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花乳胶漆施工工艺
1、施工准备
(1)作业条件
(2)表面应基本干燥,基层含水率不大于10%。
(3)过墙管道、洞等处应提前抹灰找平。
(4)门窗安装完毕,地面施工完毕。
(5)施工时的环境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相对湿度不大于60%。
(6)施工前,要根据设计要求先做样板间,并经有关部门同意认可后,才可大面积施工。
2、施工工艺
(1)清理基层:首先将基层起皮及松动清理干净,将灰渣铲干净,然后将墙面扫干净。
(2)修补基层:基层表面必须平整,要求控制在高级抹灰的允许偏差范围内,如基层表面有缝隙、洞孔、麻面和磕碰处要用水泥乳胶腻子填补,干燥后要用砂纸将凸凹处磨掉,将浮尘扫净。
(3)刮腻子:刮腻子遍数可由表面平整度决定,本工程要求二遍,腻子重量配合比为乳胶:滑石粉:纤维素=1: 5: 3.5每一遍用胶皮刮板横向满刮,一刮板紧接着一刮板,接头不得留槎,每刮一刮最后收头要干净利落,干燥后磨砂约,将乳腻子及斑迹磨平,再将表面清扫干净,每一遍用胶皮刮板的找补腻子或用钢片刮板满刮腻子,将墙面刮平刮光,干燥后用细砂磨平磨光,不得将腻子磨穿。
(4)第一遍乳胶漆:先将天花清扫干净,用布将表面粉尘擦掉。乳漆用滚筒涂刷,使用新滚筒时,将活动的毛理掉,乳胶漆使用前应搅拌均匀,适当加水稀释,防止头遍漆刷不开,干燥后复补腻子,再干燥后用砂约磨光,清扫干净。
(5)刷第二遍乳胶漆:第二遍乳胶漆操作要求与第一遍相同,由于漆膜干燥较快,应连续操作,施涂时从一头开始,逐渐向另一头,要前后顺刷互相衔接,后一行紧接前一行,避免出现干燥后接头明显。
四、墙面工程作业指导书
(一)轻钢龙骨隔墙安装
1、一般要求
(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墙位,在地面上放出墙位线并将其引至顶棚和侧墙。
(2)墙的下端应做同龙骨宽度的150mm地垄。
(3)地垄制作前,先对地垄与楼、地面接触部位进行清理,然后涂刷YJ302型界面处理剂一道,随即打C20素混凝土地垄,地垄上表面应平整,两侧应垂直。
2、轻钢龙骨安装
(1)先将边框龙骨(沿地、沿顶龙骨和沿墙柱龙骨)和主体结构固定。固定前,在沿地、沿顶龙骨与地、顶面接触处,先要铺填一层橡胶条或沥青泡沫塑料条。
(2)边框龙骨与主体结构的固定,可采用射钉或电钻打眼塞膨胀螺栓,一般采用射钉。射钉按中距0.6-1m的间距布置,水平方向不大于0.8m,垂直方向不大于1m。射钉射入基体的最佳深度:混凝土基体为22-32mm,砖砌体基体为30-50mm。射钉位置应避开已敷设的暗管部位。
(3)对已确定的龙骨间距,在沿地、沿顶龙骨上分档画线,竖向龙骨应由墙的一端开始排列。当隔墙上设有门(窗)时,应从门(窗)向一侧或两侧排列。当最后一根龙骨距离墙(柱)边的尺寸大于规定的龙骨间距时,必须增设一根龙骨。龙骨的上下端除有规定外,一般应与沿地、沿顶龙骨用铆钉或自攻螺丝固定。
(4)安装竖向龙骨,根据所确定的龙骨间距就位。当采用暗接缝时,则龙骨间距应增加3mm (如450或6龙骨间距则为453或603间距),如采用明接缝时,则龙骨间距按明接缝宽度确定。竖向龙骨应按要求长度预先进行切割,并应从上端切割且上下方向、冲孔位置不能颠倒,并保证冲孔高度在同一水平。
(5)安装门立柱时,要根据设计确定的门立柱形式进行组合,在安装立柱的同时,应将门立柱和方钢一并就位固定。
(6)当隔墙高度超过石膏板的长度时,应设水平龙骨,一般有四种连接方式:(a)采用沿地、沿顶龙骨与竖向龙骨连接;(b)采用竖向龙骨用卡托和角托连接于竖向龙骨;(c)用Q6嵌缝条与竖龙骨连接;(d)用宽50mm*0.63(0.8)mm镀锌带钢与竖向龙骨连接。
(7)通贯横撑龙骨必须与竖向龙骨的冲孔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并卡紧牢固,不得松动。
(8)金属减振条与横向龙骨成垂直连接,用抽芯铆钉固定,间距不得大于
6mm,减振条接长不得小于1mm。
卡距不得大于
(9)在竖向龙骨上,应选用与龙骨断面尺相适应的支撑卡,
6mm。支撑卡龙骨的开部位应卡紧牢固,不得松动。
(10 )当隔墙中设置配电盘或其它设备时,各种附墙设备及吊挂件,均应按设计要求在安装骨架时预先将连接件与骨架件连接牢固。
3、石膏板安装
(1)安装石膏板之前,应对预埋墙中的管道和有关附墙设备采取局部加强措施,进行验收并办理隐检手续,经认可后方可封板。
(2)石膏板应竖向排列,隔墙两侧的石膏板应错缝排列,隔声墙的底板与面板也应错缝排列。
(3)石膏板的安装顺序,应从板的中间向两边固定,但LL体系在龙骨上安装石膏板时,则应先从板的1处安装,其次面在2处和邻板1处安装后再在3处安装。
(4)石膏板与龙骨固定,应采用十字头自攻螺丝固定。螺丝长度,用于12mm厚石膏板为25mm长;用于两层12mm厚的石膏板为35mm长。螺丝距石膏板边缘(即在纸面所包的板边)至少10mm,在切割的边端至少15mm (图28-305),螺帽应略钉入板内,但不得损坏纸面。钉距在板的四周为250mm,在板的中部为3mm。如石膏板与金属减振条连接时,螺丝应与减振固定(切不可与竖向龙骨连接),钉距为2mm。如面板与底板连接不用自攻螺丝时,也可用SG791胶粘剂将面板直接粘于底板上,粘结厚度以2-3mm为宜。
(5)为避免门上角的石膏板在接缝处出现开裂,其两侧面板应采用刀把隔墙的阳角和门窗边应选用边角方正无损的石膏板。
(6)隔墙下端的石膏板不应直接与地面接触,应留有10-15mm的缝隙,隔声墙的四周应留有5mm的缝隙,缝隙用J14型密封膏嵌严。
(7)位于卫生间等潮湿房间的隔墙,应采用防水石膏板。其构造做法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隔墙下端应做墙垫并在石膏板的下端嵌YJ4型密封膏,缝宽不小于5mm。
(8)墙面接缝为暗缝时,可采用楔形棱边石膏板,明缝则可采用矩形棱边石膏板。
(9)隔墙骨架上设置的各种附属设备的连接件,在石膏板安装后,应在板面作出明显标记。
(10)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施工工料参考用量表:
项目
单位
Y墙
G墙
龙骨间距(mm )
龙骨间距(mm )
453
603
453
603
12mm厚纸面石
M2
20
20
40
40
膏板
M
8
8
8
8
U型钢龙骨
M
25
20
25
20
C型钢龙骨
个
360
280
720
560
25mm长扑克攻
个
12
12
12
12
螺丝
M
26
26
26
26
人工
工日
注:①表中所列项目系按无配件计算,如需设置配件时则应参考上表另加配件数量。
② 表中所列数量中应另加运输、安装时的损耗。
4、接缝处理及管线、设备等设置
(1)接缝处理:
① 凡墙面损坏暴露石膏部分,应先将浮灰扫净,用10%浓度的107胶水溶液涂刷一遍,干燥后进行修补及嵌缝。
② 石膏板墙面接缝处理主要有:无缝(暗缝)、压缝、控制颖和明缝几种处理方法,无缝处理是采用石膏腻予和接缝纸带抹平;压缝处理,是用木压条、金属压条或塑料压条压在缝隙处;控制缝处理,当隔墙长度约12m时,则应设置明缝处理,在压接缝处用进金属压条或塑料压条。
③ 采用无缝处理,应选用有倒角的石膏板;明缝和压缝处理,应选用无倒角的石膏板。
(2)无缝处理:
① 刮嵌缝腻子。将缝内浮土除干净,用小刮刀把腻予嵌入板缝与板面填实刮平。
② 粘贴接缝玻纤带。待嵌缝腻予终凝,用稠度较稀的底层腻子在接缝处薄刮一层,宽约60mm左右,厚约1mm,随即用贴纸器粘贴接缝玻纤带,用刮刀由上而下一个方向用劲刮平压实,赶出腻予与玻纤带间的气泡。
③ 中层腻子。紧接着在玻纤带上刮一道宽80mm左右、厚约1mm的腻子,将玻纤带埋入腻予层中。
④ 找平腻子。待腻子凝固后,再用刮刀将腻子填满楔形槽(与板面平),嵌缝腻子宜略稀。石膏粉结块者应过筛,双利拌合、操作。每次拼合的腻子不宜过多,以在初凝前用完为好。
⑤ 当接缝玻纤带发硬时,可浸水常常泡软后取出,甩去滴水后再使用。
⑥ 三道工序必须连续操作,以免产生接缝带粘结不实和翘边现象。
(3)墙体管线等连接件、设备设置
① 隔声墙上一般应避免设置电气开关、插座、暖气片、穿墙管、水箱等装置,如必需设置时,应采取不影响隔声的措施。
② 在隔声墙的空腔内安装大尺寸的设备时,应在空腔两侧同时设置绝缘材料。
③ 隔声墙中设置暗管、暗线时,所有管线均不得与相邻石膏板、龙骨(双排龙骨或错位排列龙骨)相碰。在两排龙骨之间至少应留5mm空隙,在两排龙骨的一侧翼缘上粘贴3mm厚50mm宽毡条。
④ 墙体两面设置连接件,不应在同一位置,洞应上下或左右错开,以免穿通墙体,影响隔声及防火效果。严禁用錾子或管头凿孔。
⑤ 当墙中设置电门、插座、穿墙管等装置时,应对其周围缝隙部位进行密封处理。
⑥ 隔墙的空腔内设置上水管时,应在管子外部缠包保温材料,并做隔气层。
(二)金属饰面板安装
(1)材料要求:
① 材料的品种、颜色、厚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② 饰面板符合国家相关材质要求。
(2)施工工艺
① 饰面板板面色泽一致,厚薄均匀,无翘曲变形。现场安装:不锈钢表面易受损伤,应贴胶带纸保护。成品到现场后要进行严格测试,每块板必须平整无凹坑,安装时垂直度偏差小于3mm,平整度偏差小于2mm。经试装无误后,用镀锌螺栓固定一片,再试装另一片,两片固定再连接咬接缝。整个组装过程应轻拿轻放,只能用橡胶锤轻敲。安装完成后,留下保护带纸,待竣工前撕掉并清洗干净。如光泽不够,应再行抛光处理。
② 所有外露金属均应防腐防护处理。除设计注明外,钢材、铁件均应先镀锌处理,零星铁件无法镀锌时应除锈,再采用聚酯腻子刮平打磨,刷聚酯底漆一道,聚酯磁漆(面漆)二道,颜色同相邻材料色泽。所有不锈钢均采用机械加工褶边,焊接部位表面应做打磨抛光处理。
③ 检验标准和方法:金属表面应光滑,镀膜,金属色泽光亮一致,拐角处及接头处的焊吻合密实,拐弯角圆顺光滑,弧型扶手,弧线,自然流畅,金属栏杆,扶手连接处的焊表面、型状、平整度、光洁度、色泽同连接件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