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1,2,学习目标,:,一、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三、品味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3,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词的常识,4,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得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5,按长短分,:,按片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的分类,6,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7,二、初步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8,诗歌朗读要求,富有,感情,富有,节奏,富有,想象,9,注意下列加点字注音,百,舸,争流(),寥廓,(),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10,百,舸,争流(,g,),寥廓,(,lio ku,),峥嵘,(,zhng,)(,rng,),挥斥方,遒,(,qi,),浪,遏,飞舟(,),11,1、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2、在诗词中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称,一般上下阙(阕)都有一个,请找出来。,3,、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4,、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从空间(上下远近)角度写景、从动静写景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或着眼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角度来写景。另外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5,、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自古逢秋多寂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及马致远的秋思。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这与什么有关?,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7,、哪个字标志着诗人由上阕的眼前之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这句诗?,8,、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12,讨论展示,展示要求,:,1.,题目问的,是什么,?,2.,如何来答,?,3.,为什么这样来答,?,质疑要求,:,1.,答案来源的,依据是什么,?,2.,答案中有何不妥之处,?,自己的理解如何,?,3.,可以作适当的补充,.,13,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14,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蓬勃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15,3.,在诗词中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称,一般上下,阙,(阕),都有一个,请找出来。,16,看,忆,17,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18,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19,2,、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0,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从空间(上下远近)角度写景。,21,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22,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动静结合,23,补充,:,(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还有,:,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着眼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角度来写景。,24,(3),常见手法: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5,常见技巧,描写技巧,动静,、,虚实,、,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点面,、,远近,、,高低,、,衬托、细节描写,、,白描,、,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对偶,等,26,另外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7,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表现,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表现,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28,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概括炼字题的解题思路:,2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30,参考答案:,闹,热闹。,(步骤一),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步骤三),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32,参考答案:,潜,偷偷的;细,细细的,绵绵的。,(步骤一),这两个字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步骤二),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步骤三),33,景:,山 林 江 舸 鹰 鱼,(竞自由),一切景语皆情语,3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自古逢秋多寂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及马致远的,秋思,。,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这与什么有关?,35,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当年是胸怀大志的青年。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境由心生,),36,这跟诗人的身份、性格、处境、思想感情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世,诗人是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来抒发自己这样的情感。,37,“,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38,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两首诗,1906,年,他离开家乡韶山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小学读书,在完成“言志”的作文时,他纵笔写下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今天我们学堂取了一名建国材!”,),1910,年,他告别父母外出求学时,写过一首,立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何处不青山?,39,写,壮,景 抒,豪,情,40,“,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而前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41,哪个字标志着诗人由上阕的眼前之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忆。下阕的“忆”字与上阕的“看”字相对应。下阕由上阕的实写转入虚写,,诗人在壮丽的秋景面前不仅有着现实的联想,还有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可以概括为“峥嵘岁月稠”,即有许多不平常的日子。,4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这句诗?,中流击水图,这里是,夸张,,描绘了当年中流击水时,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一代革命青年的形象。,这里以,设问句,结尾,“曾记否”,这是对同学亲切的遥问,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脚点,,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43,毛泽东经典语句,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采桑子 重阳),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44,3.,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 答李淑一),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5,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45,快速判断,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1.,衬托,2.,对比,3.,虚实,4.,想象(从对方写),5.,侧面,4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答出一种即可),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以动景衬秋夜的寂静。,对比反衬。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巩固提升,47,巩固提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8,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4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