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与特色李轲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办学模式和思维的影响,传统的“知识本 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使我国中职教育人 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德国 的“双元制〃教育,还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凡是成功的人才培 养模式,大多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功教育范例。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域的中职学校服务的对象和行业情况有很大差 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各区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必定有所区别,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 求。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以强化综合职业能力为 目标”的中职课程体系,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依据
20年3月2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 知(教职成】20]2号)中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 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 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 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 9号文件】关于改革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 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 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 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 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 量,因此我们可以用函数关系简单明了地描述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 式的关系。直观地表述如下:课程是自变量,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是因变量,人才 培养的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机构F是对应法则.函数表达式为: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 =F (课程).
三、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 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 总和。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1]它 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 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 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 方式和方法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35年来为宜宾地方经济 的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机械加工技术人才。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与宜宾普什模具有限公 司、宜宾天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宜宾知名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联姻联动,共同展开人才需求 调研,共同进行专业论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搭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 程,共同培育专业人才。
㈠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有着35年办学经验积淀,多年来通过不断的改革 试点、实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中职特色的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识岗、练岗、 熟岗、准岗、轮岗、顶岗螺旋式递进培养直达优质岗位。
识岗:在入学教育期间即安排学生到机械加工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特别是到校内、外 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详细参观、聆听讲解,对学生进行行业意识培养。
练岗:在校内实训中心、校办企业进行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初级技能训练.
熟岗:教学逐渐向企业倾斜。教学地点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大 多数课程采用现场教学,安排学生1〜2个月强化实训,进行中级技能训练。
准岗:教学中心回到学校实训基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轮岗:学生到合作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订单培养或到相关岗位进行岗位轮训。
顶岗:学生到生产企业由师傅带班生产,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作业计划,成为准员工。
创新与示范:识岗、练岗、熟岗、准岗、轮岗、顶岗逐岗递进,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校企合作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共育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成螺旋式提 升,成为区域人才培养范式.
㈡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 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科 学设计实施了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基于机械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步 配套实施了以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主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
1. 基于机械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研发生产推杆座等系列产品,按照加工推杆座工作过程所必须 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序化、排列组合课程,重构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 业课程体系。
2. 综合素养课程体系
综合考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的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将课程进行序化安排,课程体系安排见下表: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学时建议
1
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训)
90H
2
德育
160H
3
语文
2H
4
数学
120H
5
英语
120H
6
计算机文化基础
80H
7
体育与健康
160H
8
就业与创业指导
90H
9
心理健康教育
80H
10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
160H
11
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
120H
12
金属加工与实训
180H
13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
60H
14
车削加工与技能训练
580H
15
公差与配合
80H
16
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
580H/40H
17
CAM软件工具应用
40H
18
顶岗实习
580H
创新与示范:以工作过程的开展顺序为主要依据,运用教学基本原理序化、排列组合重 构的专业课程体系遵循教学规律,自成体系;同时以“ 7S ”管理理念下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 为平台构建的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综合考虑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培养。重构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之间确立的递增函数关系 独树一帜,成为课程体系开发的样板。
㈢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框架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
1。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特色
特色一:校企联动,生产过程与培养路径一致。
特色二:以校企共同开发产品为载体,重构优化了基于机械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专业课 程体系。
2。课程建设的四化特色
特色一: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
特色二:教学计划制定实用化
特色三:校本教材编写合作化
特色四:核心课程建设优质化
3。课程教学改革围绕培养“核心技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提炼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职学生必备的6种核心技 能:阅读工艺文件-加工准备一工装使用一工件加工-零件测量与检验-设备保养维护,教学 改革围绕核心技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4。“三评教、四评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多方参与,评价具有开放性,过程性评价精 细化成体系。
教学评价机制建设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着重设计学生在工作化学习环境中的过程评 价。
5。以教学需求为核心,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数字化、立体化,各种教学资源以教学 单元、知识点、技能点构建。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年来,机械加工技术专 业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
1. 2012年6月,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钟旭代表四川省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 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车加工技术比赛勇夺三等奖,实现了宜宾市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历史获奖 的零突破;2013年6月,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徐鹏代表四川省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 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车加工比赛再夺三等奖。
2. 近三年来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宜宾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12人 次。
3. 毕业生95%获双证,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4. 大多数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关键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宜宾普什集 团、天工机械60%以上大中型设备的主操手,都是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
5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行业企业专家评审意见
六、反思与打算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全新课程体系运行模式虽然取 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 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还任重道远。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在不断的改革中不 断寻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我校机械加工专业培养的人才持续不断为地 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