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113272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存运用 1.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凫水f’ 茶峒dng 栗子lŒ 绮户y‹ B.朱阁g‡ 麻秸jŠ 阖家h† 家眷jun C、悠扬yu 捅进tng 宫阙quˆ 鸡豚t’n D、玉簟din 佞臣n‰ng 烙饼l„o 归省sh‡ng 2.字形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门框 无辜 缘故 踊跃  B.乌篷 簸箕 戍军 婵娟 C、浓郁 干燥 筋斗 鬼崇  D.骚扰 腊酒 抽签 皎洁 3.全是过大年习俗的一项是(  )〔2分〕 A.包饺子、守岁、贴春联、赏月 B.喝雄黄酒、拜年、换门神、磕辞岁头 C.包饺子、贴春联、挂艾叶菖蒲、拜年 D.贴对联、拜年、吃腊八粥、送灶王爷 4.“便〞常用来表示两件事情接连发生或几乎同时发生。以下语句中“便〞的用法不属于此类状况的一句是(  )〔2分〕 A.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 B.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C、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比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D、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 5.下面四句诗,都是借“月〞抒情,但所抒之情又不尽相同,其中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八月中秋的月亮他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际海角都能看见它。 6.以下连线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一剪梅》——词——李清照——宋代 B.《游山西村》——律诗——陆游——宋代 C、《过故人庄》——律诗——孟浩然——宋代 D.《十五夜望月》——绝句——王建——唐代 7.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乎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作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乡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作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求。 B.《端午日》一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湘西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如:食粽子、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龙舟比赛、赶鸭比赛等,其中详写龙舟比赛的场面,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作者通过有详有略地描写假设干个热闹场面,具体表现运河乡亲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D.《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借中秋月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激烈愿望,想像丰富,构思独特。 8、默写填空。〔2分〕 (1)        ,        ,此事古难全。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9.用学过的对联知识,将左面的上联和右面下联连接起来。〔2分〕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春回大地千峰秀 风帆暮载锦鳞归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渔歌晓迎红日出 日暖神州万木荣 二、阅读理解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亮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0.“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点的词的含义。〔3分〕 惊〔   〕 清〔   〕 芒〔   〕 处〔   〕 露〔   〕 小〔   〕 11.“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分〕 12.这里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你家乡过年时还有哪些不同风俗?请选择一两例来说说。〔3分〕 13.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作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3分〕 14.“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2分〕 〔二〕 爷爷的伞柄 我六岁那年,房梁上挂起了一根淡黄色的伞柄。 爷爷说我,家里最小,调皮过火, 特立此为家规。并指着梁上的伞柄,说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方圆。 我暗自好笑。隔壁张阿姨家不是也是一根鸡毛掸子,几时用来打过她孩子啦。自然,吵闹打架还是不少,上门诉苦的人也不少。爷爷一恼之下,举起伞柄,狠狠地打了下来。我吓得哭了起来。咦,不痛,爷爷的伞柄只是轻轻地碰了一下我的屁股。我说呢,那根伞柄是用来吓唬我的。 有一天,外面下着雨。我站在阳台上,见有人撑着油纸伞走过,便扔下了一只煤球。“啪〞,油纸伞破了,露出了一个窟窿。那人放倒伞,抬头往上瞧。我慌忙躲到床底下的大澡盆里。一会儿,那人和楼下的老伯上来了,不见人影,说了好多恼火的话。我看到那双大胶鞋在床沿边上移来移去,十分地害怕。还是老伯说了不少好话,那人才走了。 晚上,爷爷回来了,老伯告诉了他。爷爷绷着个脸,责令我趴在圆凳上。好啊,我嬉皮笑脸地扯下小裤衩,屁股翘得高高的,爷爷取下那根伞柄,“噼啪噼啪〞,猛抽了好几下。这次爷爷来真的了。我大哭了起来。屁股上留下一条条红杠杠。好几天,我的屁股一沾凳子就疼。 我开始怨恨起爷爷,也怨恨起那根淡黄的伞柄。乘着爷爷外出,我爬上凳子,拿下那根伞柄,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扔了。这下可以不挨打了。没想到,爷爷是修伞的,伞柄根本扔不完的。爷爷笑笑,新的一根淡黄色的伞柄又挂了上去,且挂在更高处。 那根梁上的伞柄,使我变得乖巧了。后来,爷爷病倒了,只能呼呼地喘着大气,叫道:“伞柄、伞柄。〞我望着躺在床上的爷爷直笑,还做着鬼脸逗他。再后来,爷爷死了。临死之前,爷爷无力的手掌抚摩着我的头,脸上流淌着泪水,说:“要乖……那次,爷爷打疼你了。〞 现在,我也做起了大人。女儿也像我小时候那样调皮。疼爱之时,总是落不下大大的手掌。恼火至极,便也想像爷爷那样,在房梁上挂一根淡黄色的伞柄。 15、爷爷在房梁上挂起一根伞柄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3分〕 16、结合第三段的“假打〞〔轻碰〕、第五段的“真打〞〔猛抽〕、体味爷爷教育后代的方法和特点。〔3分〕 17.第六段写“我〞“开始怨恨起爷爷〞,于是趁他外出,偷偷把那根伞柄扔得远远的,并以为“这下可以不挨打了〞。请问:这个动作和这种想法表现了小孩子的什么特点?〔3分〕 18.爷爷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方圆〞,而“那根伞柄〞,确实“使我变得乖巧了〞。可现在教育主张父子(母女)平等,提倡沟通引导,反对打骂。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谈谈你的观点。〔3分〕 19.请推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4分〕 A.第三段中,能与第二段中“调皮过火〞形成照顾的语句是“吵闹打架还是不少,上门诉苦的人也不少〞。(  ) B.第五段中,爷爷“责令我趴在圆凳上〞,“我〞不但不害怕,反而“嬉皮笑脸〞、“屁股翘得高高的〞,其原因是“我〞认为爷爷又会像以往一样,不是真打,而是吓唬“我〞。(  ) C.爷爷临死之前,说:“……那次,爷爷打疼你了。〞这说明,爷爷对那次重责孙子事件一直有负疚感,他认为那次重打打得不对。(  ) D.结尾段中写“恼火至极,便也想像爷爷那样,在房梁上挂一根淡黄色的伞柄〞,这说明,作者对爷爷设立家规这千做法持的是肯定态度。(  ) 〔三〕 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人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凹凸,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关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思念家乡的雪。 20.写咸菜的制作在于特别一个什么意思?〔3分〕 21.写茨菇又在于特别一个什么意思?〔3分〕 22.咸菜茨菇汤既便宜又难吃,作者为什么对它却情有独钟?〔3分〕 23.本篇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3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