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 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 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 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 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 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 “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 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 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 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 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 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 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 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 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 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 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 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 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 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 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 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 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 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 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 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 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 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 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 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 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 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 做好相互配合。
2021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
从小我就对航天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浩瀚的宇宙充 满着好奇,爸爸经常给我买一些科普书籍,在书上,我看到 了许多科普知识,同时,爸爸还告诉我,宇宙中还有许多奥 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研究,听了爸爸的话,我梦想着 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去太空进行探索, 去解开这些奥秘。
曾经有人说我是痴人说梦,也有人笑话我这是不切实际 的空想,假如人类没有飞天的梦想,莱特兄弟就不会制造发 明飞机,现在,我们的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如此迅速,我想, 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 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刘洋成了中华女子 飞天第一人,我激动不已,钦佩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 知,要想成为一名女航天员必须有强壮的体魄,科学的头脑, 超人的毅力,但我认为要想实现我的航天梦,付出再多的辛 苦也是值得的,因为我深知:“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 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此时,我读了《放飞梦想》 这本书之后,我的梦想之火越燃越猛烈,刘洋用自己的行动 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航天 员的决心。
就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刘洋大姐姐 一样驾驶着宇宙飞船去太空访问,我首先来到月球上,嫦娥 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令我在月球上到处参观,并详细地给 我介绍了月球上的情况,接着,我又去了火星、天王星、海 王星等许多星球,这些星球虽然离地球遥远,每个星球上的 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外星人对地球人非常地友好,我正 高兴的与外星人交谈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我,我感到 很可惜,真想跟外星人多交谈一会。
我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了爸爸,爸爸摸着我的'头,语重心 长的说:“你有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梦想,要实现你的这个梦 想,不但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为之奋斗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实现 自己的梦想。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努力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我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让祖国为我 们这一代人而骄傲!
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一年前,“太空 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 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 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 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 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 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 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 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3年,神舟 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 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 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 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 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 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 官”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 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 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 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 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 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 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 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 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