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探索性游戏:玩转乒乓球一、活动背景这段时期,班级开展了 “我喜欢的球类运动”主题活动,孩子们收集了许多羽毛球筒,一部分投放在建构区当辅助材料;另一部分用来装乒乓球。为了不占用柜子的空间,且便于取放,教师把球筒竖着固定在窗户下的栏杆上,球筒是通心的,两端都有盖子,打开上面的盖子把球放满,取球时,只要打开球筒下面的盖子,球就会逐一掉下来,孩子们对这个“装置”非常感兴趣,放球-接球一放球一接球,不厌其烦地重复操作,飞飞笑称:“哈哈!母鸡下蛋喽!”1. 活动材料:羽毛球筒、乒乓球若干、网兜。2. 预期目标:(1)能用网兜快速接住掉下的球。(2)锻炼手眼协调能力3. 游戏玩法:两名幼儿为一组,一名幼
2、儿把小球随意放到一个球筒里,另一名幼儿用网兜快速将小球接住装进网兜中,接住的小球归接球者,掉落在地的小球归放球者,看谁的小球多。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第一阶段:眼疾手快场景一:飞飞和阳阳商定好游戏规则后就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第一轮,飞飞放球、阳阳接球,飞飞把手里的球从左到右逐一放在不同的球筒里,阳阳手持网兜挨个地轻松接住,第一轮阳阳赢了。第二轮,阳阳放球,飞飞接球,只见阳阳把小球迅速放进左边的球筒,紧接着又迅速放进右边的球筒,飞飞对出其不意地放球方式完全措手不及,小球掉落了 一地,飞飞急得面红耳赤大叫道:“谁让你放这么快的,这么快谁也接不住。”阳阳说:“是你自己动作太慢,我来,看我的。”于是,
3、他俩交换角色再次游戏,飞飞也照着刚才阳阳的方法快速无规律放球,只见阳阳“嘿嘿嘿”地东一个球西一个球,把大部分球都接住了。游戏分享时,阳阳说出了自己接球的诀窍:“接球时网兜要在球筒洞洞下准备好,眼睛要看飞飞的手,他的手往哪里伸,网兜就要跟到哪里接球。”老师:“阳阳在游戏中能思考如何取胜的方法,注意用眼观察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到眼疾手快!”场景二:这天,飞飞和阳阳又进行PK,可是飞飞又输了,“小球掉得太快了,我还来不及接球,球就已经的掉下来了。”急得要哭的飞飞一边往球筒里放小球,一边发狠地用力摇晃球筒,嘴里嘟喃:“看你还能不能那么快掉下来!”果然,球筒里的小球被摇晃了几下才掉了出来,一边发牢骚的
4、飞飞惊喜地发现,小球放在摇晃着的球筒里,不像直直掉落的速度那么快,而是经过在球筒里碰撞几次后再掉落,掉落速度明显减慢。游戏分享时,飞飞描述了这个发现,老师:“飞飞虽然没有赢得比赛,但他却有一个神奇的发现,老师也非常想知道小球在球筒里晃动时的样子,谁有办法?”小朋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要用透视眼。”有的说“用摄像头。” 最后,兵兵小朋友说:“如果球筒是透明的,不就看得见了吗?”“真是好办法! ”于是,小朋友决定收集透明筒子、罐子。分析: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极高的专注度和手眼协调性,接球者如果不用眼观察,等球掉落后再用网兜接是接不住的,同时单用眼观察球往哪个筒掉下,而没有快速地移动手中的网
5、兜,也不能接住球。当然,放球者如果按部就班慢慢地依次地放球,让对手有充分的接球准备,也一样会输,应当出其不备,无规律且快速地将球放进筒中,这样才能考验接球者。在游戏中阳阳善于思考如何获胜的方法,而且反应速度快,而飞飞虽然会从同伴那里学习好的方法有所进步,但手眼协调及反应速度毕竟不是人人均等或一蹴而就的。然而,好胜心强的飞飞,尝试了几次都接不住掉落的小球,在抱怨发泄中,无意发现通过摇晃能使小球减慢掉落的速度,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失败会是胜利的转折点。教师的支持与回应:教师在看到飞飞由于失败而迁怒于材料时并没有责罚,而是支持孩子适度地发泄。在游戏分享环节中提供机会让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老师
6、对此现象也没有急于说明其中的科学原理,而是和孩子一样表达出自己的好奇心、,与孩子共鸣,引导孩子通过改变材料,继续探究。师幼共同收集材料,进行以下调整:1. 游戏场地调整:将墙面游戏调整为桌面、地面游戏。2. 游戏材料调整:增加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罐子(罐子依次贴上标签)、记录表。3. 游戏目标调整:尝试探索哪种罐子能让小球晃动起来不容易落地。4. 游戏玩法调整:幼儿将罐子去掉盖子,倒扣在地上,盖住一个小球,摇动罐子,使罐子带动小球一起转动,探索哪种罐子里的小球转得更持久。第二阶段:不掉落的小球场景一:楠楠把小球先放在地上,拿起一个罐子把小球倒扣在里面,用手左右摇动罐子,透明的罐子能清楚地看到
7、里面小球的情况,只见小球左右碰壁并没有转起来。此时,一旁的馨悦在摇动罐子的过程中,罐中的小球很快地被带着旋转起来。馨悦告诉楠楠:“你不能左右摇,要像画圆圈一样摇,小球才能转起来。”楠楠照着馨悦的方法尝试,可是小球就是转不起来。馨悦又说:“要快一点! ”楠楠加快速度,果然小球转起来了,可是转不到一下子又掉下来了。馨悦耐心地告诉楠楠:“小球转起来后也不能停手,还要不停地转动罐子,你看,我的小球就能在里面转好一会儿呢。”场景二:掌握方法后,几位孩子想组织比赛“看谁的小球转得持久”,只见孩子们随意拿了一个罐子就要比赛。老师:“既然要比赛,就要公平,要用统一的罐子,哪种罐子你最有把握赢呢? ”说完,孩子
8、们开始猜想哪个罐子最好。“光靠猜想是不行的,必须亲手尝试验证,试试哪个罐子最顺手。”于是,孩子们对每一种罐子开始进行尝试。馨悦拿起直径最小但最高的罐子,摇动了许久小球就是转不起来;接着又拿起一个六角形的罐子尝试,小球能转动但不持久.每种罐子尝试后,馨悦对照试验结果作了记录,最后选了一个直径大又高材质硬的罐子,在之后的比赛中也获胜。分析:在活动中,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去猜想、探索、验证、记录,在操作过程中能同伴互助,互相观察学习别人的方法,从开始摸索到娴熟操作,幼儿的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提升。孩子们专注地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发现左右晃动不能转动小球,必须像画圆圈一样的方法晃动才能使小球转起来,从
9、而感知转动和离心力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尝试,幼儿找出了答案并得出结论:1.转动罐子的手法和速度是决定能不能将小球转起来的主要因素;2.罐子大小也决定着能否将小球转起来,太小太扁的罐子没有足够的空间,里面的小球转不起来;3.罐子的材质也是关键因素,太软的罐子在手抓时会变形,使小球在罐子里转动时不能画圆圈,转不起来;4.罐子的形状也影响了小球的转动,小球在有棱角的罐子中转动时会发出“咕咚咕咚”的撞击声,虽然能够转动起来但容易掉落,而在光滑的圆罐中小球转动发出的声响不一样(据幼儿描述像迷迷转的风声)且转得久。教师的支持与回应:在第一次操作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只关注摇罐子的方法,对罐子的不同并没有关
10、注到。于是,教师对每个罐子进行了编号,并提供了记录表和记录笔。在孩子提出要比赛时,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赛前尝试,发现并记录哪些罐子更能持久地转动小球,从而选出参赛用的罐子。在幼儿掌握基本方法后,为了增加挑战性和游戏趣味性,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罐子把小球运回家,进行隔空运球的大胆尝试。通过增加材料改变玩法,进行以下调整:1. 游戏场地调整:将单维的平面游戏调整为地面一桌面双维度游戏。2. 游戏材料调整:撤掉不符合要求的罐子,提供可成功将小球转动起来的罐子、簸箕。3. 游戏玩法调整:把小球的家设置在桌面上,且离起始地有一定距离。幼儿用摇罐的方法将地上的小球送到桌上的家中,中途小球不掉落。第三阶段:隔空运
11、球在隔空运球中,幼儿的专注度远远高于之前单维的地面操作,孩子们一改往日叽叽喳喳边操作边聊天的现象,闭缄默、全神贯注地操作。在初步尝试过程中,个别幼儿发现距离太远,就挪到靠近桌子下操作,在慢慢的操作成功后,不断地尝试拉长新的距离,由此获得挑战成功的体验。幼儿在操作方式上存在差异,有些幼儿是手摇罐子,蹲着一步一步移动到桌子旁,再站起将罐子中的小球送回家;有些幼儿是直接将罐子里的小球摇起后就站起来,快速跑到桌子旁,将小球送回家,虽然方式不同,但是最后都成功地将小球送回家了。分析: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选择适宜的材料,运用自己摸索出来行之有效的方式,并把握住小球转动不掉落的时差,成功地将球送回家。幼儿能够
12、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说明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协调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仍能不断尝试,不轻易言败,一次次“败而不馁”的意志使他们最终获得成功。幼儿也在反复操作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促进了手眼协调及反应速度等能力发展,也锻炼了他们专注力和意志力。教师的支持与回应:通过以上思考,我将继续在游戏中进行调整:1. 提供颜料和宣纸,让小球在罐子里转动留下轨迹,便于幼儿观察。2. 提供其他材质的小球,探索不同材质的小球在罐子中的转动情况。3.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离心现象”,如:转动雨伞上的水珠,观察飞出的水珠产生的弧线等。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1. 游戏的特点及价值(1)低结
13、构材料引发幼儿自主探究游戏。乒乓球、纸筒、透明罐子等都是易于收集,成本低,富有可操作性、探索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的低结构材料。(2)游戏引发幼儿多元探索。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虽有预设目标,但游戏目标是隐藏在材料里的,完全让幼儿自由探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挑战难度不断递进,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无限可能。2. 幼儿的发展(1)获得了物体降落与“万有引力”、“离心现象”的相关体验。“眼疾手快”是在幼儿感知物体降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幼儿一次次感受物体降落的同时,了解到所有物体都会往下掉,这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在“不掉落的小球”和“隔空运球”两个活动中,球在旋转的时候产生了离心力,等到离心力大于地
14、球对小球的引力时,球就不会掉了,幼儿正是通过对材料的反复操作而逐步获取知识经验。(2)探究意识增强,满足了求知欲。简单而低结构的材料却具有多功能性,能吸引幼儿长时间反复地操作,并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幼儿对这个游戏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球能在哪个罐子转”,还想知道“球为什么会转并转得久”。在材料的刺激下,幼儿开始对“离心现象”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并尝试通过操作、实验来解决他们的疑问。通过探究幼儿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心得到了满足。(3)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要在“隔空运球”的过程中保持球不停的转动并且能在行走途中不把球掉落,需要幼儿不断地兼顾并调整手速与脚速以
15、及自身的远近位置,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坚持性和专注性得到了较明显的提升,培养了幼儿细心、耐心。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投入,遇到问题时不放弃,主动和伙伴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与同伴共同探究、倾听表达、相互帮助,最终得出经验,合作分享意识得以提高。3. 教师支持行为的适切与不足(1)游戏中,与之相关的“万有引力”、“离心现象”等抽象的科学概念,教师并没有给幼儿作字面上的解释,更没有要求幼儿认读记住,而是投放丰富的低结构材料供幼儿自主操作,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游戏内容与形式的推进中*,从而获得感知体验。教师的“放手”让幼儿有了自我发挥
16、的空间,他们在活动中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探究影响小球转动的因素以及成功的经验。在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始终以发现者的身份去发现、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当孩子遇见问题时,教师没有急于介入,而是在旁边观察,同他们一同讨论、寻找原因,让他们在不断探索、解决问题中交流自己寻找到的方法。(2) 适度支持,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在“不掉落的小球”过程中,部分幼儿多次尝试仍无法让小球转动起来而向教师请求帮助时,教师以“你们可以看看转动起来的小朋友用的罐子,或者他是用什么方法,看看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提问与幼儿进行互动,通过语言与幼儿发生积极的互动与回应,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思考球转不起来的
17、原因。当幼儿有了新的思路,教师便不再过多干预,让幼儿顺着他们自己的思路继续探究,较好地推进幼儿的游戏。适时、适度的支持及有效的师幼互动,给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持续的动力。(3) 注重分享,支持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每次游戏后,教师利用集体讨论、现场回放视频等形式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尝试解决游戏中遗留的问题,如在“隔空运球”过程中,馨悦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秘诀,我及时帮助幼儿聚焦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并进行梳理,鼓励幼儿寻找多种方式进行尝试,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4. 分析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机以及进一步支持策略(1)为幼儿多提供一些不同材质、大小的小球供幼儿操作,探索不同的小球离心现象、运动轨迹是否一样。(2)探索“物体降落时适当的触碰改变重心下降的力度和速度”这一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攀登队员、消防队员从高处降落时的动作防护。(3)观察寻找生活中有趣的离心现象,如快速转动沾水的雨伞,观察飞出的水珠所产生的弧形水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