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悟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 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 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 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 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 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 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 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 进的步伐从未停止” “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 飞行、
2、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 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 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 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 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 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 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 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 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 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 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
3、诗,自在远方。”说到 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 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 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 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 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 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 “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 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 建65周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 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一一“身份”的变化,代表着 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
4、名中 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 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 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 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 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 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 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 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 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 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
5、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 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 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 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 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 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 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 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 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 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 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
6、的我们,不 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 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 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 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 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 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 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 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 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 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 人世
7、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 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 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 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 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 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 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 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 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 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
8、成了强大合力。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一一保 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 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 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 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 家庭,都要团结。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 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 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 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 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
9、应该说,这是中国 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 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 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 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 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 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 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 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 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 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 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
10、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 匙。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 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 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 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 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 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 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 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 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 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
11、们未来的接班人。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_年前,“太空 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 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 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 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 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 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 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
12、 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3年,神舟 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 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 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 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 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 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 官”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 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
13、民族向太空的 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 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 更深邃的未知区域。“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 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 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 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央视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 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 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
14、箭” 和“神舟十二号飞船”组成。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 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 方,就是空间站。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 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 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 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 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 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 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 “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 空间站就能补齐了。传
15、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 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 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 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 地球1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 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千米的太空。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 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 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 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 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 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 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 西。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 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 和空间站的全貌。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