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汽车修理管理与修理质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修理业修理管理不善和修理质量不佳的问题日渐特别。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汽车修理业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汽车修理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措施,旨在为广大汽车修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照与借鉴。
我国现阶段汽车修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数量多而不精、质量参差不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2021年,全国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和4.3%,增速稳中有进。汽车消费市场的扩大迅速刺激了汽车修理业的兴起,各种规模性质的汽车修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由于汽车修理业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全社会形成了包括机关、个人、团体以及学校兴办汽车修理业的局面。
国有骨干企业兴办的汽车修理业,受到原来计划经济遗留问题的影响,不能完全自主地参加到市场竞争中,其利润留用太少,应用科技成果和更新改造设备提升质量的能力差,不具备合格的应变能力。而个体汽车修理业则处于各自为政的无组织状态,缺乏正规培训,没有统一领导,技术落后,设备不齐,修理工艺多停留在手工作业的基础上,无法保证汽车的修理质量。我国的许多汽车修理企业与国外相比,不管是在修理技术、修理设备、修理人才还是技术管理上都存在显著差距。随着世界博世等汽车修理巨头进入中国市场,这些问题将变得更加特别。
汽车修理管理必需要规范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国内的汽车修理行业虽然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汽车修理与检测技术规范,但是较少涉及修理质量的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从汽车修理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企业没有设置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够,直接导致质量管理工作体系的脆弱。多数企业仅是将质量管理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项必必需制定的制度,甚至部分企业还存在部件上偷梁换柱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
在日本的修理企业中,其技术工人的合格率占70%以上;在美国,诊断工人比例占80%,而我国修理厂一般技术工人不超过30%。2021年全国性调研结果说明,汽车修理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已成为制约汽车修理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修理从业人员中,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接近于39%,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不够10%。农民工、一般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成为二、三类修理企业的从业人员主体,普遍表现为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
修理人员作为修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桥梁,他们的专业水素养直接决定了修理质量的凹凸。而且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尾气测试仪、发动机分析仪等高科技产品,已成为现代汽车修理的必备工具,这些都要求修理人员不仅要有经验,而且必必需具备相关电、液的专业知识,才能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检测设备。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电脑技术,才能熟练使用电脑分析仪和汽车修理专业互联网来查询资料,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准确推断。
提升我国汽车修理管理与修理质量的措施
2.1.执行规模化经营、构建快修网络
规模化经营是指扩大汽车修理企业的修理渠道和分支机构、提升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等,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发达国家汽车修理市场的完善过程值得我国借鉴。以德国为例,2021 年德国汽车修理站的数量为39100家,2021 年减少到3300家,每年约以4.2%的幅度递减。从德国相对成熟的修理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汽车修理站的数量是呈减少之势。由于修理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汽车修理站向规模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那些实力相对较弱的独立汽车修理站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或被实力雄厚的汽车修理企业所吞并。修理能力强、配件供应充足、市场信誉度好的修理企业将成为修理市场的主导。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为2000 万辆,修理企业的数量据全国修理协会公布的数字为22 万家。粗略计算,德国每家修理站的平均修理量为1200 辆,而中国每家修理企业的修理量仅为70~90 辆。我国修理企业数量过饱和已是事实,大量不规范且修理能力差的小型修理企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修理行业的发展。
2.2.构建质量规范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产品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更是对修理的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国内汽车修理企业要想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认可,就必必需以可靠的修理质量保证体系为基础,合格的市场运作方式作支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修理行业管理部门也有责任和义务督促修理企业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三检制度。
我国传统的汽车修理方式主要是以机械修理为主,简单的电路检修为辅,主要的技术支持是“拆拼接改〞,如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