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1、口算能力的培养指导。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假设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升。(1)、强化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比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注意探究规律,提升口算速度,加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强化综合训练。(3)、一些常用的特别的计算数据,如:254=100、1258=1000、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简单常用数:1/4=0.25=25%等、3.146=18.84、3.1412=37.68、3.1444=50.24等等要让同学能熟练背下来,反复记忆,做到张口就来,在必须要用时能做到顺手捻来。当然口算能力的培养,要重在平常,贵在保持。
2、基本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在计算学习中,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提升计算能力的最重要一步。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同学过程方法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状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同学在基本技能上的不够。在学习中,就有必要采用措施,有的放矢,强化训练和指导。另外,在计算学习中,要引导同学发现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升计算能力。特别要强化易混淆出错题目的对比学习,在相似题的对比学习中发现差异,形成正确的表象,以消除定势思维的负迁移。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可适当增加一些推断、选择趣味题。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学习的"度'的把握,不能只讲"数量'而不讲"质量',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这样既减轻了同学的负担,又增加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3、要培养同学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能促进同学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有助于同学适时找到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索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升计算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发展同学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合理化
同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熟悉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同学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会运用课堂的方法有意识地熟悉四周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做到同学"用数学'的引导者、合。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同学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同学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同学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内力,又使同学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施行,让课堂直观化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直观化。
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同学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使学习成为同学发自内心的激烈必须求。例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有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得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同学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一伸手就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刚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同学纷纷发言师生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同学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3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1.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同学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并会使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2.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同学的发展为主线,以同学探究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同学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索问题,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同学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数学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同学产生对数学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同学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假设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同学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同学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同学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同学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升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4.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依据小同学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同学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同学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同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同学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同学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4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善于创设"生活数学'
关于数学来说,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关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同学的生活现实,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同学如临其境。强化感知,特别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同学活化。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时,我〔制定〕这样的情景:老师知道我们学校操场制定的两个小秘密:1.操场是长方形,并且长和宽都是整十数;2.操场的周长是240米。你们能依据以上条件,在小组合作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吗?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通过主动学习,互相交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讨论,不仅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同学情绪高涨,思维也得到发展。再如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小铁块,然后分别演示把铁块取出来,再放进去,让同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同学说出因为铁块放进水里了,铁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我们再换一个物体,同学们持续观察:现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鸡蛋,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满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刚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同学说出放进水里的鸡蛋比铁块大。也就是鸡蛋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然后再引导同学归纳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中创设了好的生活情景,能加深同学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同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制定包装纸》的施行活动课上,我出示活动题目:包装香烟,每包香烟长9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课前每组已准备10个同样大小的空烟盒子);明确活动要求和问题:把10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条。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至少必须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堆叠部分忽略不计)然后让同学开始分组讨论交流,制定包装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施行,互相合作,在本子上记录和计算在各小组制定的包装方案完成后,我让同学分别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同学比较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在活动过程中,同学通过计算不同包装方法的盒子表面积,不但求出生活中的两种包装方案,还求出用纸最少的一种(560平方厘米),同时发现了只有长方体的长、宽、高最接近时,包装纸的用料最少。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