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退变、劳损、损伤等)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向后突起或突出,剌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窜痛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即腰痛伴根性坐骨神经痛或二便功能障碍等症状者。本病多见于腰45、腰5骶1,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腿痛”的范畴。
【诊断标准】
一、病史
多数患者因腰扭伤或劳累而发病,少数可无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
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部分患者可出现双侧下肢放射痛。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 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髓屈膝位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伴有间歇性跛行。
三、体征
1. 脊柱侧弯畸形 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下方,脊柱向患侧弯屈,如向健侧侧弯则疼痛加剧。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侧弯则疼痛加剧。
2. 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3. 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4. 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挺腹试验、屈颈试验阳性 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5. 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尾背伸、趾背仲肌力减退。腰5骶1间突出时,小腿外后侧、足外侧感觉减退,踝跖屈、趾跖屈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菱缩。如突出铰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观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分瘫焕。
四、影像学检查
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线征象虽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借此排除一些疾患,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CT扫描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上述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间盘突出。
【辨证分型】
一、血瘀证
症见:腰痛有定处,触按痛甚,舌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二、寒湿证
症见:腰腿冷痛重着,遇冷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三、湿热证
症见:腰腿重滞胀痛,痛处伴有灼热感,胁腹胀满,小便短赤,干苦,苔黄腻,脉滑数。
四、肝肾亏虚证
症见:腰腿酸痛,腿滕无力,头晕耳鸣,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㈠内治
血菸证拟活血化化瘀、行气止痛,寒湿证拟祛风利湿、壮腰通络,湿热证拟清热利湿,肝肾亏虚证拟补益肝肾。
(二)外治
可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常用骨盆牵引、推拿、封闭疗法、髓核溶解治疗,术治疗分为开放手术和经皮手术。
三)其他
无论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休息和功能假炼。
二,辨证施治
(一)中医辨证论治
1. 血瘀证
(1)治法:活血化,行气止痛。
(2方药: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没药,五灵脂,秦艽,香附,羌活,地龙,当归,牛膝,甘草)
2. 寒湿证
(1)治法:祛风利湿,壮腰通络。
(2方药:荆地细辛汤熟地黄,细辛,荆芥,蜈蚣,徐长卿,桑寄生,独活,白术,制狗脊,生黄芪,当归)。
3. 湿热证
(1)治法:清热利湿。
(2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木通,泽泻,生地黄,当归,车前子,甘草)。
4. 肝肾亏虚证
(1)治法:补益肝肾。
(2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仙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仙茱萸)。
(二)中医外治法
1. 针灸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为主穴。血瘀证加膈俞、三阴交,行泻法:寒湿证加温针灸;湿热证加足三里、太冲,行平补平泻法;肝肾亏虚证加腰俞,行补法,并可加用温针灸。
2. 推拿治疗包括常规手法和硬膜外麻醉下推拿手法。
3. 中药外治患处贴膏药和中药熏蒸。
三、西医治疗
(一) 非手术治疗
1. 药物治疗
⑴非笛体类抗炎药物: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显著的抗炎止痛解热作用。常用药物有u引噪美辛(indomethacin氯酚酸钠(diclofena^D
(2墙体类药物:具有强大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倍他米松(beta-t ha sone#多用于痛点注射、硬膜外间隙或甑管注射、交感神经阻滞等,也可于手术后短期全身用药。
(3)脱水剂:甘露醇可渗透性脱水,减轻硬膜囊、神经根、脊髓的炎症性水肿,能有效缓解因炎症性水肿引起的疼痛。
(4*申经营养药:常用药物有各种维生素、ATP、辅酶A等。
2. 非药物治疗
(IBM:卧床休息5一7天,仰卧时腰部垫枕。
(2) 功能锻炼:症状缓解后予直腿抬高、飞燕式和拱桥式锻炼,促进腰部肌力恢复、松解神经根粘连。
(3) 骨盆牵引:患者仰卧,缚骨盆牵引带,牵引重量每侧10kg,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4) 封闭疗法:可采用硬膜外封闭和甑管疗法,药用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10mg ,生理盐水20mlo可每周1次,最多不超过3认。
(5建疗:可选用局部透热、超短波、音频、中药离子导入等。
(二)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经正规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有肌肉瘫痪或感觉减退以及马尾神经损害,有完全或部分瘫痪者;突发性腰椎间备突出症急性痛剧烈无法缓解,并持续加重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峡部不连及脊椎滑脱者。
从手术方式可分为开放手术和经皮微创手术。从手术入路可分为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分别包括:椎间盘镜下、开窗、半椎板、全椎板髓核摘除术,髓核摘除加人工髓核植入术,髓核摘除加椎间融合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经皮微创手术有吸除、激光汽化、臭氧治疗椎间孔镜治疗。
【诊疗策略选择】
一诊疗流程图:
多数患者因腰扭伤或劳累而发,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查体有腰部压痛和放射痛,脊柱侧弯,脊柱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等体征,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诊断。该病一般可经保守治疗得到缓解。保守治疗主要有中医疗法和西医的非手术治疗。中医疗法包括辨证论治和外治法,辨证论治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利湿、壮腰通络,清热利湿和补益肝肾等。西医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有服药物、骨盆牵引、封闭疗法,理疗和髓核溶解治疗等。经保守治疗后无效和压迫神经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有开放性手术和经皮微创手术等方法。
二、辨证要点
该病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①气滞血瘀。跌仆外伤,损伤经脉气血,或因久病,气血运行不畅,或体位不正,腰部用力不当,导致气血不畅,阻于腰府所致。②外邪侵袭。多由居处潮湿,成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湿热、寒湿等六淫乘虚侵入,造成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③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至肾精亏虚、腰府失养等。其病位在腰为肾所主;其病性常为肾虚在先,复感外邪而致本虚标实。
三、用药特点
1. 血瘀证本方常加乳香、鸡血藤等以加强活血之力;有肾虚之象者加杜仲、川续断以强壮腰膝。
2. 寒湿证如寒盛、肢冷面白者,加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寒湿之邪伤及阳气,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阳散寒。
3. 湿热证如热重烦痛、渴尿赤者加生石膏、知母等;湿热日久伤阴者加二至丸。
4. 肝肾亏虚证肾为先天,脾为后天,治当补肾为主,加以健脾益气,酌加党参、黄芪等。本病因常为肾虚在先,复感外邪而致本虚表实,故治疗时常加杜仲、狗脊等,如下肢痛甚则加牛膝等引经药。
四、治疗特色
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分期用药,中西医结合。早期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后期应以补益肝肾,祛风利湿,壮腰通络为主;压迫日久,保守治疗无效者当及早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从创伤小的方法开始,如先可行激光汽化或臭氧治疗等;如无效则再考虑椎间盘镜下、开窗、半椎板、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髓核摘除加人工髓核植入术,髓核摘除加椎间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
五、注意事项
本病症状轻者,经休息大部分可缓解,如治疗不当反而加重病情。症状较重者可予保守治,其中部分可缓解,而另一部分不能缓解或易复发、保守治疗无效者才进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中医辨证论治、卧硬床休息、针灸、推拿、骨盆牵引、封闭及理疗等。具有简便、无创、患者痛苦少等优点。保守治疗对病史短、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影像学检查轻度阳性表现者适用,因此须把握好病变程度和治疗时机。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下肢瘫痪或马尾神妥受压症状必须手术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术后当根据所采取的术式不同严格卧床1周到2个月不等,期间当忌烟酒、辛辣、房事并可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进行强度、方式不等的腰部功能锻炼,以期尽早康复。
【疗效评价】
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