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参考答案
1
.(3 分)C 【解析】A.材料一原文只是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但并没有说
是大一统的天下。B.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梁启超提到的“民族建国”不涉及“平等”
的内涵。D.根据材料二第3 段,爱国主义只是为民族成员间解决分歧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3 分)D 【解析】D 项言过其实,说法绝对。民族主义虽有其狭隘之处,但也有其历史
意义和广泛影响,不能一概否定,只能说要提高对民族主义的警惕,避免走向极端民族主义。
.(3 分)C 【解析】A.“系统论述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B.材料二只是论述了民族主
义的相关特点,并未指出解决民族主义问题的具体途径。D.材料一各分论点、各段落是平
行的而非层进式。
2
3
4
5
.(4 分)【答案示例】①爱国主义并不排斥异族,或对异族抱有偏见;民族主义则相对狭隘,
缺少包容。②爱国主义并不否定民族成员不断变化、各不相同的追求,也包容民族成员关
于民族的不同理念;民族主义则相反。③爱国主义关心国家兴旺、民族发展,懂得合理协
商和折中;民族主义则热衷于树阵营、搞对立,丝毫不懂得折中。(一点2 分,任答两点4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 分)【答案示例】
特点:①超越封建忠君爱国思想,体现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或具有现代性);②挽救民
族危亡(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相结合;③将爱国与兴民权相结合(或体现“小我”与“大
我”的辩证关系);④超越社会进化论,主张建设近代民族国家。(一点1 分,共4 分,如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意义: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②超越了封建“忠君”的传统,具备了更加
完整的现代意义;③有助于启迪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丰富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
④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一点 1 分,任答
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
7
.(3 分)C 【解析】A 选项,高先生家世业儒,在当时的背景下继承祖辈父辈的职业是天
经地义之事儿,不能表明他迂腐守旧;他曾经中过秀才,声名藉藉,所以也不是胸无大志。
B 选项,人们感到意外主要是因为高先生是简师毕业,看上去冷面寡情,不善交际。所以
并不是不认可他的教学能力。D 选项,高先生有“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的说法,并不
能表明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
.(3 分)B 【解析】写过道的荒凉是为凸显高先生内心的沉重,因家境衰落而自己又寂寂
无名。
语文参考答案·第1 页(共5 页)
-
8
.(4 分)①这副对联是高先生用以述怀抱、舒愤懑的。②上联点明时间辛未年,赞美高岭上
的桂树,因为桂花馥郁芬芳,象征着高先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③下联“北溟”“鹏”是
高先生的字与名,未徙是写自己的教学工作未能志得意满;④对联化用《逍遥游》中的诗
句,表明高先生期望自己如同大鹏一样能“怒而飞”“徙南溟”,暗示了自己想要在教育
上大展宏图,尽显其才的追求。(一点1 分,共4 分)
9
.(6 分)这篇小说属于散文化小说。(1 分)①传统小说像山一般奇峰突兀,注重矛盾冲突
以及情节的跌宕起伏。散文化小说则像水一般平缓柔美,自然流淌。②本篇小说不刻意制
造矛盾冲突,也不注重情节设计,叙述自然随意,描写高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追求。③小说
并不着力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片断化、散文式描写来折射高先生的心
灵世界。④小说语言文白相间,雅俗互化,朴实自然而独具韵味,意蕴深远,启人深思。
(
后边四点,答对一点得2 分,答对两点得3 分,答对三点就可以得5 分)
1
0.(3 分)CEH(对一处得1 分,共3 分)
11.(3 分)C 【解析】A 选项“记”“志”“识”三个字意思相同,所以 A 选项正确;B
选项中“众庶”“黎民”“黔首”均指百姓,故 B 选项正确;C 选项材料三中“翼”名
词作动词,指辅佐,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中的“翼”名词作状
语,指像张开翅膀一样,两者用法不同,故 C 选项不正确;D 选项材料三“矜”的意思
是“自夸,自恃”,“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矜”意为矛、戟等兵器的木
柄,其意与材料中的不同,故D 选项正确。因此,选C。
1
1
2.(3 分)A 【解析】刘隗弹劾南中郎将王含请求任用的一干人等,多数用非其才,弹劾最
终被搁置了起来,并没有得到晋元帝的认可。
3.(8 分)
(
【
(
【
1)刘隗一向研习文史,善于揣摩皇上的想法,元帝很器重他。
解析】“雅”1 分,“善”1 分,“器遇”1 分,整体句意1 分。
2)晋元帝于是在身边安插刁协和刘隗,来分散王氏的权力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解析】“树”1 分,状语后置1 分,“以”1 分,“自固”1 分。
1
4.(3 分)王夫之认为刘、刁二人仗着自己刚正果断的才能,标榜元帝的名义作为名号,钳
制管束天下人,使整个朝廷产生了怨恨。(1 分)材料一中,刘隗被晋元帝委以刑法之事,
他和刁协制定苛刻细碎的政令,并大肆弹劾朝中官员,招致王氏一族怨恨。(1 分)材料
二中,刁协性格强悍,与他人多有不和,总是尊上压下,受到王氏忌恨;(1 分)他建立
的“以奴为兵,取将吏客使转运”等规定,让众人对其心怀不满。(1 分)(后两点任意一
点即可得1 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2 页(共5 页)
1
1
5.(3 分)C 【解析】“羞见黄花无数新”,是诗人面对绽放如新的黄花而自感羞愧,而不
是黄花羞见诗人。
6.(6 分)诗人在酒筵将尽之际忆及十年前从京师到奉先县的归途中路遇唐玄宗驾幸华清宫
的盛事而感到极度悲痛。(1 分)这极度悲伤①既包括首联写自己流寓梓州两年的羁旅思
乡之愁;②也包括颔联写自己白发染鬓、羞见黄花的年华流逝之殇;③还包括颈联因时
局动荡而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无依之感;④更包括尾联因皇帝沉迷享乐,战乱爆发而引
起的忧国忧民之思。(一点1 分,两点3 分,三点5 分)
1
1
7.(6 分)
(
(
(
【
1)天子非常赐颜色 中原北望气如山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解析】一句1 分,写错字不得分。
8.(4 分)①你有没有累到不想训练的时候?②辛苦/疲惫的时候你会去跟陈芋汐说吗?
【
解析】第一句,根据答案“有”,可推知是问“有没有”,根据前文谈“训练多少时间”
与后文具体举例阐释“不想早上去跑操”,可推知是对待训练的态度。
第二句,根据答案“不会”,可推知是问“会不会”,根据后文引出的“不能跟陈芋汐说”
可推知,是问在辛苦劳累时会不会跟陈芋汐说。
※
“
注意:有的同学可能会只关注到“我特别痛苦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而把答案拟定为
你会不会有想放弃的念头”,但全红婵回答的句子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语意重点在
转折部分,即“但是我不能跟陈芋汐说”,故,答案拟定为关于是否想过放弃的,不得分。
填对一句得2 分,共4 分。
1
9.(6 分)
①
第一句以陈述语气罗列尖锐事实,述而不问,尊重被采访者。金牌只有一块这一残酷
事实,虽然大众关心,颇具新闻价值,但记者只做陈述,全红婵可以接话或回避,这实
际上是把对尖锐问题的处理权交到了被采访者手中,充分尊重了被采访者意愿。
②
第二句是在全红婵就尖锐问题表态后,记者深入追问。既然全红婵不回避,且该问题
极具访谈价值——既能走进被采访者内心,也是大众所关心的,所以记者追问,希望全
红婵就此展开深入阐释。
【
解析】分析第一句为何不问,实则是分析记者处理这一尖锐问题的艺术,引而不发,被
采访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面对或迂回,这是尊重被采访者的采访艺术的体现。
分析第二句为何追问,是因为这个尖锐问题有采访的价值,所以在被采访者回答后,记
者继续深挖,把采访引向更为深刻之处。
语文参考答案·第3 页(共5 页)
-
一点 3 分,两点 6 分。各点围绕句式、内容与采访原则来分析,有其他答案,合理者也
给分。
2
2
0.(4 分)复制粘贴指的是在电子设备上,把原有图片、文字等内容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操
作。此处运用比拟修辞,写出学生机械僵硬、原样照搬、缺少思考的学习方法和状态。
【
解析】参考题干对“点燃”的解释,需要阐释加点词的本义,另外需要结合修辞手法写
出语境义。答出本义1 分,修辞手法1 分,语境义2 分。
1.(2 分)①将功赎罪/戴罪立功 ②不负众望
【
解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前文说它“闯下祸端”“被降伏”,又说护送取经“以”,此
处的“以”字,是一个表目的的连接词,意为,故填入“将功赎罪”。
第二空,前一段写《黑神话》被寄予太多期望,后面写《黑神话》所创造的盛况,所以
中间填入“不负众望”,总领后文。答对一个得1 分,共2 分。
2
2.(4 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那只石猴,一路上天入地,
吸收天地精华,成了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
【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逻辑错误,四大名著与《西游记》两者之间是包容关
系,不是同一关系;第二,主宾搭配不当,“石猴”“齐天大圣”是作品中的具体对象,
而“形象”是读者评价时用到的术语,“石猴”“形象”这两者不在同一范畴,所以只能
是“石猴”变成了“齐天大圣”,而不能说“石猴”变成了“形象”。改对一处得 2 分,
共4 分。
2
3.(60 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隗,字大连,年少时便显露文才,元帝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刘隗一向研习文史,善于
揣摩皇上的想法,元帝十分器重他。升任丞相司直,把刑法之事委托他主管。先后上奏护军
将军戴若思、世子文学王籍之、东阁祭酒颜含、庐江太守梁龛、太山太守阮抗,元帝都依从
了他。南中郎将王含出身于显贵豪门,骄傲自纵,佐及守长二十余人统统由他请求任用,多
数用非其才。刘隗苦苦遣词为文来弹劾此事,弹劾虽然被搁置,但王氏对刘隗深怀忌恨。刘
隗弹奏不畏强权,大多诸如此类。建兴年间,丞相府将督运令史淳于伯斩首时鲜血喷涌,刘
隗又上奏请求罢免(与此事相关的)从事中郎周筵等人,于是右将军王导等上疏引咎自责,
请求解除职务。太兴初年,与尚书令刁协共同受到元帝信任,打算排挤抑制豪强的势力。各
项苛刻琐细的政令,据说都由刘隗、刁协订立。刘隗虽任职在外,但各种重要事情都可预先
知道。
语文参考答案·第4 页(共5 页)
材料二:
刁协,字玄亮,年少时喜欢阅读经籍,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朝廷中兴后,被任命为尚
书左仆射。当时朝廷初建,法规尚未健全,朝中臣僚没有熟悉旧时礼仪的人。刁协长期居于
西晋朝廷,对旧时的礼仪谙熟于心,中兴王朝建立的制度,都依据刁协的陈述而行,深受当
世的称许。刁协性格强悍,与他人多有不和,总是尊上压下,因此受到王氏忌恨。又借酒放
肆,侮辱公卿,人们见到他无不侧目而视。但是他为朝廷用尽心力,有匡时救世的志向,元
帝很信任他。以奴为兵,收取将吏客使用作运输,都是刁协建立的规定,众人对他心怀不满。
等到王敦反叛时,上疏呈报刁协有罪,元帝派刁协出师督统六军。不久朝廷军队大败,刁协
与刘隗同在太极殿东阶侍奉皇帝,元帝拉着刁协、刘隗的手,流泪呜咽,劝说他们躲避祸乱。
刁协说:“臣应当固守而死,不敢有二心。”元帝说:“现在局势紧迫,怎能不走呢?”于是下
令供给刁协、刘隗人马,让他们自己筹划出路。刁协年老,经不住骑马跋涉,平素对下人没
有恩情,那些招募来的随从人员,也都离开他而去。到了江乘,刁协被人杀害。
材料三:
晋元帝称帝即位后,王氏家族权势直逼东晋王室,与之分庭抗礼,不只是王敦凶悍,而
且王导也有僭越皇权的异志。晋元帝于是在身边安插了刁协和刘隗,来分散王氏一族的权力,
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最终招致灾祸,并非是晋元帝不应安插其亲信的人来辅佐自己,刘隗
和刁协不应离散王氏的党羽以辅佐皇帝,而是因为他们为尊崇皇帝、限制豪门大族势力而采
取的手段不合理。刁协和刘隗根本不足以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意气自负罢了。仗着自己刚正
果断的才能,标榜元帝的名义作为名号,钳制管束天下人,有一句话说得不对,有一件事做
得不当,就大肆张扬地指责,于是整个朝廷的怨恨都产生了,而王氏的势力则日益巩固。
语文参考答案·第5 页(共5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