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符合情况管理制度
一 目的
定义并识别不符合,并对出现的各种不符合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确保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安全性。二适用范围
(一)适用企业不合格项和不合格品以及潜在不安全品控制。
(二)不符合产品:包括成品、原辅材料等。
(三)不符合工作:包括管理工作、技术工作、过程不符合和体系不符合等。
(四)不符合来源:通过检查、考核、检验、验证、审核、客户走访、客户信息反馈、接受投诉等方式发现存在的不符合。
三职责
(一)质检科负责识别各种不符合,必要时可组织相关科室制定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不符合的纠正和不符合纠正措施的落实。
(二)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不符合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不符合的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
(三)相关责任科室负责管理不符合产品。
(四)相关责任科室负责相关资料的存档工作。
(五)厂长负责对不符合工作、不符合产品做出处理决定。
四管理程序
(一)不符合定义
根据ISO90-20,未满足要求就是不符合,如未满足产品要求,未满足工作要求,未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
(二)不符合识别
1. 产品不符合,包括原料、包材、成品等不符合。
2. 工作不符合,包括管理工作不符合,技术工作不符合或过程不符合、体系不符合等。
(三)产品的不符合控制
1. 鉴别:
1.1原料包材不合格的鉴别,按照进货检验标准进行;
1.2成品不合格鉴别,按产品标准和各种检验标准进行;
2. 产品不符合分类
2.1严重不符合,产品经检验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已影响到企业生产、顾客的实际使用效果、经企业出厂检验大批不符合已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某个关键要素在多个科室失控。
2.2 —般不符合,个别或少量不影响产品质量的不符合项,不影响生产正常使用以及顾客的实际使用效果或个别一般要素在个别科室失控。
3. 标识
3.1对已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由化验员在不合格产品的外包装上贴上“不合格”标签,并将不合格产品隔离存放在“不合格区”待处理。
3.2由化验员出具检验报告,记录不合格的事实,并立即报告给质检科长和质量负责人。
4. 隔离
凡经发现的不合格品,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在未处置之前继续使用,未经处理,任何人不得动用。
(5)评审:
不合格原辅料和不合格成品,由质量负责人组织供销科和生产科进行评审工作,判定不合格品的性质和可接受的处置方式(包括返工、报废、召回、退回、让步接受或待处理品),并报厂长批准方可按批准意见执行。
若评审发现是普遍性的不合格,应:
a)暂停放行(接受)同一批产品;
b)追溯、重检验(全检)同一批次产品的质量,对发现的不合格品予以标识隔离;
c)对不合格的原辅料,追溯、重检验使用到同一批次来料的成品,对发现的不合格品予以标识隔离。按《原辅材料采购查验登记管理制度》实施。
(6)产品不符合的处理:
a)、退货:对严重不符合原料、包材,化验员做出意见后报质检科长和质量负责人,进行批示,然后由质检科通知采购人员,办理退货手续;
b)、返工:返工后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合格品;经处理后,必须重新接受产品质量检验。
c)、让步放行或让步接收,对一般不符合品,采取降价等让步接收的,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可投入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加大监控力度,对于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重要物质,不允许降价让步接收,不符合原料不能投入使用。
d)、报废:对不符合品进行报废处理。
e)、如果不符合品在交付顾客使用后发现,则应采取调换、退货(三包)等方法处置,必要时可采取召回制度,并及时分析原因,依据《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处理。
4、工作不符合的控制:
(1)鉴别
a)、卫生不符合,依据《卫生管理制度》
b)、人员操作不符合,依据《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书
c)、管理工作不符合,依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d)、管理体系不符合,依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e)、设备不符合,依据《设备仪器管理制度》
f)、其他不符合,依据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
(2)分类
a)、一般不符合个别或少量不影响正常生产或正常工
作程序的不符合项,不影响生产及工作正常进行或个别一般要素在个别科室失控。
b)、严重不符合工作出现严重问题,已影响到企业生产、工作正常进行、影响到产品质量或某个关键要素在多个科室失控。
(3)工作不符合的处理:
a)、有关科室在日常工作、检查中发现存在工作不符合时应及时报告,将不符合情况报告相关责任科室及质量负责人;
b)、责任科室调查分析原因,明确责任,确定处理措施并报质量负责人批准;
c)、责任科室针对不符合原因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质检科进行跟踪验证;
d)、对于出现的各种一般不符合,只要进行纠正即可;
e)、对于出现的各种严重不符合,要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f)、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做好记录,年终评审时作为部门考核评分依据;
g)、厂长酌情对责任人员进行教育和适当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