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82184 上传时间:2025-04-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准确〔制定〕问题,为合作学习创造空间 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同学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要让同学通过自学解决,兼顾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制定才有助于同学的合作交流呢?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制定意义。问题制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更是为了促进同学思索,教会同学思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应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同学主动参加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同学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同学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制定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我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启发诱导,激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的同学,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通过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七嘴八舌中,同学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同学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究,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优化组合,科学构建合作小组,促成同学的合作学习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法,还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同学学习能力的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好是一种合作的资源,教师应利用这差异性来促成同学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分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但无须拘泥于固定的人数。分组时应合计每个小组的实力,在尊重同学意愿的原则下,依据同学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养〕等状况,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同学。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组建好学习小组,还要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确保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同学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依据测试成绩,同学各别差异,以及教师平常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同学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2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体会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同学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互相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同学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同学在各种熟悉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看法,选择最正确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同学熟悉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同学合作探究的精神。兴趣又是促进同学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同学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同学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同学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同学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加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同学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加的目标,难以激起同学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同学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同学感到新颖、疑惑,使同学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同学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激烈动机,为同学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 教师适时的组织、引导、参加,及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当同学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经常会产生一种迫切必须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同学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同学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同学的思维,参加同学的讨论,在必要的时间恰当地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正确的看法帮助同学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交往互动中,参加合作要到位。在教学立体图形的熟悉时,我安排同学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同学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当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墨水盒而发生了争论时,他们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马上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同学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惋惜原来制定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同学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3数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同学要参加讨论,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索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当同学独立思索到一定的程度时,参加讨论才干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来,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同学先独立思索问题,让每个同学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应给同学留出必要的独立思索时间。 2、教师指导与参加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同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同学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加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缺乏必要知识的和能力的、正在成长中的小同学,他们很难有效整合资料和和观点,经常把讨论当作休闲。教师应针对同学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同学提升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组员不互助,小组不竟争,怎么办? 个体的发言是积极了,个人的展示是活跃了,但我又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些优生,只顾自己展示的快乐与出色,却不愿或不屑去帮助学困生,而一些天生敏感的学困生,虽然想求助优生,去把学习目标弄通悟透,但拘于种种顾虑,不敢开口求援。于是课堂常形成一冷一热的两极世界。 怎么办? 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差生,我们必须替每位同学负责,我心中暗暗地叮嘱自己。于是,我首先对全体同学进行洗脑,我的做法是从报刊中挑选几篇显示合作双盈助人自助教学相长为主旨文章,在班上宣读(让同学读),之后再深入讨论。 4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巧设情境,诱发同学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别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同学合作学习时,必须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同学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必须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看法的欲望,在这种状况下就使同学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正确状态。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同学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同学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 5分钟后,同学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马上问同学:“为什么会也现这种状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同学的心中有了一个激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看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同学提出的建议,教师马上加以采纳。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同学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创造条件,提供同学合作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同学主动参加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同学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同学:“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同学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同学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同学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同学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测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实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实。〞同学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同学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同学合作学习创造了优良的机会,人人参加,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同学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