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减背景下分层作业在初中语文增质减负中的应用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具有多项功能。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旧式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试图探索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应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如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提质。
一、分层作业的意义与分层
1、分层作业的意义
分层作业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体现。分层作业理念认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好语文。每个学生对于知识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存在差异,学习成绩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将全部学生分成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中等的学生以及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三个层次。
2、语文教学各类对象分类
作业是布置给学生做的,在布置作业之前首先要摸清学生的情况。不能否认,我们之前传统的作业布置也并非不看学生情况,既然是写作业,那一定是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中的薄弱点查漏补缺,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只不过是传统的作业布置比较“粗放型”,没有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做细致的划分,往往会导致作业的难易程度与所有学生的配适度不是很高,不能达成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层次学生情况分别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班级当中成绩优秀和较差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成绩中等的学生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设计能够满足中等生要求的作业,这样能够将作业的激励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让所有学生均能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除此之外,针对那些掌握知识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作业量,针对那些成绩不好同时不愿主动完成作业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进而使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
二、分层作业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1、作业形式多样化
分层作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伴随着课改应运而生的,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分层作业的研究更加迫切和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分层就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数量不等的课后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回忆课堂学习、独立思考,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的教学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优等生)语文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习惯良好,B层(中等生)语文基础中等、接受能力中等、学习习惯一般,C层(学困生)语文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层次,设计出有联系、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设计时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难易程度和作业量的多少。在难易程度上,以略高于对应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宜,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作业量上,以各层次学生“吃得了 ”“吃得饱”“吃得好”为标准,合理控制作业量和作业完成时间。
2、作业选择自由化
分层作业的设计是随着教学内容的编排呈现出多样化
的思路,目的只有一个一一就是为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设计分类作业,包括必做作业+鼓励性作业+选做作业+我设计作业等形式,加大作业的弹性,使各层次的学生作业中获得成就感。
语文作业分层优化设计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给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以及不同数量等的语文课后作业,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自由发挥,各取所需。进而可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选购模式的作业,即教师设计多项包含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与拓展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套餐式的选择,达到能力的训练互补。每天安排一定时问让学生在不组内全面交流,抽取或者推荐成员参与班级交流,从而检测作业的结果。
如学习了古诗《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后,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背诵、默写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和《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和《游园不值》描写了怎样的景色?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去查找一下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诗的风格。这样的自主选择型作业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分层作业的实践性,发展学生们的拓展性思维能力
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也要突出最内容的实践性,让学生们能够从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升级的角度出发,使其充分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致。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写人描写之外貌描写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对外貌描写的技巧以及思维方式进行优化整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家观察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通过描写其中某一位亲属的肖像来强化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例如奶奶有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爬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炯炯眼有神的大眼睛;而爸爸则是一张消瘦的脸庞,虽然经常板着一张脸,但是每次说话都掷地有声。通过有效的观察,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的兴趣得到升级,而且还能强化作业的实践性。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们发现,一年级入学阶段的培养要求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激发占比重较大。而听、说、读、写四个版块中,通过语文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第一学段,作业的含义就比较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动手写”这一种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策略。基于这样的要求,从内容入手的分层作业设计策略就不太适宜,我们应该转变思路,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为参照,以学情分析为前提,设计出以听、说、读、写几个版块为主要形式的分层评价表,来指导作业的评价和反馈,促进全体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总之,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优化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减少让学生感到身心俱疲且枯燥无味的作业,减轻学生身上背负过重的学习负担。但听说读写能力不能舍弃,它就是语文的筋,而语文素养就是其中的骨头,守住筋骨,强化筋骨。分层和创新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发挥智慧,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实现作业分层设计,坚持作业弹性化、个性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