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在数学教学落实思维训练
抓住思维起点,理清思维脉络
心理学家指出:"同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关于每一个问题,既要合计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合计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激发同学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同学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楚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同学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同学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同学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同学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同学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同学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感知材料进行加工。如何加工,则涉及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同学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一道新题的解答,首先要让同学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这道题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再想想它与以往见过的题有什么联系,可否归为某一典型类型,再看看它与以往的题有什么区别和变化,为此,要采用那些对策"应付'这些变化。教师通过逻辑性强的讲解,渗透数学的思维方法,或通过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让同学学会观察、分析。教师还可以明确要求,让同学用某一方法去思索问题等。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一堂思维训练课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例子: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平方厘米,水深35厘米,把箱中的水倒入另一个底面积为240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池,求此时水深多少厘米?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同学分析和掌握本题重要因素,水的体积不变,只是由于容器底面的大小变化造成了水面高度的变化。同学抓住本题的重要因素,解题就非常容易了
2数学思维训练一
重视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独立思索创造出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是智力的高级形态。它具有深入性、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培养同学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使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动手操作与思索问题的机会。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同学量一量三角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进一步引导,是否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同学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看书自学,确信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无疑。
第二,刨设情境,激励同学用多种方法解题,还应积极引导同学讨论各种解题的思路,通过多种思维方法的交流,既加深了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思维能力。第三。激励新颖性,引导同学讨论,各抒已见,提倡新颖的解题方法。其中,尤为特别的是自编应用题教学,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性作业,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的特点。同学通过自编应用题,进一步熟悉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同时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了想象力、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重视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具体表现在:思维过程敏捷,反应快。计算迅速,能够正确、迅速、合理、简便地解决问题。它与思维的深入性、灵活性、独创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没有高度的深入性、灵活性,就不可能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反应。同时,思维的敏捷性水平还取决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取决于同学原有知识结构,熟悉能力,行为习惯,思维定势等;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思维对象的难易程度和熟悉程度。因此,培养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常规训练,才干达到
第一,熟记计算法则、公式、定律等。如熟记圆的面积公式,已知圆的周长、直径、半径,迅速计算出圆的面积。 第二,重视口算与简算,教会同学一些口算和简算的要领与方法。如:视算、听算,依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等。 第三,提升分析、推断、推理的速度,使同学动的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依据条件填问题和依据问题选条件等。
3数学思维训练二
把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自我锻炼思维能力
现在的数学教学更注重于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要给同学设置开放性的试题,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同学,也只有这样,同学的思维才干得到极大地锻炼。 以"熟悉比'的复习课为例,教师可以〔制定〕这样的开放性试题"学校的桌子每张100元,椅子每把60元,请你说出课桌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题没有明确的问题,就是让同学去自己体会,同学只有把"比的熟悉'学扎实和学透彻,才干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列清楚,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推断
如,桌子和椅子的价格比是5∶3;椅子和桌子的价格比是3∶5;椅子价格是桌子价格的3 / 5,桌子价格是椅子价格的5 / 3,桌子价格占桌椅总价格的5 / 8,椅子占桌椅总价格的3 / 8,桌子比椅子贵2 / 3,椅子比桌子便宜2 / 5,等等。教师在同学总结完二者的关系后,持续提出新的问题"你能利用自己所列的关系,提出问题吗?你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吗?' 开放性问题能把问题的制定和问题的解决都还给同学,使同学在多种问题和多种答案中自由穿行,获得多向思维的训练和综合归纳能力的提升。
设置不同情境,让同学在情境的变化中锻炼思维
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不同的视角设置不同的情境模式,让同学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锻炼同学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苏教版五年级)制定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拿出一幅多边形的图:"同学们,老师家必须要进行装修,这是老师家客厅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我必须要按照多大面积准备瓷砖呢?哪位同学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这时候,同学会给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分成一个长为7米、宽为3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为4米、宽为3米的长方形,分别计算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和。有的同学分成长为6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
这些方法仅仅是求多边形面积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持续构建新的情境:"同学真聪慧,帮老师解决了大难题。我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也能帮我想想办法。这是我儿子班级联欢会的彩旗(如图2所示),每个同学做3面,我必须要给他准备多大面积的原材料呢?' 这时候,同学又展开新一轮讨论,有一名同学提出:可以补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大长方形,然后再减去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至此,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就都得出了。 可见教师只有精心制定情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让同学去探究体验,才干达到锻炼同学思维的目的。
4数学思维训练三
制定精美的课件,激励引导,激发同学求知欲
听讲是同学学习知识很关键的一步。因此,我要求同学上课一定要专心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首先,我选取与同学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其次,在教学上,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另外,我采用激励引导的方法,只要看到有同学特别认真听讲,我就适时表扬。一年级的同学都喜爱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某某同学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他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向他学习。这样同学自然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除了让同学认真听老师讲之外,还要激发同学的求知欲。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是很天真无邪的,当老师提问时,都会高高举起小手不停地喊:"我来,我来。'但是当老师叫了其中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就会马上泄气并开始说小话、为所欲为地看书、玩东西等等。此时,我会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或是"比一比,他的说法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同学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同时让同学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同学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
引导同学做学习的主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数学很注重思维思索,如果不积极动脑思索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满堂灌,而是通过引导同学去学、去思索所学的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同学一边摆小棒一边思索,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另外,有些小孩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每次一说到没学过的内容,他们便很快说出答案。
别以为这些同学已经理解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是如何思索出来的。于是我问他们:"你算得真对,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听吗?'这样一来,很快算出答案的同学就会沉下心来思索如何解释。而关于其他不会算的小朋友我会这样去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会算那么多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哦,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一来,其他同学也会积极地去动脑筋思索。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同学在互相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成功体验。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