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2015.06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8页,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一卷 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 “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一般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困难任务。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升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熟悉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需摈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 ,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
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施行成果。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遵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
1.以下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汉字变革〞的一项是
A.公元1605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25年,金尼阁借鉴利玛窦的注音方案写成《西儒耳目资》注音书。
B.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简体字;还公布了《推行简体字办法》。
C.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一般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等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困难任务。
D.中考、高考中,语文学科成绩的比重在提升;语文测试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简化汉字是为了易写便认,提升沟通效率。然而,简化要合计汉字自身的特点,注意不要伤害汉字结构之美、寓意之美等。
B.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汉字改革并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C.汉字输入输出方法、编码程序、智能终端、打印系统等难题的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给汉字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
D.我们有容纳各种文明的文化自信,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不能取之无度、用之过滥。
3.依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普及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古老的汉字重新获得生机,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
B.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汉语应该有接纳网络用语的胸怀,但是必需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同意它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
C.当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人们与汉字的距离,使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
D.汉语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必需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遵守,因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文段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入京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衡乃诡对而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阉竖恐终为其患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5.以下各句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不拘于时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累召不应〞中的“召〞,“公车特征〞中的“征〞,“征拜尚书〞中的“拜〞,都是“征召〞〔某人去做官〕的意思。
C.“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再迁为太史令〞中的“迁〞,表示升官,“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中的“徙〞,指一般的调职。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李勣,本姓徐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假设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总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义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宁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总章二年,寝疾,寻薨。及葬日,帝登楼望柳车恸哭。 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
(节选自《旧唐书·李勣传》)
7.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为己功,以邀富贵 邀:求取
B.朝野义之 义:义气
C.太宗尝闲宴,顾勣曰 顾:看着
D.寝疾,寻薨 寻:不久
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勣从不居功自傲。在李密率众归顺朝廷后,他统辖着李密过去所占据的大片土地,但他并没有以此作为富贵之阶,而是具体登记了各州县的人口,全部呈报给李密,任凭他自己献上。
B.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了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孝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山。此举得到朝野人士赞许。
C.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
D.李勣善于采纳他人看法。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够辨析好坏,一旦听到别人一点点好的看法,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5分〕
〔2〕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寒菊
宋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消亡之后。
10.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6分〕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2.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这句俗语。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 。
,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4〕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分〕
“有信仰的教育〞与朱自清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同学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关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近五年中学教员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以教育为手段〞的种种行状。教育主管部门以教育为手段,通常会在学校安排自己的亲信熟人,于是学校里就有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蝇营狗苟的人,“又圆又滑又懒怠〞的人。学校校长以教育为手段,通常在受命之后,首先忙的是到处拉关系,“串门子〞;然后是向什么大学里请几个什么毕业生“装装门面,新新耳目〞;第三是算账,看看收入如何;第四则才是“例行公事,所谓教育〞。而学校教师以教育为手段,则是“植党〞。“有了同类,一面可以辖制校长,一面便可招徕同学〞。他们以分数诱惑同学,用好处收买同学,“使本该清净的教育界,成了个浑浊的世界〞。当然,教育界的很多问题属于体制的问题,但是任何体制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作为,教师的“师〞“范 〞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质。所以,朱自清对经亨颐校长的“人格教育〞思想深以为然。“教育者和同学共在一个情之流中〞,“纯洁之同学,唯纯洁之教师可以训练〞。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同学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碰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同学平等地讨论。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同学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同学。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用的做法是:教师先找同学谈话,同学熟悉到错误后,就交由同学协治会处理。同学协治会是同学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同学写大字和清扫同学宿舍卫生一个月。舍务主任匡互生则认为同学犯错与自己监管不利有关,自罚一个月薪俸并天天和同学一起做劳务。
朱自清的教学,是系统知识的浸润,是现身说法的影响,其方式是民主的、平等的。这一年,俞平伯应邀来到春晖,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他〔指朱自清〕去上课,我旁听了一堂,同学颇有自动的意味,胜第一师范〔指浙江第一师范〕及上海大学也。〞
一次,朱自清的同学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常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当教育传达出对同学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同学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摘编自《过去的教师》)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依次记述朱自清的教育施行和教育主张,使读者了解到了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某些状况。
B.朱自清主张教育界中人一定要把教育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否则就会给同学和教育部门带来不利的影响。
C.朱自清认为,只有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拥有如宗教信徒般坚贞的信仰,才干够培养出宗教信徒一样的同学。
D.朱自清反对“师道尊严〞,主张师生之间地位绝对平等,同学见了老师不能“矫情饰伪〞,可以随意开玩笑。
E.本文通过以叙为主、评论为辅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朱自清作为文学家之外的另一面。
〔2〕朱自清反对“以教育为手段〞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6分〕
〔3〕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第二卷 表达题〔共7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4.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笑靥 各行其是 走头无路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 料峭 默守成规 百无聊赖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 寒暄 山清水秀 唉声叹气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 蜕皮 迫不急待 破釜沉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B. 《爸爸去哪儿》爆红之后,各卫视纷纷上马亲子教育类节目,而当一种新的现象变成一股潮流时,就不免泥沙俱下。
C. 我市高开区的房价已普遍逼近每平方米5000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的一期每平方米足足涨了1000元:这种涨幅甚至让京沪粤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
D. 有些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抛于脑后,对人民群众的困难充耳不闻,这种现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16.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柴静新作《穹顶之下》播出,使公众对其热议程度大有高过今年两会的势头;同时,这几天有关雾霾的话题以及关于视频内容是否客观的探讨,引发了多方热议。
B.“路遥热〞的出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说明文学需要有大情怀和大境界,朴实无华而充满道德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会过时的。
C.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农业先导区建设,把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尤其要解决好农用机械和农用设备的配套问题。
D.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挖空心思,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17.把以下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在古代,祭祀是一项十分普遍、十分重要的活动,而祭祀仪式离不开礼,要严格依礼来进行
② 传统的解释:儒是一种职业,即从事“相礼〞的工作。
③ 要想解答什么是儒学,先要弄清什么是“儒〞?
④ 儒在后来的演变发展,其内涵逐渐泛化,一般的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皆可称之为儒。
⑤ 不仅如此,部落、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有种种的仪式,儒的介入和参加,都是不可或缺的。
⑥ 祭祖、祭天、祭神等等祭祀仪式都有十分复杂的礼仪规定,一般人主持不了这样的仪式,非从事“相礼〞的儒来主持不可。
A.①⑤⑥③②④ B.③①②④⑥⑤ C.①⑥⑤③④② D.③②①⑥⑤④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6分〕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第二,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
第三, 。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四周热点、握手、广播、校园 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四周的人以及扫描二 维码等功能更加有用。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60分)
老师说,书是我的海洋;同学说,书是我的财富;儿童说,书是我的伙伴;盲人说,书是我的眼睛;老者说,书是我的回忆。其实,书也是生活,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邯郸市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照答案
1.D。该项内容体现为语文考试的改革,不涉及汉字本身的变革。
2.B。“为了促进汉字改革〞错,依据原文第3段。孔子学院的建立应是适应“国际汉语热〞和“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3.A。依据原义第2段,“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的是“推出简化汉字、推广一般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困难任务〞,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汉字简化〞是不恰当的。
4. C。“而〞均为顺承关系。
5. C。两者均为被动句。
6. B。“征拜尚书〞中的“拜〞,是任命某人做官、授予某人官职的意思。
7. B。“义〞,认为他有义气。
8. A。只是李勣的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或未成为现实。
9.〔1〕我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超过你比您更合适的人。你过去不遗弃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我吗?〔“属〞、“越〞、“遗〞“岂〞各1分,句意1分〕
〔2〕李勣一会儿沉醉不醒,太宗就脱下自己的御服给他盖上,李勣受太宗委托,被信赖就像这样。〔“俄而〞、“覆〞、补充主语各2分、被动句1分,句意 1分〕
10. 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特别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3分〕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3分〕
11. 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保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1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2分〕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示自己诗人忠君报国、坚贞不屈的精神。〔2分〕
12.〔1〕学不可以已 〔2〕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3.〔1〕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选C、D不给分。
解析:A项表述顺序有误,作品先阐述的是朱自清的教育主张,后说的是他的教育施行。C项“培养出宗教信徒一样的同学〞无中生有,选文的表述是“〔教育者〕关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D项“主张师生之间地位绝对平等〞表述过于绝对,同学见了老师“可以随便开玩笑〞无中生有。
〔2〕“以教育为手段〞①导致教育部门出现安插私人的现象,从而导致学校中充斥不学无术、奸猾无用的人;②导致校长将精力用在谋取私利上,真正的教育被忽视;③导致教师结党营私,收买同学,清净的教育界变得污秽不堪。〔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人格要健全,要忠诚于教育事业。②有纯洁的品行,品行能够做典范。③民主平等的对待同学,给予同学善意、信任和关爱。〔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意思对即可〕
14. C。A.走投无路;B.墨守成规;D.迫不及待。
15. B。“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符合语境。A. “责无旁贷〞与“使命〞语义重复。C."叹为观止"是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可改用"望洋兴叹"。D. “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看法,不合语境,应为“不闻不问〞。
16. B。A项,乱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删去“随着〞或者“使〞;C项“农用机械和农用设备〞种属不清;D 项不合逻辑,否定混乱,应将“免遭〞改为“ 遭到〞。
17. D。
18.答案:第一,语音的快捷性〔或语音发送便捷〕;第二,用户的真实性〔或用户真实私密有用〕;第三,功能的有用性(或功能更有用).〔每点2分〕
19.作文:参照高考评卷标准
【参照立意】①读书是每个人汲取精神食粮的最正确途径。
②读书之益在于增知、获趣、致雅。
③读书是快乐的。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④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
⑤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凡紧扣“书〞或“读书〞行文的,都可视为符合题意。
参照译文:
李勣,原本姓徐。起初,李密逃亡到雍丘,王世充讨伐李密。李勣用奇计在洛水上打败了王世充,于是李密拜李勣为东海郡公。
武德二年,李密聚集余兵归顺唐朝。李密原来管辖的地盘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占据,没有具体归属,李勣说:“魏公已经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是属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借主人的失败得利,自己为自己邀功,用来求取富贵,是我认为耻辱的。应当一五一十地记录州县的户口,全部报告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给高祖,高祖非常高兴地说: “徐世勣感怀主人的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一个纯厚的臣子。〞下诏封他为上柱国、莱国公,赐李姓。命令李勣统领河南、山东的军队。等到李密反叛朝廷被杀,李勣上表请求收葬李密,李勣披麻带孝,和李密原来的僚属将士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朝廷民间都认为李勣有义气。太宗即位,拜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在并州共十六年,令行禁止,被称为称职。太宗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的人才,安抚边境,只知道筑长城来提防突厥。朕现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边塞宁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 贞观十七年,高宗做皇太子,转令李勣为太子詹事。太宗对他说:“我的儿子刚当上太子,卿原来是他的长史,如今把宫中的事情委托给卿,所以有这样的任命。〞太宗又曾经在闲暇时设宴,望着宴上的李勣说:“我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合适的人。你过去不遗弃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拭泪致辞,因此咬破手指流出血来,一会儿沉醉不醒,太宗就脱下自己的御服给他盖上,李勣受太宗委托,被信赖就像这样。
总章二年,李勣卧病,不久去世。到了下葬的那天,皇帝登楼望着灵车痛哭,并为他安排祭奠。李勣前后战胜所得到的黄金、丝帛,都分发给将士。李勣每次指挥行军作战,很能筹划,临敌应变,行动都合乎机宜。与人一起谋划计策,能辨认它的好坏,听到别人一点好的计谋,就握住手腕高兴地听从,作战取得胜利的时候,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因此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