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流基本概念1. 物的概念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作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
2、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
3、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指之物”,就是通常所称之物品。2. 流的概念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流通:物流的流”,经常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 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
4、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作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
5、值的活动。3. 物流的划分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微观物流:是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4. 物流系统的五大目标服务目标:物流系统是桥梁、纽带”作用的流通系统的一部分,它具体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
6、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快速、及时目标:及时性不但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时既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其原因是随社会大生产发展,这一要求更加强烈了。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节约目标: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提高商品使用价值,所以领先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规模化目标:以物流规模作为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生产
7、领域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社会所承认的。由于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因而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格式。在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就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库存调节目标: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宏观调控的要求,当然,也涉及到物流系统本身的效益。在物流领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物流系统的
8、支撑要素:以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它系统关系,这些要素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标准化系统。物流系统的物资基础要素: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这些要素对实现物流和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有: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5. 物流合理化物流合理化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它是对物流设备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
9、动趋于合理。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6. 物流观念和学说商物分流: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黑大陆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 -E 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
10、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第三利润源泉:第三个利润源”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效益背反说: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的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问题,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须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
11、如果简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赞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成本中心说:含义是,物流在整修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主要不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利润中心说: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
12、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个利润源”。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
13、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了几个钱。物流的划分既然有不同类型的物流,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分类,以便能区别认识和研究。目前在分类标准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看法,综合已有的论述,许多学者采取了如下对应划分的方法:一、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也指物流全体,从总体看物流而不是从物流的某一个构
14、成环节来看物流。因此,在我们常提出的物流活动中,下述若干物流应属于宏观物流,即: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足,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二、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针对某一种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也是微观物流。我们经常涉及的下述物流活动皆属于微观物流,即;企业物流、生产物流、
15、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生活物流等,微观物流研究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由此可见,微观物流是更贴近具体企业的物流。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三、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的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综观和广泛性。四、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又可区分以下不同典
16、型的具体物流活动;企业生产物流。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人体为:原料、零部、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制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活动时。主要注重一个一个的生产加工过程。而忽视了将每一个生产加工过程串在一起的。并且没和每一个生产加工过程同时出现物流活动。例如不断地离开上一工序,进入下一工序,便会个断发生搬上搬下、向前运
17、动、暂时停滞等物流活动。实际上,一个生产周期,物流活动所用的时间远多于实际。储存的概念在物流科学体系中,经常涉及库存、储备及储存这几个概念,而且经常被混淆。其实,三个概念虽有共同之处,但仍有区别,认识这个区别有助于理解物流中储存”的含义和以后要遇到的零库存概念。1. 库存。库存指的是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这里要明确两点:其一,物资所停滞的位置,不是在生产线上,不是在车间里,也不是在非仓库中的任何位置。如汽车站、火车站等类型的流通结点上,而是在仓库中;其二,物资的停滞状态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而不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停滞。这些原因大体有:能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被动的各种形态的超储;完全的积压。
18、2. 储备。物资储备是一种有目的的储存物资的行动,也是这种有目的的行动和其对象总体的称谓。物资储备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有效地进行。所以,物资储备是一种能动的储存形式,或者说,是有目的的、能动地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物资的暂时停滞,尤其是指在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那种暂时停滞。马克思讲的任何商品,只要它不是从生产领域直接进入消费或个人消费,因而在这个间歇期间处在市场上它就是商品储备的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6l页)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储备和库存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库存明确了停滞的位置,而储备这种停滞所处的地理位置远比库存广泛得多,储备的位置可能在生产及流通中的
19、任何结点上,可能是仓库中的储备,也可能是其它形式的储备;第二,储备是有目的的、能动的、主动的行动,而库存有可能不是有目的的,有可能完全是盲目的。3. 储存。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指出:产品储存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即使它不具有商品储备形式这种属于流通过程的产品储备形式,情况也是如此。”资本论第2卷,第140页)。在仟何社会形态中,对于不论什么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这种储存不一定在仓库中也不一定是有储备的要素,而是在任何位置,也有可能永远进入不了再生产和消费领域。但在一般情况下,储存、储备两个概念是不做区分的。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是抽象地对于库存、储备、储存的描述,我们所以予以辩证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认识物流中的储存”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物流学要研究的就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的储存概念。和运输的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从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获得更好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