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钻孔灌注桩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 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 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 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必须防治 在钻孔过程中及水下砼灌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桩基施 工任务。一、钻孔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1)、钻孔过程中护筒冒水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移位,造成钻孔偏斜,甚至无 法施工。造成原因:埋设护筒的周围不
2、密实,或护筒水位差太大,或钻头起落时碰撞。防止措施:在埋筒时,坑地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 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T.5m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 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周围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 应重新安装护筒。(2)、钻孔过程中孔壁坍陷钻孔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者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 壁坍陷迹象。造成原因: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 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孔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 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防治措施:在松
3、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 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运和吊装 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 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该大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 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3)钻孔过程中缩颈缩颈即孔径小于设计孔径。造成原因:塑性土膨胀。防治措施: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 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或在导正器外侧 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
4、时起到扫孔作用。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 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4)钻孔过程中钻孔偏斜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造成原因:钻机安装就位稳定性差,作业时钻机安装不稳或钻杆弯曲所致;地面软弱 或软硬不均匀;土层呈斜状分布或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防治措施: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要求转盘中心与 钻架上起吊滑轮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不大于20cm.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 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进入不均匀地层、斜状岩层或碰到孤石时,钻速要打慢档。 另外安装导正装置也是防止孔斜的简单有效的办法。钻孔偏斜时,可提起钻头,上下反 复扫钻几次,以便削去
5、硬土,如纠正无效,应于孔中局部回填粘土至偏孔处0.5m以上, 重新钻进。(5)桩底沉渣量过多造成原因: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沉 渣浮起;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过 长,致使泥浆沉积.防治措施: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 30分钟。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 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可采用钢筋笼冷压接头工 艺加快对接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 如沉渣量超过
6、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 符合规范要求。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应有足够的混 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 孔底沉渣,达到清孔孔底沉渣的目的。(6)混凝土灌注中卡管水下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造成原因:初灌时。隔水栓堵管;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差造成离析;混凝土中粗 骨料粒径过大;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灌注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 导管进水造成混凝土离析等。防治措施: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 顺利排出。在混凝土
7、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 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通过实验室确定,坍落度宜为18-22cm。粗骨料的最 大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4,且应小于40m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 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加外加剂。应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导管使用前应 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1.0MPa,以避免导管进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 土应缓慢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在施工过程中,应时刻监控机 械设备,确保机械运转正常,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7) 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钢筋笼的位置高于设计位置的现象。造成原因:钢筋笼放置
8、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 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部 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时,由于浇筑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 的上浮;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 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 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会带动钢 筋笼上升。防治措施: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固定牢固。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 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笼时, 控制导管埋深在.1.52.0m.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灌注的标高及导管埋 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导管在混 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严禁把导管提出混凝土 面。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注混凝 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 行灌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8 )断桩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