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蛙卖泥塘》评课稿
《青蛙卖泥塘》评课稿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我请孩子们回忆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即由《青蛙卖泥塘〔上〕》过渡到了《青蛙卖泥塘〔下〕》。老牛觉得四周的草太少了,野鸭觉得四周的水太少了。那么青蛙听取了野鸭的看法了吗?泥塘到底卖出去没有呢,让同学带着疑问,深入阅读。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青蛙卖泥塘》评课稿,仅供参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本课主要讲述了一只不愿住在烂泥塘边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它听从了其他动物的建议,逐步改善泥塘的环境。这个故事告诉同学美是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黄老师这节课合适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教师仪态大方、富有亲和力。课堂生动形象,气氛自然活泼,同学积极参加,教师教得轻松、同学学得愉快。特别有几点值得去学习和借鉴。
1、在上课过程中,黄老师注重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黄老师不是采纳传统的讲解,而是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卖〞和“蛙〞的书写时,让同学自己去观察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在自读课文时,让同学自己去找找青蛙为卖掉泥塘做了哪些事情等等,引导同学自主寻找答案。
2、在品词中展开想象。品词品句,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课文内容及同学的生活经历,黄老师引导同学品词,拓宽同学想象的空间。比如在教学“播撒〞和“吆喝〞等动作时让同学来演一演,有助于加深同学关于词语的理解,将抽象的词语变为具体形象,为后面的合作表演打下基础。
3、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让同学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代读,全班齐读的方式,让同学去心得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4、在品读课文时,抓重点词、动词、重点句有效地运用课件,整合资源。课件制作精美有用,为孩子提供直观的感知途径。
5、这节课准备的教具很丰富,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去展开活动,方法和手段都是比较新颖、特别的。分组表演,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青蛙卖泥塘》的故事情境,能够激发同学的思维在不断的运转,调动同学积极参加游戏的热情,也充分挖掘了同学的思维潜力和很好的促进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获得了发展。
当然,这节课也有些比较遗憾的地方。在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教师将时间重点花在字词方面,导致后来在分组合作表演时时间太紧凑,同学并没有浮现出完整的表演。另外,让同学用句子概括出青蛙做了哪些事,对低段同学来说略微有点难度,架空了同学。
二年级《青蛙卖泥塘》评课稿
二年级《青蛙卖泥塘》评课稿
金老师这节课合适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教师仪态大方、富有亲和力。课堂生动形象,气氛自然活泼,同学积极参加,教师教得轻松、同学学得愉快。
张老师开课时,引导同学围绕课题质疑,激励同学大胆推测,有效地培养同学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学习课文时,让同学在质疑和推测的基础上,结合拼音读通课文,画出写青蛙是怎样吆喝卖泥塘的?吸引了哪些小动物?引导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弄清哪些小动物想买没买的原因?青蛙听了小动物的话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教学这一部分时,不断创设情境,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想一想。最后把“绿草如茵的'泥塘〞和“烂泥塘〞展开对比,渗透美好的环境,要靠劳作来创造这一“德育〞教育。
在品读课文时,抓重点词、动词、重点句有效地运用课件,整合资源。课件制作精美有用,为孩子提供直观的感知途径。
最后,金老师采纳以文带文的教学策略,拓展文章《小猴买衣服》一文,与教材是同一体裁,一脉相承,是教材的补充和延伸。能够使同学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能拓宽同学的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
总之,金老师的这节课,制定新颖合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