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试卷二含答案(B)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的杂病部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治—的专书。
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3、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主之。
5、中风的症状,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
6、血痹阴阳俱微,寸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如风痹状,主 之。
7、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主之。
8、五劳虚极羸瘦内有干血,其治法:,代表方: 。
9、 胸痹之病, , ,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主之。
10、胸痹不得卧,,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11、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主 之。
12、痰饮病篇中,四饮是指
1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主之;亦主之。
14、水气病的具体治法有。
15、水气病篇中,四水是指
16、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主之。
17、呕吐病篇,用半夏干姜散,其适应证是。
18、呕吐啰下利病篇中,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是。
19、桃花汤的适应证是,本证的病机是
20、干呕,啰,若手足厥者,主之。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所选项字母处打J)
(一)单选题
1、金匮辨证的基本理论是:
四诊八纲为理论,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
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营卫气血辨证的方法
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
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为中心
四诊八纲为理论,辨证论治为中心
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适用于:
A、肝实脾亦实B、肝虚脾亦虚
C、肝虚而脾实D、肝实而脾虚
E、肝脾不和
3、百合病的病机是:
入、心肺气血两虚
B、外邪袭表化热
C、肝肾阴虚火旺
。、心肺阴虚内热
£、胃热灼伤津液
4、“虚劳虚烦不得眠”何方主之?
A、百合地黄汤
B、黄连阿胶汤
C、酸枣仁汤
D、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E、栀子豉汤
5、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治宜:
A、厚朴麻黄汤
B、小青龙加石膏汤
C、越婢加半夏汤
D、麦门冬汤
E、木防己汤
6、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
A、厚朴三物汤
8、大承气汤
"大柴胡汤
D、厚朴七物汤
£、大黄附子汤
7、支饮的病位主要在:
A、脾
B、肝
C、膈间
。、胃肠
E、四肢
8、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治用:
A、苓桂术甘汤
B、泽泻汤
C、肾气丸
D、小半夏加茯苓汤
E、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9、痰饮病兼冲气上逆时治用:
A桂枝加桂汤
B苓甘五味姜辛汤
D苓桂味甘汤
C苓桂术甘汤
10、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治宜:
A、栝蒌瞿麦丸
B、肾气丸
C、猪苓汤
D、文蛤散
11、水气病,风气相击,风强则为
A、黄汗
B、风水
C、瘾疹
D、泄风
E、痂癞
12、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宜选:
A、越婢汤
B、越婢加术汤
C、防已黄芪汤
D、防已茯苓汤
C、赤小豆当归散
D、四逆汤
E、甘草麻黄汤 13、陈某,男,40岁。患者因反复大便出血,血色紫黑,已近半月。患者素有胃病史,半月前因过食瓜果而得, 伴形寒畏冷,胃脘部隐痛,得温则减,胃纳欠佳,头晕心悸,气短自汗,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 力。本病例的治方是:
B、黄土汤
A、柏叶汤
£、桃花汤
14、呕吐啰下利病篇论述了下列各型呕吐,除外:
A、虚寒性呕吐
B、实热性呕吐
C、停饮性呕吐
E、虚热性呕吐
D、阴盛格阳呕吐
15、治呕吐用茱萸汤,其适应证的机理是:
入、胃寒,胃气上逆
B、肝寒犯胃,胃气上逆
C、肝火犯胃,胃气上逆
。、胃肠实热,邪热上扰
E、脾肾阳虚,胃气上逆 (二)多选题 16、虚劳病中,治疗阴阳两虚的方:
A、肾气丸
B、小建中汤 C、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D、酸枣仁汤E、黄芪建中汤
17、黄疸病篇湿热黄疸属热胜者:
A、茵陈蒿汤
8、大黄硝石汤
C、茵陈五苓散
E、小柴胡汤
18、桃花汤的组成有:
D、栀子大黄汤
A桃仁
D干姜
B赤石脂
E银花
粳米
19、葶苈大枣泻肺汤的组成有:
A葶苈孑
B大戟
C芫花
E大枣
栝蒌薤白半夏汤的组成是:
D甘遂
A、栝蒌
B、薤白
C、半夏
D、桂枝
E、白酒
三、词解(每题1分
共5分):
1、气利: 2、里急: 3、百脉一宗: 4、肩息: 5、聂聂动:
四、原文分析:(5分)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五、简答题:(10分)
1. 简述半夏泻心汤证与黄苓加半夏生姜汤证的异同(5分)
2. 简述历节的成因和辨证治疗。(5分)
六、问答题:
1、仲景微汗法的适应病证是什么?为什么?请举例说明。(10分)
2、在虚劳病篇中小建中汤可治疗哪种虚劳病?为什么?其症状有哪些?(请结合 原文说明)(15分)
七、病例分析:(15分)
患者李某,男,65岁,退休工人。因反复咳嗽气喘8年,加重2天而就诊,患者有支气管哮喘病史,每因天气变 化而加重,症见咳声重浊,痰多清稀,胸闷不渴,喉中痰鸣如水鸡声,不得平卧,卧则喘甚,恶寒,舌淡红苔白 腻,脉浮紧。患者无发热,胃纳尚可,二便通调。
1、诊断(金匮病名)
2、辨证分析
3、证型:
4、治则治法:
5、方药(方名、处方及药量):
《金匮要略》试卷二(B)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 书。
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3、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5、中风的症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吐涎。
6、血痹阴阳俱微,寸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7、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8、五劳虚极羸瘦内有干血,其治法:缓中补虚,代表方:大黄zhe虫丸。
9、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10、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11、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 主之。
12、痰饮病篇中,四饮是指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主之; 小青龙汤 亦主之。
14、水气病的具体治法有 发汗、利小便、攻下法 。
15、水气病篇中,四水是指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16、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7、呕吐病篇,用半夏干姜散,其适应证是中阳不足,寒饮上逆见干呕、吐逆、吐涎沫。
18、呕吐啰下利病篇中,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是寒热错杂所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19、 桃花汤的适应证是虚寒痢疾见久利不止,下利脓血色暗不鲜者,本证的病机是中焦脾气虚寒,气不固 摄,滑脱失禁。
20、干呕,啰,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所选项字母处打J)
(一)单选题
1、金匮辨证的基本理论是:
A、四诊八纲为理论,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
B、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营卫气血辨证的方法
JC、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
D、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为中心
E、四诊八纲为理论,辨证论治为中心
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适用于:
A、肝实脾亦实B、肝虚脾亦虚
C、肝虚而脾实JD、肝实而脾虚
E、肝脾不和
3、百合病的病机是:
入、心肺气血两虚B、外邪袭表化热
C、肝肾阴虚火旺JD、心肺阴虚内热
E、胃热灼伤津液
4、“虚劳虚烦不得眠”何方主之?
A、百合地黄汤B、黄连阿胶汤
JC、酸枣仁汤D、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E、栀子豉汤
5、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治宜:
A、厚朴麻黄汤B、小青龙加石膏汤
JC、越婢加半夏汤D、麦门冬汤
E、木防己汤
6、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
A、厚朴三物汤8、大承气汤
JC、大柴胡汤D、厚朴七物汤
£、大黄附子汤
7、支饮的病位主要在:
A、脾B、肝
JC、膈间。、胃肠
E、四肢
8、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治用:
A、苓桂术甘汤JB、泽泻汤
C、肾气丸D、小半夏加茯苓汤
E、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9、痰饮病兼冲气上逆时治用:
A桂枝加桂汤B苓甘五味姜辛汤
C苓桂术甘汤JD苓桂味甘汤
10、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治宜:
A、栝蒌瞿麦丸JB、肾气丸
C、猪苓汤D、文蛤散
11、水气病,风气相击,风强则为
A、黄汗B、风水
JC、瘾疹D、泄风
E、痂癞
12、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宜选:
JA、越婢汤B、越婢加术汤
C、防已黄芪汤D、防已茯苓汤
E、甘草麻黄汤
13、陈某,男,40岁。患者因反复大便出血,血色紫黑,已近半月。患者素有胃病史,半月前因过食瓜果而得, 伴形寒畏冷,胃脘部隐痛,得温则减,胃纳欠佳,头晕心悸,气短自汗,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 力。本病例的治方是:
A、柏叶汤JB、黄土汤
C、赤小豆当归散D、四逆汤
E、桃花汤
14、呕吐啰下利病篇论述了下列各型呕吐,除外:
A、虚寒性呕吐B、实热性呕吐
C、停饮性呕吐D、阴盛格阳呕吐
JE、虚热性呕吐
15、治呕吐用茱萸汤,其适应证的机理是:
入、胃寒,胃气上逆
C、肝火犯胃,胃气上逆
JB、肝寒犯胃,胃气上逆
。、胃肠实热,邪热上扰
E、脾肾阳虚,胃气上逆 (二)多选题
16、虚劳病中,治疗阴阳两虚的方:
JA、肾气丸
JB、小建中汤
JC、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D、酸枣仁汤 JE、黄芪建中汤
17、黄疸病篇湿热黄疸属热胜者:
A、茵陈蒿汤
JB、大黄硝石汤
C、茵陈五苓散
JD、栀子大黄汤
E、小柴胡汤
18、桃花汤的组成有:
A桃仁
JD干姜
JB
赤石脂
JC粳米
银花
19、葶苈大枣泻肺汤的组成有:
JA葶苈孑
B大戟
C芫花
JE大枣
栝蒌薤白半夏汤的组成是:
D甘遂
JA、栝蒌
JC、半夏
D、桂枝
JE、白酒
1、
三、词解(每题1分,共5分):
气利:(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出。)
2、
里急:(指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
3、
百脉一宗:(宗,本也,聚也。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人体之脉同归心肺所主。)
4、
5、
肩息:(呼吸时两肩上耸,是呼吸极端困难的表现。) 聂聂动:(形容肌肤轻微颤动之状) 四、原文分析:(5分)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答: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指出了虚寒肺痿的病机。肺主气,通调水道,肺中虚寒,阳气不能温化、布散、固 摄水液,故见多涎唾、小便频数或遗尿。不咳是因肺气痿弱而无上逆之势。不渴是虚寒肺痿的特点之一,可与虚 热肺痿相鉴别。肺气虚寒,清阳不升,故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为肺之母,故仲景治肺痿从肺脾两脏入 手用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培土生金以恢复肺气。方中炙甘草甘温补益肺脾之气,炮干姜守而不走,偏温中上二 焦,二药合用温补中上焦阳气,促使津液布散恢复正常。
五、简答题:(10分)
1. 简述半夏泻心汤证与黄苓加半夏生姜汤证的异同(5分)
答:半夏泻心汤证与黄苓加半夏生姜汤证都有呕而下利的见症,但前者是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症以心 下痞为主,兼见呕吐、肠鸣下利,故用半夏泻心汤主治胃而兼治肠;后者为肠热而胃不和,症以下利为主,兼见
干呕或呕吐,故用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肠而兼治胃。
类
别
半夏泻心汤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
证
候
呕吐肠鸣,心下痞满甚 至下利
干呕,下利赤白,腹痛, 肛门灼热,苔黄脉数
病
位
重在胃
重在肠
主
证
心下痞
下利
病
机
寒热互结,升降失常
邪热下迫,胃气上逆
治
则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以 开结消痞,和胃降逆
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2. 简述历节的成因和辨证治疗。(5分)
答:历节病的成因为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内侵。
历节的辩证治疗:
(1)风湿历节
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欲吐。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2)寒湿历节
证候: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选方:乌头汤
六、问答题:(共25分)
1、仲景微汗法的适应病证是什么?为什么?请举例说明。(10分)
答:仲景微汗法适用于湿病、历节病的治疗。微汗法仲景用于风湿在表的治疗,湿病、历节病为风湿或风寒湿邪 侵入肌表、关节所致,可从汗表解,但发汗不可峻猛,宜微汗而解。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发其汗,则风邪虽除而湿邪仍留滞不去,不仅不能愈病,且可耗伤卫阳。若 微发其汗,则顺应了湿邪之致病特点,使阳气充斥于肌媵表里之间,缓缓蒸发,则营卫通畅,风湿之邪才能俱去。 如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寒湿在表见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无汗等症,一般认为,麻黄汤得术,则虽发汗但 不致过汗;术得麻黄汤,则能行表里之湿。
2、在虚劳病篇中小建中汤可治疗哪种虚劳病?为什么?其症状有哪些?(请结合 原文说明)(15分)
答:小建中汤用于治疗阴阳两虚偏于阳虚为主的虚劳里急腹痛证。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 手足烦热,咽干燥等。从症状上可见阴阳两虚的情况:一是阳虚生内寒而见里急,腹中痛;二是阴虚生内热见 悸、衄,手足烦热,咽干燥等。如是阴阳两虚,寒热夹杂,治疗时若补阳则损阴,养阴则碍阳。因此,必须调 补脾胃,建立中气才能调和阴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虚弱,势必影响气血的生成,气 血不足,是导致阴阳失调的主要因素。中气立,则能化生气血,气血生则阴阳可以协调,寒热错杂之证可以消失。 本方是甘温与甘酸合用的方剂,而以甘温为主。甘温可助阳,酸甘可以化阴,故其作用可平调阴阳。小建中汤乃 建中气之方,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所成。方中重用饴糖为君,以建中气,温中补虚;芍药酸甘,滋阴敛营, 补阴之虚又可助饴糖缓急止痛;桂枝温阳通阳,得饴糖辛甘养阳,与芍药同用可和营卫,调理阴阳;生姜、大枣 调营卫;甘草补中调脾胃,与芍药同用甘酸化阴。综观全方有温中补虚,和阴阳,调营卫之功。其目的在于,调 补脾胃,建立中气,化生气血,并能得以四运,又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得以协调,寒热之证因而消失。
七、病例分析:(15分)
患者李某,男,65岁,退休工人。因反复咳嗽气喘8年,加重2天而就诊,患者有支气管哮喘病史,每因天气变 化而加重,症见咳声重浊,痰多清稀,胸闷不渴,喉中痰鸣如水鸡声,不得平卧,卧则喘甚,恶寒,舌淡红苔白 腻,脉浮紧。患者无发热,胃纳尚可,二便通调。
1、诊断(金匮病名)
(咳嗽上气病)
2、辨证分析
(素有饮邪内伏,感受风寒,寒饮郁肺,肺失宣发肃降,故见……)
3、证型:寒饮郁肺
4、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饮。)
5、方药(方名、处方及药量):
射干麻黄汤:
射干12 麻黄10生姜6细辛3
紫菀12款冬花12五味子10大枣12
法半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