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走进新课程,2002.3.28,1,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发展趋势,2,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我们基本的生存方式。,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知识败衰期越来越短,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冲击,而且对于我们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进入,WTO,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经济交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学习化社会已经在向我们走来,在未来社会里,学习应是人生存的基本形式。教育应该为,“,学习化社会,”,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再多的知识也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这对教学方式、培养目标、,“,双基,”,都将产生影响。,西方,“,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总是要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渗透,企图分裂我们的国家。这样的挑战仍然是相当尖锐的,甚至在新背景下是阶级斗争的表现。,4,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而且表现在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上。,5,部分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国际背景,6,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日本,7,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韩国,8,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9,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我国台湾地区,10,台湾即将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能力:,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11,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12,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目标体系。,13,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英国,14,交 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六项基本技能,15,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社会,:,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16,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加坡,17,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18,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19,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0,1996,1997,年,国内背景,课程改革的,成就与现状调查,21,初步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初步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成 就,22,1996,1998,年,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国内调查,23,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24,第一,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选项目标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校长与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标,选择该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相比之下,认为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25,第二,与选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高百分比形成鲜明对照,那些体现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态度的目标却很少被校长与教师选中。如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主与创造精神等被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百分比仅在,5-15%,之间。调查中对,“,你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差,”,的目标的回答更清楚地反映了这一问题。,26,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校长,(%),基础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信念,动手能力,公德,美的感受与技能,自主创造,搜集利用信息,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74,62,46,33,19,17,17,3,3,3,15,2,1,12,11,8,3,4,4,3,教师(,%,),27,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28,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79%,90%,0%,50%,100%,小学,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29,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对考试结果的处理,30,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31,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32,二、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导思想,33,培养目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34,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之一,35,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转 变 课 程 的 功 能,传授知识,36,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与评价,编写教材,转变课程功能,通,过,37,案例:,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38,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科学标准),;,通过唱一只歌、做一件礼物,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艺术标准),。,39,新课程的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互动,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地余地,40,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生物标准),41,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予评价:,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42,案例:“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系列探究活动,(,1,)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究什么地点尘埃污染严重?,(,2,)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3,)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4,)让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43,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评价:,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44,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之二,45,1.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46,年 级,课,程,门,类,1,2,3,4,5,6,7,8,9,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 学,科 学,(,生物、物理、化学,),外 语,外 语,综合实践活动,体 育,体育与健康,语文,数学,艺术,(音乐、美术),地方与学校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47,现行课程,新课程,一,二,一,二,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自然,自然,语文,语文,语文,语文,数学,数学,数学,数学,体育,体育,体育,体育,音乐,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美术,美术,美术,美术,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48,现行课程,新课程,三,四,五,六,三,四,五,六,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社会,社会,社会,自然,自然,自然,自然,科学,科学,科学,科学,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音乐,音乐,音乐,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劳动,劳动,劳动,劳动,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综合实践,外语,外语,外语,外语,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49,现行课程,新课程,七,八,九,七,八,九,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历史,历史,历史,历史与,社会,历史,历史与,社会,历史,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地理,地理,地理,生物,生物,科学,生物,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物理,物理,物理,化学,化学,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音乐,音乐,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美术,劳动技术,劳动技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七至九年级),50,1.,与现行课程的比较(各学科课时数),现行课程,新课程,思想品德,404,416,语文,2200,1850-2126,数学,1486,1200-1386,外语,400,555-740,科学,865,752-937,社会,557,525-615,体育与健康,744,832-1017,艺术,1016,832-1017,51,周课,时数,国家,年 级,周总课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国,大陆,新,26,26,30,30,30,30,34,34,34,274,现行,27,28,30,30,30,30,33/34,33/34,33/34,274/277,韩国,24,25,28,29,31,31,34,34,34,270,日本,25,26,28,29,29,29,30,30,30,256,台湾,26,26,32,32,34,34,33-35,35-36,30+5,33+5,287-293,香港,33,33,33,33,33,33,40-42,40-42,40-42,318-324,俄罗斯,22,25,27,27,32,33,34,35,36,271,德国巴伐利亚,20-25,28-30,我国与几个国家或地区周课时数比较表,52,4.,几门学科的说明,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1,)品德与生活(,1-2,年级),53,“,品德与社会,”,是继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之后、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2,)品德与社会(,3-6,年级),54,(,3,)思想品德(,7-9,年级),初一主要进行品格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主要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主要进行国情和社会发展史教育,重点突出国情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突出实践环节,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55,“,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将为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了解国情、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帮助,学生将通过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学习与探究,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历史与社会,56,作为一门综合的课程,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5,)科学,57,“,综合实践活动,”,将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6,)综合实践活动,58,国际上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法、挪等国以及我国台湾省都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社会研究,59,国际上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2.,社会实践学习,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3.,生活学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60,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之三,61,课程标准中的案例,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观察:,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与,其轻触的乒乓球会跳起来。,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实例。,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物理课程标准(,声和光,),62,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之四,63,64,6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之五,(,泵和筛,),66,关于多元智力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67,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68,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1,、学科学习目标,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2,、一般性发展目标,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69,二、设计评价工具,1,、学业成绩评价表,2,、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评价表,70,三、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1,、搜集数据和证据,2,、分析数据和证据,71,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7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7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7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建立化学学习档案,收录他们的重要资料,如:,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他人评价的结果,化学标准案例,75,P21,地理标准案例,76,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诸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77,目标之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78,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国家,79,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地方,80,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学校,81,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整体部署,2001,2004,实验阶段,2004,2005,推广阶段,82,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布,83,已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区涉及,27,个省,山东,云南,湖北,山西,安徽,贵州,内蒙古,四川,黑龙江,高密,青岛,石林县,武昌,迎泽区,(,太原,),曲沃,芜湖,贵阳,贵定,海勃湾区,(,乌海市,),郫县,(,成都,),大庆,宁安,吉林,湖南,天津,广东,河南,甘肃,河北,新疆,青海,龙山区,(,辽源,),朝阳区,开福区,(,长沙,),大港区,南山区,(,深圳,),金水区,(,郑州,),七里河,城关,(,兰州,),鹿泉,(,石家庄,),天山区,沙伊巴克区,(,乌鲁木齐,),湟中区,(,西宁,),江西,宁夏,江苏,海南,辽宁,福建,重庆,广西,陕西,西湖,(,南昌,),大余,(,赣州,),灵武市,锡山,惠山,(,无锡,),海口市,大连,厦门,北碚区,柳州城区,玉林玉州区,南宁新城区,雁塔区,(,西安,),84,四、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和要求,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形成教材编写、审定、选用的有效机制,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85,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应性,根据实验情况各实验区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2003,年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2004,年颁布经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验证、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1,86,形成教材,编写、审定、选用的有效机制,建立教材编写资格的核准制度,人员、经费,编写思路、样章,独创性,完善教材审查制度,,建立审查委员库 初审通过后方可出版、实验,通过实验形成教材选用的民主决策程序,教材评价公告制度 教材选用委员会,2,87,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教育部:,课程总体规划 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课程标准 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本省的课程发展能力 规划本地课程实施方案 开发地方课程 指导学校课程。,学校:,执行国家、地方课程 开发、选用学校课程。,3,88,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参与:教师,教研组,学校,学区,专题:实践,问题,归纳,计划,报告,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估,从评教师的讲课技巧,改进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4,89,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反思性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淡化对教材的依赖,广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90,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成长记录 评价内容、方式多样 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自评为主 校长、学生、家长多方参与,建立课程不断更新的机制,了解课程适应性 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调整和修订,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5,91,进行新观念、新课程的培训,参与式培训 案例分析 编制教学改革计划,边实践、边研究、边学习,发现、分析问题 专题研究 撰写报告,总结与交流,阶段 学科 评价,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6,92,三大主题:,1,教学观念的更新 (先导),2,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归宿),3,教学制度的重建 (保障),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三个标志性体现。,五、新课程与教学改革,93,(一)教学观念的更新,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为一种指定、指令(专制),,教材成为圣经;,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文本课程,经验课程),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94,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第二,尊重儿童“文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关于画“,O”,),第三,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95,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96,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97,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第三,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关于“授鱼与授渔”和“腊烛、灵魂工程师、桶水泉水等”),98,3,、重结论抑或重过程?,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肉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陶行知的比喻:过程,“,储备金”,结论,“,纸币”,99,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100,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要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101,4,、教学关注学科(知识)抑或关注人(生活)?,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学科教育的本位在学科还是在教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把教师学科化(工具化而非学者化);,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造成对人性的肢解。,102,关注人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个人(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第二,关注人的情绪、情感生活(兴高采烈或冷漠呆滞,其乐融融或愁眉苦脸?),学生在课堂过得快乐、幸福吗?,第三,关注人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自尊自信的人)。,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关于,“,篝火晚会,”,),103,(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104,学习方式仅仅是方式吗?,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却从未自己独立阅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概念;,从未对课本、老师提出过质疑、怀疑;,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老师的独立见解;,从未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未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究、解决过问题;,从未有过刻骨铭心的激动不已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显然,这已经不是学习方式问题,甚至也不单是学习问题,而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了。,105,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主动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106,2,、独立性。独立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107,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108,4,、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感性、身体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109,5,、问题性。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110,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111,谢谢!,1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