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道路广场设计,道路广场设计内容及方法思路,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四,场地内的道路、广场等设施是组织各种交通流的基本物质条件,道路是动态交通存在的物质环境,广场及停车场是静态交通存在的物质环境。合理布置场地内的道路和广场,是组织好场地内人、车流交通的基础前提。,第,1,节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交通组织,场地设计(,Site Planning,)的概念在西方国家较为普遍,这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区划控制理论紧密相连。,交通是满足人
2、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起点和目的地之间进行的客、货运转。,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等交通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道路与广场布置,交通组织的目的和意义,交通组织是道路广场布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满足场地内各种功能活动的交通要求,实现预定的场地设计方案,为场地功能布局提供良好的内外交通条件。,交通组织是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是获得交通运输工作最佳效益的有效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用地的可靠保障。,交通组织的任务,根据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分析场地内容、货运输流量、流向。,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
3、综合考虑场地内及周围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场地的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建立场地内部完善的交通组织系统。,交通组织的一般工作步骤,研究场地设计总的要求,明确任务。,预测交通量。,研究可行的交通运输方式。,结合用地功能布局进行交通组织。,道路与广场布置,2.,交通运输方式,运输方式,地面交通,地面交通是陆地运输的主要方式,是指各种交通工具通过使用地面的交通设施来完成客货运输任务的方式。,按运输对象分,客运和货运,按交通工具分,公共运输和私人运输,按交通工具种类分,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等五种方式,路外交通,指各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通过设置在地
4、面以外的交通工程设施来完成客货运输任务的方式。,按空间分,地下运输和地上运输,按交通工具种类分,地下铁路、地下货运管线、传送带、高架轻轨、高空缆车等五种方式,道路与广场布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原则,场地运输方式的选择通常实在场地总体布局合理的前提下,根据场地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功能要求、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场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来决定,一般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满足场地功能要求、符合场地内容货运运输特点,适应场地周围交通运输条件,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要求,较低的运输成本及狼嚎的经营管理效果,满足环境保护及场地景观的要求,场地设计中常设计的交通运输,场地周围交通设施,
5、场地内部交通设施,道路与广场布置,第,2,节 场地内的道路布置,1.,道路的功能与组成,道路的功能,道路是场地中组织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需的车辆、行人通行往来的通道,是联系场地内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外部环境相贯通的交通纽带。,道路的组成,场地内道路组成包括供各种车辆行驶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隔道、绿化带,以及道路的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地面线杆、地下管线等构筑物和停车场、回车场、交通广场、公共交通站场等附属设施。,道路与广场布置,3.,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的关系,场地布置对交通组织有决定作用,交通组织的好坏是评价场地布置优劣的重要标志,交通组织和场地布置是场地总体布局的核心内容,4.,交通组
6、织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结合场地特征,使交通与场地用地功能布局相适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持一致,要与市政工程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有关设施相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交通技术,并力求促进其发展,道路与广场布置,2.,道路的分类,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分类,居住区级道路,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控制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58,米,居住组团级道路,路面宽为,35,米,宅前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3,米,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场地主干道场地次干道场地支路引道人行道,道路与广场布置,3.,道路布置的一般
7、原则和基本要求,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考虑安全、安静的要求,注意建筑物有较好的朝向,满足道路与绿化、工程技术设施的统一协调,建立完整的道路系统,明确道路性质、区分道路功能,节约用地和投资,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考虑环境和景观的要求,道路与广场布置,4.,场地道路的组织,场地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内环式,环通式和半环式,尽端式,混合式a,道路与广场布置,第,3,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素,1.,道路平面设计,道路的平面位置是由道路的起讫点及中间控制点之间练成的折线决定。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8、是根据路网规划的大致方向,在满足车行条件下,结合自然条件及建筑物的布局,因地制宜地确定路线具体方向及位置,选择合理的曲线半径,解决直线与曲线的衔接。,平面曲线半径,在道路转折处,为了使路线平面形状与车辆转弯行驶轨迹相适应,需要用曲线连接,在道路设计中一般使用圆曲线。,道路与广场布置,行车视距,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是指车辆在行驶方向前面遇到障碍物,必须及时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可见安全距离。,会车视距,当往返车辆行驶于同一车道相遇而无法错让时,双方均需要制动停车以保证安全,这时所需要最短安全距离即为会车视距。,平曲线上的视距保证,车辆在平面曲线上行驶时,曲线内侧的边缘、建筑物、树木、设施、广告牌等有可能
9、会影响驾驶员的实现,满足不了行车视距要求,这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需将所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清除,这一清楚的需要最小范围的宽度称为横净距,视距清楚范围应从车辆行驶轨迹线算起。,道路与广场布置,2.,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是指沿道路中心线竖向剖切的展开面。在道路纵断面图上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道路中心线处的原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纵断面设计内容,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道路交通要求、当地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排水要求以及沿路建筑情况、土石方平衡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道路纵断面设计线的坡度、坡长,坡道相互连接处满足行车技术要求的竖曲线,计算各柱点施工高度等,标定桥涵构筑物的标高等。,纵断面设
10、计要求,线型平顺,保证行车安全、迅速,尽量缩小工程量,保证道路及两侧建筑用地的排水要求,满足地干管线的敷设要求,与平面线型配合,合理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标高,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的最大纵坡,为了保证道路有较好的行驶条件,道路变坡点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相邻坡段的坡差也不宜过大,并应避免锯齿形纵坡面。当道路纵坡较大时,应避免长距离上、下坡引起的交通不利状况,并保证行车安全,应对坡长加以限制。,道路的最小纵坡,道路的纵坡应能适应路面上自然降水的排除,并不致造成地下雨(污)水等的淤塞道路的,道路这一最小纵向坡度值即为最小纵坡。这一纵坡值需根据当地雨季降水量大小、降水强度、路面类型以及排水管直径大
11、小而定,一般介于,0.3%0.5%,之间。,道路的最小纵坡,为使道路线形平顺、行车平稳,并避免可机视线受阻,必须在道路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地段衔接起来。竖曲线又有抛物线型、,圆弧线型等等,我国常采用后者,称为圆形竖曲线。,道路与广场布置,3.,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道路交叉口的基本形式,十字形交叉口,X,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错位交叉口,Y,字形交叉口,复合式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道路等级不同,设计车速不同,转弯半径取值也不同。在十字形交叉口处,缘石转弯半径分别是:主干路,R=2025m,次干路,R=1015m,支路,R=69m,。,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场地道路的一般停车
12、视距为,15m,,则交叉口视距为,21m,。,道路与广场布置,4.,道路照明设计,照明系统平面布置,(,1,)路段中照明器的布置,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沿道路两侧交错布置,沿道路中心线布置,沿道路单侧布置,(,2,)平面交叉口的照明布置,照明器的横向布置,照明器一般都布置在人行道的绿带或隔离带的边上,灯柱竖于,路缘石外,0.51.0m,处,并通过交梁悬臂挑出在道路上空,悬挑长度,一般为,2.04.0m,,以提高照明质量,解决树荫挡光的矛盾。,照明器的高度和间距,一般情况下,场地道路照明器的光源宜选用低压钠灯等高效光源,安装高度为,5.06.0m,,主要干道可采用,6.08.0m,的高度,纵向间距
13、多采用,3050m,,并与电力线等设施合杆设置。,道路与广场布置,5.,道路与建(构)物的距离,道路与广场布置,第,4,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1.,道路的横断面,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城市型和公路型,道路的横断面,分为城市型及公路型两类。公路型道路路面两侧不设高出的路缘石,在一般民用场地应用不多,适于道路密度较小,地形起伏较大,外观要求不太高的场地。,道路的组成,在道路的红线(或控制线)范围内的道路用地由车行道(含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带、分隔带等组合而成。,道路与广场布置,横断面布置的基本原则,保证车、人的交通安全与通畅,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
14、响,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绿化带,应能迅速集中地排除地面水,断面布置要紧凑,道路的横断面形式,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四块板,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任务,主要任务是合理地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宽度,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与高差。,道路与广场布置,2.,机动车道,车道宽度,通常情况下,供沿边停放车辆的车道宽度,2.53.0m,,限制车速行,驶的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5m,,场地内道路因车速较低,双车道道路宽,度为,6.07.5m,,三车道道路宽度为,10.011.0m,,四车道道路宽度为,13.015.0m,。,机动车道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一般民用场地交通量不大时,双向车道数,2,条为宜,通常不宜超过,
15、4,条。,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车道总数多是偶数。,单车道道路,每隔,150m,应在示意位置设置会让车道,以便车辆避让。,道路与广场布置,3.,非机动车道,在一块板的道路两侧,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三车道宽,3.5m,;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可推荐为,4.0m,、,5.0m,等。,4.,人行道,人行道的设置条件,场地内混合交流量较大,影响机动车行驶和行人安全时,应沿道路两侧或一侧设置与车行道分割开的人行道。,经常通过行人而没有车行道的地方,应设置独立的人行道。,当顺车行道行走会显著增加步行距离的地段,应设置线路短捷的人行道。,人行道宽度,一
16、条步行带的宽度一般为,0.75m,,在火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店附近,以及城市等级生活性干道上则采用,0.851.0m,。,道路与广场布置,人行道的其他技术要求,人行道的坡度,与道路坡度一致,横坡为,1%3%,人行道距建、构筑物距离,1.5m,以上,人行道的高度,通常高出车行道,820cm,人行道的路面结构,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参考厚度,可按交通部颁发的现行路面设计规范确定。,道路与广场布置,5.,分隔带与道路绿化,分隔带,分隔带的宽度要与道路路幅及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相协调,最窄,1.21.5m,,若兼用公交停靠站或自行车停放出,则不应小于,2.0m,。,道路绿化,(,1,)道路绿化的功能,(,2
17、道路绿化的布置,绿化种植的一般宽度,人行道的绿化,(,3,)道路绿化布置应注意的问题,行道树的书中选择,3.5m,以上的树种,绿化不应妨碍任何行车的视线,绿化的位置与各种公共设施应统一安排,避免相互干扰,注意眼界建筑的日照、采光与通风要求,在交通流量大而道路宽度不足的路段,可采用垂直绿化,道路与广场布置,6.,道路横坡与路拱,道路的横向坡度,道路在横向上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它的横向坡度。,路拱类型,(,1,)抛物线型路拱,(,2,)直线型路拱,(,3,)折线形路拱,道路与广场布置,7.,道路的路基与路面,道路路基,场地道路的设计,须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要求,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18、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场地道路路基的横断面主要有三种:填土路基、挖土路基和半挖半填路基。,道路路面,(,1,)路面分类,柔性和刚性,(,2,)路面的结构形式,单层式和多层式,道路与广场布置,第,5,节 场地中的广场,广场是场地总平面的重要内容,与场地内的道路一起共同提供了室外人流活动的场所,广场的布置也是场地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工作之一。,1.,广场的分类,交通集散广场,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如影剧院、体育场、展览馆前的广场等,均起着交通集散的作用。,游憩集会广场,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会、休息、娱乐的室外活动空间,如市政府前的广场、行政办公建筑群中的广场等,均具有集会和游憩的作用。,
19、文化广场,存在于城市较大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建筑群中,常围绕文化宫、博物馆、展览馆等大型文化性公共建筑布置,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氛围较浓的室外活动空间。,道路与广场布置,纪念性广场,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广场,如解放纪念碑、防洪抢险纪念碑,此外,围绕艺术或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设施等形成的建筑广场也属于纪念性广场。,杂物堆放场地,是某些公共建筑的场地设计中常涉及的内容,如托幼、文化馆、文化宫、大型办公建筑群、医院、旅馆、商业群和餐馆等。,道路与广场布置,2.,广场的空间与流线,广场的面积,(,1,)功能方面的要求,(,2,)观赏方面的要求,(,3,)客观条件的要求,广场的比例尺度,(,1,)广场的
20、比例,(,2,)广场的尺度,广场的形态,(,1,)按平面形态分,几何形体的变化,(,2,)按空间形态分,平面型和空间型,广场的形态,(,1,)动与静,(,2,)开与合,(,3,)空间的节奏,(,4,)空间的层次,近景、中景、远景,道路与广场布置,3.,广场的布置,广场上的建筑物,(,1,)封闭式,(,2,)半封闭式,(,3,)半开敞式,(,4,)开敞式,广场的绿化,广场的地面铺装,系列小品,凳椅;小品建筑及绿化、水体;零售设施;其他服务与方便设施,色彩的运用,道路与广场布置,第,6,节 山地建筑与交通,1.,山地交通的特点,立体化,与平地交通不同,除了要考虑它们的水平位移以外,还需特别考虑它们
21、在竖直方向的位移,使山地交通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景观化,在山地环境中,由于交通的三维特征,人们在途中获得的视景比在平地显著,而且不断变化。,多样化,在山地地形的凹凸欺负,为常规交通制造了障碍,人们不得不运用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如坡道、架空道、隧道、索道、缆车等。,道路与广场布置,2.,山地车行交通,纵坡设置,山地道路的纵坡不宜太大,坡段也不宜太长,其设置取决于道路的功能,同时与汽车的车种、车速有关。,道路布线,(,1,)布线与地形的结合,(,2,)布线与建筑的结合,道路截面,山地车行道路的截面有路堤、路堑和半挖半填式等几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局部采用架空、悬挑或隧道等方式。,停车场地的设置
22、最常用的方式的利用建筑的勒脚层,或放大勒脚层成平台,在其下停车。,道路与广场布置,3.,山地步行交通,基本要求,步行系统的细部处理上注意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性、地貌地物的参与性来获得丰富的景观变化。,踏步,(,1,)适应坡度,选择各种踏步形式,(,2,)结合自然环境组织踏步,(,3,)踏步与坡道结合,联系建筑空间,山地建筑空间的步行系统,通常运用踏步、坡道、人行天桥和电梯等手段进行综合组织,以适应建筑功能的需要。,联系城市空间,山地城市和建筑群如果单纯依赖车行道联系各种建筑,会造成人车混流,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缺乏人情味。,道路与广场布置,山地机械传动交通,在山地区域,除了一般的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外,还可运用一些机械提升器具,如升降电梯、自动扶梯、索道、缆车和架空轨道车等。,道路与广场布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