟内则可以放养鱼苗发展渔业,如今兴化垛田已形成了垛上果蔬、河沟养鱼
的立体农业生产系统,其独特的田园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专家学者,带
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图 8 为兴化垛田区开垦前后的剖面示意图。
地理·第 5 页 (共 6 页)
(1) 分析兴化先民垒筑垛田的自然原因。(6 分)
(2) 说明垒筑垛田对当地土壤的改良作用。(6 分)
(3) 分析兴化垛田生态湿地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强化作用。(8 分)
1
8. (18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类物质被风、雾、海水等带到岩石表面,并以盐溶液形式进入岩石内部,在蒸发
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膨胀。 从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
风化穴”。盐风化穴在我国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分布较为典型。图 9 左图为盐风化穴
形成原理图,右图为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景观图。
(1) 描述青岛灵山岛海边蜂窝石构造的形成过程。(8 分)
(2) 与向陆侧相比,说明向海侧的盐风化穴数量更少的原因。(4 分)
(3) 分析海风在盐风化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6 分)
地理·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