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1.提问式反馈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提问可以对同学起到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的作用,帮助同学找到思维的方向。同时,提问也是教师捕捉反馈信息的有利时机,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必须要发展同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宜采纳提问获得同学信息。例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必须要教师组织同学通过体验来理解"什么是面积',而教师要了解同学体验得如何、掌握到什么程度,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反馈比较有效。教师可以综合多位不同程度的同学的课堂发言,及时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再请同学发言进行补充,使同学逐渐完善成数学语言,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此外,一般性学习如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方面的反馈,可以采纳各别同学口头回答,集体对照的方法,让同学自己明确掌握得如何。
2.板演比较式反馈
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及连续进位的乘法,这三类计算是同学频频出错的题目。这三类计算程序性较强,在计算的过程中疏忽了某一步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出错状况表现为漏进、漏退,如连续进位加法计算的反馈,可以请三位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板演学习,然后全班同学观察分析板演状况,通过比较,共同寻找问题,重点把握是否有漏进、多进的状况。
3.实物投影展示式反馈
必须要形象地展现同学思维过程的反馈,教师可通过投影展示、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如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两件上衣,两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同学采纳连线搭配法,不少同学缺乏有序思索。这时,教师可通过实物投影分别展示不同同学的连线方法,从而让不会做的同学有所领会,使似是而非的同学识别清楚,使会做的同学更加自信。
2数学课堂教学
合理引导同学独立思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施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同学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
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同学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施行性学习,促进同学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同学注意倾听别人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同学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同学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同学的活动欲望,使同学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革新提供内驱力。
"数学学习与同学的身心发展'研究说明,每个同学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老师始终要把同学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倡导同学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珍视每个同学的独特性,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动机,使革新、创造成为每个同学内在要求和激烈愿望。
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使其熟悉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所学内容有意识渗透数学史教育,引导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例如讲到"欧拉定理'时,介绍数学大师欧拉非凡的数学创造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其他数学家计算彗星轨道必须要几个月,他只必须三天;过度的工作使得欧拉双目失明,在失明后的十七年里,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少见的心算能力,口述近四百篇论文和多本专著。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欧洲一千多年。介绍这些事例,能让同学潜移默化地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的坚强品质,以及为数学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提升同学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3数学学习内动力的激发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同学的熟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同学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同学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同学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立体图形时,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同学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依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同学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巧妙激励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对同学炽烈的爱和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教师对教学高度的责任敢和激烈的事业心,教师的渊博知识,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等,都是唤起同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不少同学喜爱数学往往和数学教师有关,教师教学的好坏关于同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很大。因此,作为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究未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同学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关于优生,教师应创造条件,积极启发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关于中差生,教师则应以慈母之心,教师之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加强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心理学研究说明,合格成绩的获得及教师表扬、赞许是同学克服困难的动力和产生求知兴趣的源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妨多给同学一些表扬,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来就不高,如果总是一味地批评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把学数学当成一份苦差使。因此,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激励,当他们每有一个小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同学觉得自己能行。课堂上还要引导同学自己发现、解决问题,使同学在学习中自得其乐,体验到学习的幸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慰,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4数学教学效率探微
一是用好教材: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依据同学的实际,或依据教学的必须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够之处,对教材进行改善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同学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革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同学的实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同学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二是用好同学: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同学自身的活动才干实现。①培养同学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同学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绝大多数同学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激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同学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②给予同学成功的体验。任何人都渴求成功,成功的体验能加强同学学习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同学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是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同学,寻找和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的激励评价,给同学以自信,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尤其在同学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更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成功的优良体验为同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同学的潜能的发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习要有"层'。同学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学习的制定要依据同学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四学习要有"时'。心理学研究说明,人们在对事物的熟悉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因此,学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同学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学习。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