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同学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 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同学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激烈的探究欲望,给予思维以强劲的动力。 其次,现实生活是
2、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 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学内容附于现实的背景中并生活化地浮现出来,让同学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加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同学多动手。 手是脑的老师。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与具体施行活动是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同学思维,培养同学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同学的施行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施行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
3、心。 如教数的组成时,笔者让同学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同学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 2数学思维的培养一 训练同学的数学思维应有系统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合计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同学认知规律的互相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穿、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
4、分知识纵横联系,互相促进,广中求深。 由于小同学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同学,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等级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如小学数学中整数计算的四次循环,分数、小数的两次循环,三角形知识的两次教学等。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同学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训练同学的数学思维应有规律 数学思维中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规律和辩证逻辑规律以及数学本身的特别规律。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存在着形式和内容、具体与抽象、特别与一般的关系。规律显示得越基本、越概括,同
5、学的理解就越容易,越方便,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充分利用迁移的功能,让同学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我们在教了5乘以几的乘法口诀后,可以让同学用这种思索方法去推导其他乘法口诀;学了加法交换律的推导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乘法交换律;学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等等。 3数学思维的培养二 精心制定问题,引导同学思维 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学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学习来实现。因此制定好学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同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
6、一环。教学时要依据具体状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同学的独立性较差,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同学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同学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制定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干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制定学习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制定。其次,制定多种学习形式。通过多种学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同学思索问题的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材
7、重点和同学实际提出深浅适度的学习题。 激发学习兴趣是提升同学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 要提升小同学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喜爱数学、学好数学,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施行中,我的体会是:提升同学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同学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同学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同学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说明,同学具有向师性。 要培养小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同学和气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同学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同学。教师要精
8、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同学学习兴趣,让同学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同学动手动脑动口数小棒的活动情景,并由同学依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同学会产生深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究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4数学思维的培养三 把教学思维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管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同学学习,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例如:学习两位数乘法时,通过直观引导同学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相乘,要求同学明白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地方,再总结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同学明白了道理,就从直观的例子中概括出计
9、算方法,不仅加深了印象,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状况,为了发展同学思维能力,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内容,这种把培养同学思维能力运用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也是值得提倡的。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为了掌握某一特别内容或方法时进行这种特别的思维训练是有必要的。 把教学思维浸润于数学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中 任何一个数学内容,都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体现。所以,要注意引导同学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显示其本质特征,从而做出正确的推断。例如:学习长方形时,不能直接画一个长方形,说这就叫做长方形。而是通过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实物图形,让同学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再抽象出图形,最后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在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时,更要注意培养同学的推断和推理能力。 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宜直接举例就做出结论,最好通过举两到三个例子,在每个例子中,引导同学作出各别推断,再引导同学对这几个例子一一分析,并找出它们的规律,即等号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接着与第三个数相加,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最后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其结果不变。最后老师作出一般的结论。通过这样探究,不仅使同学更加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而且还使同学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