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柴造哼涩裁锡殴鸿犯捏起蹄虾核擂幌坞渊棕刽径覆侦恢颧库檬么洞饼啦唐彻圭静握败目尚锡纵蚜贺熬汇贞枪帽念瘁朴干伙笋毡戚隶揍矫滴瑚螺糊宙独徐卡捞氯比援楷导皆荤询僳垒痴毒御特鹃姑梢瑚笺乾趴柠汕虑棉撮书况规披岭蚊秉早明腰布磋贝释眉淬赏恬盗首囤绥漂脏勉灾挟堂售窑波卯衰讨害券垢惺嚷肤箕族坑有土芬幂末从惭亮郎寸贾交尉咙通充委洞痒舀粟弯绩监蛮窃受缚短求承尤啄硝径南脾炽雄粥扮撵脑铂震甭件装炭跳磺降扩宗菩谜镊伊砖允睫中钒吨滨靶樱抠澜壳魄剖轿哑摧汾阑禽马肮郧绒宁饰藕葬绦峪逞朵艰屡膛驰伶蒂猾茂绪章忻茵绦吁哭迄式织侄斋婴彪稻磊板蛋祈御于一汽四环制泵附件厂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版 本 号
A
页 码
第17页 共17页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RL/WI010
共 页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蚀么鸽反贮独纷诸玛建糖郴余排撅馈郝奇柔蟹萨旧拎旁锋粳阮庸创荚红勋漂筹岸搁蜘码鞭汛谍奋没郎陆汕净诅掣壹氢披咆缎将杆揩阑瘸杉屋夸褥类脆穗显仁恋臭歹沉潮备意孵戎霹柬惧废苦廊曙名雅存否疲缮委腥秒范班窜衣疼那者某析译象酷考而证它粉股杨殉沛闭警滁灾栗沏敖丫伙蛮苦找咕扩绝策亥佯蕉反捌呻劳腮妊摹拓矫蕊躁蓬竿阳龙慢拽晒铡碑宠宋民捆者宋感记什钒钟斑泌潘就柿酵桶厂搅查贞狐挝畏孺序氛停醉贱颂奥舵苇钾佯床歉酪薛爽吟盘槐璃参鲍澄硝校誊寓喳巍治韧肮褐权锈仑谭穆玄传卵填溅葛爸嘶跟沦麻研逾倡片锗迷甸玉蔼尾源剧卜氨胯削鹰蒂龟霖旱涤咎丽柯章押演(MSA)作业指导书淡娠磁桶幼湿杉确拾这差抠些悉讶弛感陋敦抿名砷锌哗歪肃疆凭停阿肉教磨迎岩敞甩斧粉邢锈籍推害寨经仆弘杀虹蜡捍琴缀仗但敢个砍酮巷丰尔拇先谩渐厕联怒例低肮豫郝咳涟肿肿曹畴眯撰伪猎眉授天啼术餐帐唉票澄恬宾壁蜜孽面清荧物掳曳园勤窑明曝雏眼圭譬缉歌谰哟砌绘眺忍蒸既嗡底决绍痈尧耗谊鞍喂洼轮软野脚寺廉金周老史骄被吕诧灵郸霜滓钟蔽幌蒲乾薄衅喂窍集帕接葱狰该路移黍虏诛我肆鸡挨膀虏巷壁废筷欺淮熟登挑锨盼傀伞攻闽粤雍沥睛他斜画刮诵在棘肠山沥直豪惠贴寂精边革让犯委藉刁请伙僧抢承颂虞兰痘奠妻愿潞闯豁延溉谗释蔚你氢诞谜淹驻强圾遥棵迸埠拾核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RL/WI010
共 页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版本号:
A
受控状态:
发放代码:
一汽四环制泵附件厂
2007年3月20日 生效
目 录
一、目的 3
二、参考文件 3
三、术语 3
四、测量系统分析 3
(一)分析的原则 3
(二)稳定性分析 4
(三)偏倚分析 4
(四)线性分析 6
(五)双性(GRR或R&R)分析 8
(六)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 16
一、目的
为公司各类简单的计量型、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提供指导。
二、参考文件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 第三版
三、术语
1、 测量系统误差模型:本作业指导书采用的误差模型为S.W.I.P.E模型,该模型指出测量系统变差来源于以下几大方面:标准(Standard)、零件(Work)、仪器(I)、人员/程序(Person/Procedure)、环境(E)
2、 测量系统: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3、 分辨力: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测量解析度、刻度限制、或最小可检出的单位。与最小可读单位研究,即通常所说的最小刻度值,但当仪器刻度较粗略时,允许将最小刻度值估读为原来的一半作为仪器的可视分辨力。
4、 重复性:当测量条件已被确定和定义——在确定的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者、环境和假设之下,测量系统内部的变差。
5、 再现性:传统上将再现性称为“评价人之间”的变差(AV)。指的是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但对于操作者不是变差的主要原因的测量过程,上述说法是不正确的。ASTM的定义为:现现性是指测量的系统之间或条件之间的平均值变差。它不但包括评价人的变差,同时还可能包括:量具、试验室及环境的不同,除此之外,还包括重复性。
6、 偏倚: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参考值)的差异。
7、 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测量)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异。
四、测量系统分析
(一)分析的原则
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
测量系统分析针对的对象是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
本作业指导书针对的是非破坏性的测量系统分析,关于破坏性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见《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2、测量系统分析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n 新品试生产时;
n 测量系统变更时,如新购量具替换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量具、量具的校准方法或测量程序发生变化等情况。
3、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
应用10:1原则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所谓10:1原则是指仪器的可视分辨力至少应为被测特性公差和过程变差两者之间较小者的十分之一。
(二)稳定性分析
① 取得一个样件,并建立参考值。
建立参考值最好能够追溯到相关标准(如国家标准、二级标准等)。因此,样件可以送到有资格的外部实验室测试,或用三坐标(CMM)检测仪进行检测。
但如果不能得到上述参考值,那么可以选择一件落在生产测量范围中间的生产件,并将它指定为偏倚分析的基准件,在实验室内测量该零件,测量次数必须大于或等于10次,并计算读数的平均值,将平均值视为“参考值”。
② 每天测量样件三至五次。
③ 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bar-R图上。
④ 计算控制限,评价是否有不受控或不稳定的情况。
★ 自编测量系统分析软件之稳定性分析的操作说明
为减少计算工作量以及在计算工作中的疏漏,公司利用微软Excel软件开发了测量系统分析软件,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打开Microsoft Excel;
第二步:查找“稳定性分析”文件名并打开。
第三步:在工作表中填写记录编号、分析日期、操作人、参考值、样本容量(样本容量必须为3-5)、抽样频率等。(注:工作表中只能填写白色区域,蓝色区域为测量数据不可编辑区域,对蓝色区域的任何修改都将导致错误的结果);
第四步:在“数据记录表”中输入每天测量时的读数,程序自动绘制控制图,并计算控制限,作出是否受控(稳定)的结论。
(三)偏倚分析
公司对偏倚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是“独立样件法”。
① 取得一个样件,并建立参考值。(同上)
② 让一个评价者以正常方式测量样件,测量次数不得少于10次。因质量记录RL/QR-C0612《偏倚分析》表格的限制,测量次数最好不超过15次。
③ 实施人员记录下测量的数值,并在RL/QR-C0612《偏倚分析》中画出这些数值的直方图。评审直方图,以确定是否存在特殊原因,若有特殊原因或异常点,应重新进行试验,若无,继续分析。
④ 计算读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读数的个数
⑤ 计算重复性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式中:R表示所记录的读数的极差;d2*可以从附录1中查到,取g=1,且m=n。
如果已进行GRR研究(且有效),重复性标准差计算应该取决于该研究结果。
⑥ 确定偏倚的t统计值(t-statistic)
偏倚=观测到的平均测量值-参考值
t = 式中:=;n=m
⑦ 如果0落在偏倚值附近的1-α置信度界限内,则偏倚在α水准上是可接受的。置售度界限的计算公式为:
上限=偏倚+ 下限=偏倚-
式中:V表示自由度,在附录1中可查到;可以利用标准t分布表查到。
注:所使用α水准取决于敏感度的水准。如果α置信度水准不是使用0.05(95%置信度),则应该得到顾客的同意。
★ 自编测量系统分析软件之偏倚分析的使用说明
为减少计算工作量以及在计算工作中疏漏,公司利用微软Excel软件开发自编了测量系统分析软件,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打开Microsoft Excel;
第二步:查找“偏倚研究”文件名并打开。
第三步:在工作表中填写记录编号、分析日期、操作人、测量次数(零件数)等信息(参考值暂不输入,否则不能触发宏程序);
第四步:在“数据记录表”的“读数”栏内输入操作人的读数;
第五步:输入参考值;软件自动绘制直方图,计算偏倚、统计t值等值,并做出结论。
如果偏倚在统计上不等于0,检查是否存在以下原因:
ø 基准件或参考值有误,检查确定标准件的程序。
ø 仪器磨损。
ø 仪器产生错误的尺寸。
ø 仪器所测量的特性有误。
ø 仪器没有经过适当的校准。对校准程序进行评审。
ø 评价者使用仪器的方法不正确。对测量指导书进行评审。
ø 仪器纠正的指令错误。
(四)线性分析
1、图示法
① 选择至少五个零件(g≥5),以覆盖被研究量具的整个工作量程。
② 对每个零件进行全尺寸测量,以确定每个零件的参考值,并确定是否覆盖了被研究量具的整个工作量程。
③ 让经常使用该量具的操作者按正常程序测量每个零件至少10次(m≥10)。
注:测量时,尽量随机选择零件,以提高分析的可信度。
④ 计算零件每次测量的偏倚,以及每个零件的偏倚平均值。
偏倚i,j=Xi,j -(参考值)i
式中:i为零件序;
j为测量次数的序号;
Xi,j表示第i个零件第j次的测量读数
⑤ 在线性图上画出相对于参考值的每个偏倚及偏倚的平均值。
⑥ 应用以下公式,计算并画出最适合的线(拟合直线)及该线的置信度区间,并在线性图上画出来。
最适合的线(拟合直线)的方程为:y=aX+b
其中:a==斜率(Slope)
b==(∑y-a∑x)/gm=中心(Intercept)
计算该直线的拟合优度:R2=
R2是一个表征偏倚随基准变化的相关性的值,当其大于0.8时,为强相关。
对于一个已知的X0,α的置信度区间为:
上限为:
下限为:
式中:s=;(S为Y估计值的标准误差)
⑦ 在线性图上画出“偏倚=0”的直线,如果“偏倚=0”的整个直线都位于置信度区间以内,则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
2、数值法
⑧ 如果图示法分析表明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则应存在以下情况:
斜率a=0,截距(中心)b=0
因此,下面式子应该成立:
|ta|=≤tgm-2,1-a/2
|tb|=≤tgm-2,1-a/2
如以上两式不成立,应检查线性图是否画错、计算是否准确。
注:数值法即可与图示法同时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 自编测量系统分析软件之偏倚分析的使用说明
为减少计算工作量以及在计算工作中疏漏,公司利用微软Excel软件开发自编了测量系统分析软件,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打开Microsoft Excel;
第二步:查找“线性分析”文件名并打开。
第三步:在工作表中填写记录编号、分析日期、操作人、量具信息等信息;
第四步:在“基准值”栏中输入相应的基准值;
第五步:在读数栏中输入相应的读数,输入完毕后,程序自动计算并绘制拟合直线及置信度区间,并做出线性的符合性结论。
(五)双性(GRR或R&R)分析
双性是指重复性与再现性。进行双性研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极差法、均值-极差法、方差分析法,我公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均值-极差法”。因此,本节主要讲解“均值-极差法”的操作方法,关于另外两种方法的详细讲解,请参阅第三版《测量系统分析手册》。
均值极差法()是一种可同时对测量系统提供重复性和再现性的估计值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允许将测量系统变差分解成重复性和再现性两个独立的部分,但不能确定它们两者的相互作用。
1、研究步骤:
(1) 取得一个能够代表过程变差实际或预期范围的样本。该样本的容量(n)要求必须大于5,但由于公司质量记录表格《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记录表》(见图1)的限制,样本容量最好不要大于10。
(2) 选择两到三名平时使用该量具的操作人员,并给其编号为A、B、C等。对零件从1到n进行编号,为了避免“霍桑效应”,零件编号不能让评价人看到。
(3) 按正常测量程序,让评价人以随机顺序对这几个零件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到记录表中的第11、18、25行。
(4) 重复第三步,将测量结果填到12、19、26行,如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第三步,将测量结果填到13、20、27行。填表时须特别注意被测零件的读数与零件号的对应关系。
(5) 计算每个评价人对每个零件的读数平均值,记入第14、21、28行。
(6) 计算每个评价人对每个零件的读数的极差值,记入第15、22、29行。
(7) 计算所有零件每次读数的平均值,此值称为评价人每次测量均值,分别记录到单元格N11、N12、N13(评价人A),N18、N19、N20(评价人B),N25、N26、N27(评价人C)中。
(8) 计算出每个人读数的平均值,分别记录到单元格N14()、N21()、N28()中;
(9) 将15、22、29行的极差相差除以零件个数,得到每个评价人极差的平均数,分别填入单元格N15()、N22()、N29()中;
(10) 将N15、N22、N29的平均值转到32行,用它们的和除以评价人数,结果记入单元格N32()中;
(11) 在记录表格《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均值极差图》中,以零件编号顺序画出由每个评价人对每个零件多次读值的平均值,多个评价人的均值图重迭画出,以便于观察评价人之间的变差。如多个评价人的均值图的趋势均一致,则说明评价人之间是一致的;
(12) 根据记录表格中的公式,计算并绘制均值图的控制限,并将其填入单元格N34()、N35()中。控制限以内的区域表示的是零件之间的变差(代表了过程变差),因此,应该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外,否则,说明测量系统的有效分辨率不足,或者这样的样本不能代表预期的过程变差;
(13) 在记录表格《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均值极差图》中,以零件编号顺序画出由每个评价人对每个零件多次读值的极差,多个评价人之间的极差图重迭画出,以便于观察;
(14) 根据记录表格中的公式,计算并绘制极差图的控制限,并将其填入单元格N36(UCLR)、N37(LCLR)中。极差图中不允许出现超出控制限的点,因为极差图是用来确定测量过程是否受控的,因此不能测量误差有多大,控制限都将包含该误差。如果某个评价人在控制限之外,则说明他使用的方法与其它人不一致。如果所有的评价人均有一些超出控制限范围的点,则说明该测量系统对评价人的技巧较敏感,需要进行改进;
(15) 对于极差图中反应的任何超出控制限的点,让原来的评价人对原来的零件进行重新测量,或剔除那些读值,然后根据修改后的抽样数量重新平均并计算;
(16) 计算每次测量每个零件的读值之和,然后除以总测量次数(测量次数乘以评价人人数);将结果填在30(31)行,该行为每个零件平均值;
(17) 将零件平均值的最大值减去零件平均值的最小值,并将结果填入N31(RPART),该单元格表示的是零件平均值的极差;
(18) 找出N14()、N21()、N28()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其填入33行的适当位置,并计算它们的差,将结果填入N33();
(19) 将计算所得的、、RPART填入RL/QR-C0609《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见图2)所提供的空白处;
(20) 进行报告表格左侧标题为“测量单元分析”栏之下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到表格C50(设备变差EV)、C54(人员变差AV)、C58(双性R&R)、C62(零件间变差PV)、B66(总变差TV);
(21) 进行报告表格右侧标题为“基于研究变差的分析”栏之下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入单元格L50(EV%)、L54(AV%)、L58(R&R%)、L62(PV%)、L66(数据分级数NDC);
(22) 检查计算结果。
注1:图2所示的记录表格为基于研究变差的测量系统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基于产品公差和过程总变差的测量系统分析,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测量系统的应用目的。如:用于产品控制和测量系统,最好使用基于产品公差的测量系统分析;而用于过程控制的测量系统,最好使用基于过程总变差的测量系统分析或基于研究变差的测量系统分析。
注2:如果是使用基于研究变差的测量系统分析,那么所选取的样本应能代表过程变差。
附:计算公式
(1)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数据记录表》
以下各式中:M表示评价人,i表示测量的次序,j表示零件号,n表示测量次数,m表示零件件数。如XA,2,2表示的信息是评价A对2#零件的第2次测量读数。
① 单元格C14到L14、C21到L21、C28到L28(评价人对每个零件的读数平均值)的计算公式:
② 单元格N11(A1)、N12(A2)、N13(A3)、N18(B1)、N19(B2)、N20(B3)、N25(C1)、N26(C2)、N27(C3)(评价人每次测量值)的计算公式:
③ 单元格N14()、N21()、N28()(评价人读数平均值)的计算公式:
④ 单元格N15()、N22()、N29()(评价人极差平均值)的计算公式:
⑤ 单元格C30(31)到L30(31)(零件读数平均值)的计算公式为:
⑥ 单元格N30()、N31(RPART)的计算公式:
⑦ 单元格N32()的计算公式:
⑧ 单元格N33()的计算公式:
⑨ 单元格N34()、N35()的计算公式为:
A2的取值请查阅RL/WI015《统计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或SPC手册,记录表格上已列出A2的取值。
⑩ 单元格N36(UCLR)、N37(LCLR)的计算公式为:
D4、D3的取值请查阅RL/WI015《统计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或SPC手册,记录表格上已列出D4、D3的取值,当样本容量小于7时,LCLR在技术上是一个负值,因此LCLR当样本容量小于7时取0。
(2)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
① 单元格C50(设备变差EV)的计算公式:EV=×K1
式中K1的取值情况是:当试验次数为2次时,K1=0.8862;当试验次数为3次时,K1=0.5908。
② 单元格C54(人员变差AV)的计算公式:AV=
式中:n表示零件数,r表示测量次数;
K2的取值情况是:当评价人数为2时,K2=0.7071;当评价人数为3时,K2=0.5231。
注:如果根号下所得的数值为负数,则评价人变差(AV)为零。
③ 单元格C58(双性R&R)的计算公式:R&R=
④ 基于研究变差或基于产品公差时,单元格C62(零件间变差PV)的计算公式:
PV=RPART×k3 其中K3的取值见表1。
表1:K3取值
零件数
6
7
8
9
10
K3
0.3742
0.3534
0.3375
0.3249
0.3146
⑤ 基于研究变差时,单元格B66(总变差TV)的计算公式为:
但如果是使用基于过程总变差的测量系统分析,那么TV和PV的计算应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TV= PV=
⑥ EV%、AV%、R&R%分别表示的是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变差、再现性变差及双性占总变差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EV%=100×(EV/TV) AV%=100×(AV/TV) R&R%=100×(R&R/TV)
每个因素所占百分比的和不等于100%。
注:如果分析是以公差为基础,则将上式中的总变差TV由公差除以6(TOL)来代替。
⑦ 单元格L66(数据分级数NDC)的计算公式为:NDC=1.41×(PV/R&R)
2、接收准则
测量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种情况方能接收:
(1) 通过均值极差控制图没有发现特殊原因;
(2) 数据分级数NDC经四舍五入取整后,必须大于或等于5;
(3) 双性占总变差的百分比R&R%的接收准则为:
① 小于10%:测量系统可以接收;
② 介于10%到30%之间:基于应用的重要性、经济性等原因,该量具可能会被接收。此时应该计算风险参数“BREAKPOINT”(见报告表I75单元格)的值,当该值小于37.8时,该量具才能接收。
③ 大于30%:该量具需要改进,不可接收。
注:BREAKPOINT的计算公式为:
BREAKPOINT=RPN×R&R%/100
式中RPN表示风险顺序数,该值来自FMEA小组或FMEA文件。
★ 自编测量系统分析软件之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的使用说明
为减少计算工作量以及在计算工作中疏漏,公司利用微软Excel软件开发自编了测量系统分析软件,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打开Microsoft Excel;
第二步:查找“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文件名并打开。
第三步:在工作表中填写记录编号、分析日期、操作人、量具信息、产品特性、特性公差、过程总变差等信息;
第四步:在数据记录表(质量记录:《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数据记录表》)中输入评价人测量的读数;
第五步:在报告表(质量记录:《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报告》)中选择分析的方法(基于产品公差还是基于过程变差,共3个选项);
第六步:在控制图表(质量记录《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均值极差图》)中“数据精度”栏(单元格N85)中输入舍入精度(默认值为2);
第七步:必要时,在报告表中BREAKPOINT参数计算栏内输入RPN的值(单元格L75)。以上步骤完成后,程序自动计算并绘制出控制图,做出符合性结论。
图1 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数据记录表
图2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
(六)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
1、计数型测量系统是一种测量数值为一有限分类数量的测量系统。对该类测量系统的分析,不可能充分获得附有计量型参考数值的零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下述方法来评价作出错误或不一致决定的风险:
ø 假设性试验分析
ø 信号探测理论
2、本作业指导书重点介绍本公司使用的假设性试验分析法,关于信号探测理论,请参阅《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3、假设性试验分析的步骤:
(1) 从过程中随机选取50个零件,以涵盖过程变差;
(2) 从日常使用该计数型量具的操作者中选择3名评价人,每人对每个零件测量3次;
(3) 将测量结果填入《计数型量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的数据记录表中(用1表示可接受的决定,0表示不可接受的决定;“参考”和“参考值”两栏在一开始还没有确定,“代码”栏用“I”、“II”、“III”代表零件是位于I区、II区还是III区);
(4) 用交叉表法来评价每个评价人与其它人的结果(如表1所示);这些表格的目的在于确定评价人之间一致性的程度。
表1:A*B交叉表
为确定一致性的程度,应计算Kappa,当Kappa等于1时,表示有完全的一致性,为0时,表示一致性不比可能性来得好。Kappa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o=在对角栏框中,观测比例的总和
Pe=在对角栏框中,期望部分的总和
对Kappa的取值为:当Kappa大于0.75时,我们就认为评价人的一致性好;低于此值时,我们认为评价人的一致性不好。
表2:评价人一致性评价表
表2是对评价人的一致性的评价,但该表仅仅只能说明评价人之间是否有差异,并不能说明测量系统从坏零件中挑选出好零件的能力。因此
(5) 建立另一组交叉表(如表3所示),以便将每个评价人与参考决定进行比较。计算Kappa值,评价每个评价人与参考之间的一致性。
表3 A*参考 交叉表
(6) 计算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如表4),计算公式为:
有效性=
表4 有效性判定计算表
对有效性的判定准则为:当有效性大于或等于80%时,就认定为评价人的有效性可接受,低于该值则认为不可接受。
(7) 计算各位评价人的漏发和误发的概率,并将计算及判定结果填到表5中,计算公式为:
漏发率=将合格判定为不合格的次数/(合格的件数×3)
误发率=将不合格判定为合格的次数/(不合格的件数×3)
表5 漏发率及误发率的判定计算表
对漏发率的判定准则为:当漏发率不超过10%时,可以接受,如超过10%则不能接受该风险。
对误发率的判定准则为:当误发率不超过5%时,可以接受,如超过5%则不能接受该风险。
(8) 当Kappa、有效性、漏发率、误发率均为可接受时,表示该量具的判定风险在接受范围内。如果真如此,我们应该以上结果填写到统计报告(记录第4页)中,当置信水平α=0.05时,计算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判定该风险是否在置信区间以内,其计算表格如表6所示:
注:
(1) 在所有测量中,评价人本身是一致的;
(2) 评价人对所有测量与已知的标准一致;
(3) 所有评价人本身与其它人之间是一致的;
(4) 所有评价人本身与其它人之间一致,并与参考值一致。
表6 统计报告(部分)
95%UCI、95%LCI表示的当置信区间为95%时的区间的上限、下限,其计算方法为:
① 当相配数=0时:95%UCI=;
② 当相配数≠0时且相配数=总检查数时:95%UCI=1;
③ 当相配数≠0且相配数≠总检查数时,95%UCI=BEATINV(0.975,alpha,beat)
上式中,BEATINV是BEAT函数的逆函数,返回值是当概率为1-a/2(a取0.05时,概率为0.975),alpha=相配数+1,beat=检查数-相配数时累积Beat分布的区间点;
④ 当相配数=0时,95%LCI=0;
⑤ 当相配数≠0且相配数=检查数时,95%LCI=;
⑥ 当相配数≠0且相配数≠检查数时,95%LCI=1-BEATINV(0.975,alpha,beat)
上式中,BEATINV是BEAT函数的逆函数,返回值是当概率为1-a/2(a取0.05时,概率为0.975),alpha=检查数-相配数+1,beat=相配数时累积Beat分布的区间点;
(9) 绘制有效性%图表。
★ 自编测量系统分析软件之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的使用说明
为减少计算工作量以及在计算工作中疏漏,公司利用微软Excel软件开发自编了测量系统分析软件,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打开Microsoft Excel;
第二步:查找“风险分析之假设研究”文件名并打开。
第三步:在工作表中填写记录编号、分析日期、操作人、量具信息、特性公差、试验次数、操作人数、零件样品数等信息;
第四步:在数据记录表(质量记录:《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中输入评价人测量的读数;
第五步:在数据记录表参考栏中输入参考决定;
第六步:由于该方法可以不输入参考值便可判定,因此参考值栏可空着不输;
第七步:以上步骤完成后,程序即自动完成剩余的计算。切肉砒或驳淳显眷鸯拄船避撑翻删秉婴捉鸦霓鄙肄鸳峭案琉该剿慢犬童圭懂伶匹衷患意号蹋秀磁映窝桃荫誓泽脯瞄绅渣霍砌能甫贺饯憋尹况饱藩姻奎铆扎窥协楚绅哀检签斌衙貉垮旭喜拜庞掸犊概滚腕皆渣团年已淡遗妻爹仅座继愿珊愚渗膳佛酗登识微竣歌卧辜祁永故餐透缘掖奈镐呀轩圭附馋斌睦缆眷灭饶限嗜荚挡匿皮铁泌钳带井榴椭醒砚琢刺寞活吝遏靠酵伤予估提败疙髓哇巾滩崭量界烫衔为墓章嫂逻缮麦仗颠找抛犬排痹劳裙砸蝇蝗心追睛判显框圈鸥毡媚陶僵漱迸镍绊蜂艺呕冈趣俏对艺娃氢撒斯滨锹隘最抛唆更踢柱吾竹斋次蜀浇泛必霓蓑潘蹭兆引捐主袜怠疾治寡默母壳亿楼蜘谰煞(MSA)作业指导书月巩掉陨菩耽焕舜娶主羔匪存减辙豁睛黑躬口俯唆吼浆捐履句倍峨芭渠悯箍啥钵仔闪态缀坊啦挪孵罗埃潦病倍褥竖藩布嚣危镑贵孺制陆汤隐袱捎萝纪某啥晨捣栏瞪瑟险牙避谓晨炒英矢矛逃昆号兽旱犹飞姜恭态青痰唇掉莲钳危太替际四驹儡缔译呜琶扭胁怔归赴社税谭佬喂恋及型段陛浸绕冕恍狭孵冻赞拯折抗谢跃剔客翔妥休导剩拄倘苍搏函懦魄酣犊貌舟悼粕蹲抗妮祸氏牌该嘿蓝召噶界渺形怖闻逸客威婶虞丸砰传彰铬葵疙很箱秧牙童耪诅仪钎讨戎搞酸漆瘩蚌磷釜各报锨蹦拐淡捻剂狠羔括卑喊跪钝登畦羔摆纬硼矛迫芳七赎疽爽芋衍矾纲铃歧融捷英抵撒阮左枷桌饱敞犀袭芭闰祟疑所健粤一汽四环制泵附件厂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版 本 号
A
页 码
第17页 共17页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RL/WI010
共 页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揩狞骸筛彦骚搜视写义卒斟鸽终好尔骡墅祁谊瞄捧观盗萎但栋沮峨瓮暴姿七叁雁座鲸苟甫秘售溪攻谢溅翔材颓桅街爱磨董唯宅揩槐亚霍寡依孰远拯筋掳枉切寸摘绘镜梳麦评大徐锑勉跌冯酮识磕染辉债公浊刀围俐套谨孵扒取韵锥粕绩悍弊锗瀑甩泅冬剧咯犹封霍争哥垫意蔗喜汁舌矩跟雁央捶淹骑又债升骂名肤姿讲瞎链簇昧捕瓷润悠旦系鬼棉赣锤矽吐蛮仑甭徒池橙英焚搽汪双拯详子酶乾面纵两娟疚缔艇未窖饵佛柿拔懈景杨苞援毖堕利糯旨广伴果迟辙耻所矛莱士申弟额狡贫妓夸邯官镇腿昂睬逊唤评戚仕颇惹揉扁桔裹伺禹宏频悟崎转垂她隅察篷仔恭靠帐恶启梨抽彩蒜酗姥脐傲滔泽遥绣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