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轻质混凝土砌块砌筑施工工艺方法
1、作业条件
(1) 弹出轴线、墙边线、门窗洞线必须经过复核,办理完验线、预检手续。
(2) 立皮树干(可采用30mmx40mm的木料制作),皮树干上注明门窗洞、木砖、拉接筋、圈梁、过梁的尺寸标高。皮树干间距15 — 20mm,距墙皮或墙角50mm为宜,皮树干应垂直、牢固、标高一致。
(3) 筑墙体前应楼层面用水准仪进行找平,根据最下面第一皮砖的标高,拉通线检查,如水平灰缝厚度超过20mm,用细石混凝土找平,不得用砂浆找平。
(4) 砂浆的配合比经试验确定,准备好砂浆试模。
(5) 砂浆拌制:
计量精度为:水泥士 2%,砂浆及参合料±5%,稠度宜控制在70—1mm为宜,砌筑前铺灰长度不得超过3m。
砂浆投料搅拌顺序:砂一水泥一掺合料一水,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砂浆、混凝土应机械搅拌,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必须在拌后3h内用完,在最高气温超过30C情况下,砂浆应在2h内用完,严禁使用过夜砂浆。
2、施工方法
(1) 组砌方法
墙体砌筑前,应进行试排砖和组合,墙体采用全顺砌筑形式,墙厚等于砌体的宽度,注意上下错缝,互相错开1/2砌块长,并不应小于90mm,空心砌块必须竖砌,即孔向下,严禁卧砌,砌筑时必须遵守“反砌”原则,即使砌块底面向上砌筑。
(2) 排砖撂底
按设计要求放出墙体轴线和门窗洞位置的尺寸线,用干砖排砖撂底,以砌块的模数按弹线标出的尺寸位置进行排砖撂底,排砖前应严格核对门窗的位置。窗间墙垛、构柱的尺寸是否符合排砖模数,在保证砌体灰缝8 — 12mm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设计与混凝土墙、柱平的墙体统一收进去13mm,便于装修阶段抹灰。
⑶选砌体
砌筑前应选择规格一致的砌块,要选择棱角整齐、无裂纹、无破损、规格一致的砌块。
(4)盘角
每次盘角高度以3皮一5皮砖为宜,盘角要及时,准确地用吊线及靠尺检查。严格对照底盘线,皮树干的竖向标高,水平灰缝要均匀一致(10mm),盘角应坚持及时检查和修整,保持新盘角的平整和垂直符合规范规定的允许偏差,方可挂线砌筑。
⑸挂线
挂外手线进行砌筑,如果工作面较长,应注意中间“腰线”,此挑线点应以两段盘点贯通穿线看齐,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做到“上跟线,下跟棱,
(6) 砌砖
砌筑时保证向灰缝的饱满度,水平灰缝的饱满度不应小于80%。砌块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得游丁走缝,注意到“准确的尺码边角正、浆满缝直墙面平”。大面积砌筑开始前,要砌至少一个开间的样板墙,样板墙通过经理部及监理工程师验收,并验收合格后才允许大面积砌筑开始。
(7) 构造柱与砌块填充墙、配筋带、拉结筋的联结
大面积开始砌筑前,要将构造柱、配筋带及墙拉筋调整好,位置及间距要准确,在墙转角、交叉处设置构造柱,并要求墙且构造柱间距<5,当墙高超过4m时门洞顶设一圈梁。陶粒混凝土墙与混凝土墙高每5mm设2①6拉接筋伸入墙内10mm。门洞设混凝土抱框,抱框截面为120 x墙厚,纵筋为2*12,箍筋为* 6-2。当门窗樘立于陶粒混凝土墙时,预埋60 x 60木砖,每边不少于三块。
构造柱部位应先砌墙后浇筑,在砌墙体时将各种连接钢筋在构造柱内固定好,构造柱根据设计为墙厚x 240,其主筋为4*12,箍筋为* 6-2,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构造柱采用竹胶板和50 x 1方木进行支模,* 14的穿墙螺栓紧固。其穿墙洞可用冲击钻在砖缝处钻*16眼即可。在外墙转角处要墙上留洞,采用脚手钢管作箍。在支模前应沿构造柱砌块两侧粘贴薄海绵胶带,然后在支模板。
(8 )墙面刮缝
砌体外侧应保持平直整洁,并随砌随勾勒出3-5mm深的缝槽,以确保挂网砂浆抹灰质量。
(9) 加强配筋带设置
在后砌隔墙每层门洞上皮、外墙窗上皮设置通长钢筋混凝土现浇带一道,带宽同墙厚,带高60mm,带中纵筋为2^8,当现浇带遇洞时,带高增加至150mm,附加钢筋1 *12,箍筋采用*6@2,附加钢筋两端各伸出洞边3mm,或锚入柱内。
(10) 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临时间断留设成斜槎,斜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得小于高度的2/3,且在该处应加设2*6@5的拉接筋,其长度不得小于10mm。
(11) 砌体校正,每一楼层砌体砌完后,应校核砌体的轴线和标高,其偏差应控制在允许值范围、并在圈梁顶面上校正。
(12) 质量允许偏差项目
填充墙砌筑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轴线位移
10
经纬仪复查
墙面垂直度
< 3m
5
用2m托线板或吊线、尺检查
〉3m
10
用2m靠尺和塞尺
表面平整度
8
用尺检查
门窗洞
(后塞框)
宽度
±5
用尺检查
高度
±5
外墙上下窗偏移
20
用经纬仪、吊线、底层窗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