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设计标准:
1、设计规范:
本项目执行新颁技术规范,设计人员应认真学习新规范,并注意阅读’前言’及条文说明,了解新旧规范的差别及条文规定的意图.桥梁新颁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4 (以
下简称’通用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规
范》JTG D62 —24 以下简称‘桥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2其余同龙长高速.
总说明中应阐述所执行的相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如未涉及强制性条文亦应明示。’通用规范’和‘桥规’的强制性条文,见规范前的‘建办标函(24) 233号'文。采用原规范标准号的规范,应列出对应的体系编号。
2、设计车速:80km/h、1km/h
3、标准桥宽:桥涵与路基同宽.对应于整体式路基的设计线位置按中央分隔带宽2米考虑。
车速 80km/h:
整体式双幅桥:2* [0.5米舫撞栏)+11.0米(行车道)+0.5米舫撞栏)]+0.5米
(分隔带)=24.5米。设计线位置按中央分隔带宽2米考虑。
分离式单幅桥:0.5米(防撞栏)+11.25米行车道)+0.5米(防撞栏)=12.25米。
车速 1km/h :
整体式双幅桥:2*[0.5米(防撞栏)+15.5米(行车道)+0.5米(防撞栏)]+0.5米(分隔带)=33.5米.设计线位置按中央分隔带宽2米考虑。
分离式单幅桥:0.5米(防撞栏)+15.75米(行车道)+0.5米(防撞栏)=16.75米。
4、设计荷载:公路I级
1
5、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其它桥涵1/1.
6、通航:符合各通航河道通航等级。按国家标准GB50139 - 24《内河通航标准》确定
通航净空。
7、地震设防:本工程各区段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应根据福建地震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线路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的结论取用。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按基本烈度提高一度考虑。总长5米以上,单孔跨径1米以上的桥梁(即原桥规界定的特大桥)还需据各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供的参数考虑震害效应.(新桥规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取而代之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但由于新的抗震规范未颁布,抗震措施的设防标准按原抗震规范地震烈度设防考虑。本工程所经地区地震烈度为VII度、VI度,分区详见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二、材料标准:
各种材料均不注厂家,设计中必须定型的产品仅注型号及技术标准.几种主要材料应符合的技术标准如下:
1、新规范增加了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要求,结构混凝土应符合桥规(1.0.7)规定。本工程环境类别以I类为主,地质报告有特别提出的海水或侵蚀性环境,分别按III、IV类考虑。泉州地区在海水浪溅区以外且其前面无建筑物遮挡的环境,按滨海环境考虑为II类,设计图应注明结构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石料强度要求,要求值见表1.0.7的注(4、(5)。砼用石料强度不低于砼强度的2倍。砼等级与新桥规配套,采用‘C **’强度等级标准。强度等级取现行等级划分标准,不采用原砼标号换算等级。
2、预应力钢束:采用技术性能符合国标《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 —23标准的高强度低松弛7股钢绞线,公称直径15.2毫米,抗拉强度标准值、=1860MPa° 10h后应力松弛率不大于2.5%。(符号表示吹15.2)
3、竖向预应力采用精轧螺纹钢筋,其抗拉强度标准值fp广785MP 了
4、金属波纹管应满足《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JG/T3013 94的要求.
5、锚固体系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连接器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JT329.2-97的要求。
6、后张预应力体系应符合国际砼协会(FIP)《后张预应力体系验收建议》的要求。
7、普通钢筋:主要受力钢筋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箍筋采用HRB335钢筋即II级钢筋),其它分布筋采用R235钢筋即I级钢筋)。钢筋的主要技术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9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98有关规定.
8、其它钢材:除特殊规定外,其余均采用A3钢,其技术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 —79规定。
9、钢纤维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3规定。钢纤维砼抗弯拉强度应比同级砼抗弯拉强度提高40%以上,并不小于7Mpa。
10、橡胶支座采用氯丁橡胶,应符合交通部JT/T4 24《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标准。盆式支座应符合交通部JT391-1999《公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标准.
11、桥梁伸缩缝应符合交通部JT/T327-24《公路桥梁伸缩装置》标准。
12、机械接头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07-2)《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中I级接头要求.
三、桥梁一般要求:
1、桥梁布孔及桥长应根据定测收集的地形、地质、水文情况进行优化,桥长及布孔与初设有较大差异的应重新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2、各类桥型均应按现行规范,对构造、计算配筋作更改设计。规范中黑体字条款为强制性条款,设计必须执行。
3、设计安全等级,大桥、特大桥按一级考虑,中小桥按二级考虑。考虑安全等级时,特大、大、中桥按’通用规范'(1.0.9)条的’注’划分。
4、水文资料的收集计算,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 22要求。并按交设总办(1999)110号’关于加强公路、桥梁工程水文资料收集工作的通知’做好资料的收集存档工作。
5、跨越通航河道的桥梁,布孔净空应符合国家标准GB50139 - 24《内河通航标准》的相关要求,航迹线及布孔应获得航道部门的文字确认。
6、位于平曲线上的桥梁,总图应给出横断面上三个桥面标高设计值及平曲线要素。有关平曲线线形、超高的调整,墩台设置情况,均应在总图中概述。
7、纵坡设计注意桥上排水问题,桥上一般不设凹曲线,最低点不应在桥上。
8、大桥、特大桥均应为预应力砼连续结构体系,一般情况下,墩高25米以上宜采用刚构体系。跨径为25〜40米的正交桥采用先简支后连续T梁。25. 30米跨斜桥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矮箱。20米跨正交桥及斜度30度以内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空心板.跨径10〜16米(含16米)的多孔中小桥,采用后张预应力砼简支空心板,桥面连续。跨线分离式桥梁视交叉道路等级及斜交的特殊情况,可酌情采用20米后张预应力砼简支空心板,桥面连续。各预制桥梁的预制场位置应落实。
9、桥梁的交角应以斜度表示,斜度系路线垂直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先简支后连续矮箱及空心板选用斜度为5〜30度,简支空心板选用斜度为5〜40度,每5度一级。
10、桥梁构件构造应符合’桥规’规定.注意钢筋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一些构造要求的变化.构件钢筋配置均应符合’桥规’第9部分构造规定。钢筋末端的弯钩,应采用符合‘桥规’(9. 1 5)条及(9 1.6)中抗震结构弯钩形式。
11、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构件,普通钢筋的最小含筋率应符合‘桥规’(9 1.12条的相关规定。规定提高了原规范钢筋砼构件的最小含筋率,并对预应力构件的普通钢筋的最小含筋率提出要求。设计均应大于最小含筋率。
12、直径大于等于25毫米钢筋的接长,应采用机械连接。机械接头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07-2)《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中I级接头要求。
13、桥梁设计均应按规范要求进行计算、复核。计算书要求应有计算基本资料包括桥梁构造、材料、地质、水文、计算模式、计算工况、计算参数等)、主要中间成果、计算结论(包括主要部位内力、应力、裂缝宽度、变位,以及符合控制值情况等)、设计推荐配筋值等内容。设计图应与计算对照,设计者应对计算中采用的构件材料、计算工况、施工工序、结点构造处理模式及计算结果等有充分了解,保证设计与计算的一致性.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计算者协调,调整计算。各分项负责人、审核者在审图前,应对设计计算进行审核.
14、桥梁构件计算应符合’通用规范’及’桥规’规定要求。构件均应按规定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应力计算。
15、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4)中,荷载组合及汽车荷载、梯度温度模式、风荷载均有较大修订,设计以新规定为准.本工程单幅桥设计车道数按3车道考虑。主要注意以下计算:
① 汽车荷载按’通用规范'(4 3.1)条计算,计算注意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区别。
② 汽车荷载冲击力按(4.3 2)条规定计算,基频计算参见条文说明。汽车的局部加载冲击系数取1. 3(T梁、箱梁行车道板、盖梁及下部构造).(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不计冲击系数。)
③ 汽车荷载制动力按(4.3 6)条规定计算。
④ 均匀升降温:以合龙温度1 520Co考虑,升温25Co,降温23Co。(并查当地温度,确定是否在通用规范(4 3.10)条范围内。)
⑤ 梯度温度模式按(4.3.10条考虑.
⑥ 新规范(4 3.7)条中,风荷载计算采用风速图为基本计算参数原为风压图),并考虑了瞬时脉动风压,计算结果比原桥规大,应予注意。
荷载组合按’桥规’,视不同的状况、状态取用。
16、一般情况下,后张预应力砼结构容重按26KN/m 3计,大跨径桥梁当预应力含量较大时,应适当提高,悬浇连续箱梁按26.25KN/m 3计。普通钢筋砼构件容重按25KN/m 3计,但据通用规范(4.2.1的条文说明,当按体积计算的含筋量等于或大于2%时,容重按
26KN/m 3计。
17、设计文件中,各地区相对湿度应据调查资料确定取值.在用新桥规计算混凝土收缩、徐变时,据实地相对湿度,套用规范规定的范围取值.并注意是否在定型图相对湿度的取值范围。
18、基础不均匀沉降量视基础设置情况考虑,嵌岩桩基最小不均匀沉降量按5毫米考虑,摩擦桩、扩大基础一般按不小于10毫米考虑。
19、上部计算若计入支座及墩柱柔度作用,应考虑支座老化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20、新桥规裂缝宽度限值有较大修改,按环境条件和构件类型划分限值.本工程不采用预应力混凝土 B类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除按规范规定的裂缝限值外,桥面板构件均按0. 1mm裂缝宽度控制;水下结构处于反复变动水位条件下按0.15mm控制。
21、据’桥规’(9.7. 3条规定,梁的单个支承点上,纵桥向只设一个支座.先简支后连续T梁及矮箱均采用纵桥向单点支承。
22、桥梁设计基准期为1年。材料及工程质量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9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 20)的要求。桥梁的施工及使用过程应实行严格管理,在桥面铺装未达到设计强度前的整个施工过程,禁止车辆通行;使用过程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上述内容反映桥规(1.0 11)、(1.0.12要求,均应写入总说明。
四、桥梁上部:
1、按旧规范设计的定型图均不采用,应采用据现行规范设计的定型图.本项目拟作以下定型图设计:
•25米、30米、35米、40米跨连续T梁(正交);以及相应的T梁连续刚构(正交)参考图.
•25米、30米跨先简支后连续矮箱,正交及斜530度,5度一级;胺本工程需要确定需设计的角度)
• 20米跨先简支后连续空心板,正交及斜5〜30度,5度一级;(按本工程需要确
定需设计的角度)
• 1.25米板宽的后张预应力简支空心板,跨径:10米、13米、16米、20米.正交及斜540度,5度一级。(按本工程需要确定需设计的角度)
2、定型图均按直线桥设计,使用时应认真阅读相关用图说明,注意使用范围,并按各桥的具体情况横坡、纵坡等)修改相关数据和说明.曲线桥应补充必要的设计图,并对相关设计图作修改及补充说明.支座及垫石均为参考图,应据各桥情况另行设计。
3、T梁连续刚构参考图仅供设计参考,各桥均应据计算确定设计。
4、T梁及矮箱梁定型图仅按满足80. 160伸缩缝的变形量设计预制梁长。各桥分联长度应据桥规8.6条规定计算,尽量采用与定型图相配的伸缩缝型号。
5、设计应据T梁、矮箱梁及空心板定型图确定的架梁工序进行下部施工验算,高墩桥下部计算有问题时,应考虑采取措施或调整架梁工序,同时对梁片横向稳定提要求。
6、预应力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7、预应力管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管道间的净距均应符合‘桥规’中(9.4.8)、(9.4.
9)条规定。直线形预应力束管道净距不小于管道直径的0.6倍,曲线形预应力束管道保护层厚度及管道间的净距均应计算确定。曲线形管道竖直方向不可叠置。规范规定直线形管道竖直方向两管道可叠置,但由于直线形管道竖向叠置后,锚固端需设曲线,故直线形管仍不应竖向叠置。
8、混凝土梁的箍筋和纵向构造钢箴应满足桥规(9.1.12 )及(9.3)条相关要求,(9.3)条中尤其注意(9.3.6.) (9.3.7、(9. 3 8)、( 9.3.13条规定。承受弯剪扭构件(如现浇弯桥)还应符合(9. 3 14)、( 9.3.15)条要求.
9、横桥向钢筋配置应注意’桥规’(9.3.5条规定,尤其注意悬臂板下缘的配筋率应符合该条规定,并请注意该条的条文说明.
10、预应力砼梁除满足混凝土梁板的(9. 2、( 9. 3)要求外,还应满足预应力砼梁(9.4)条相关规定。箍筋和纵向构造钢筋设置除满足上述混凝土梁板要求外,还应满足(9.
4. 1)、(9.4.2 )条规定。据桥规(3.2.1条规定,预应力砼构件的箍筋应采用带肋钢筋.
11、根据‘桥规’(9.4.1)条规定,悬浇预应力砼箱梁箍筋间距10mm,采用14mm带肋钢筋,支点附近双支设置。其余横向钢筋间距同箍筋,跨中底板底钢筋视需要加强.
12、锚下钢筋设置见’桥规’(5.7)、(9.4)相关条款.
13、曲线形预应力钢绞线的曲线半径宜不小于5米。预应力曲线段弯曲平面内应设箍筋,箍筋面积不小于’桥规’(9.4.8条计算值。
14、预制梁与整体连接的现浇混凝土龄期之差不超过三个月。
15、上部结构纵桥向均按全预应力结构设计,满足现行规范各项要求。设计控制值一般应比规范规定的限值有所富裕,并注意现浇梁与预制梁的计算区别。设计在满足承载力、稳定、抗裂、挠度、应力等的要求中,应注意超筋或低筋设计的检查。先简支后连续结构的负弯矩区可按预应力A类件设计,但其普通钢筋配置应符合部分预应力构件要求。计算以‘桥梁博士'程序为主,其它程序校核。
16、悬浇箱梁主拉应力按现浇构件控制.箱梁主拉应力应纵、横向计算叠加后满足规定限值.(横向考虑箱温差及预应力径向力产生的效应。)竖向预应力作为安全储备,计算一般不考虑其有利作用效应,但当主拉应力控制有困难时,考虑不超过50%的竖向预应力作用效应,但同时应保证在考虑1%竖向预应力作用效应的情况下,不产生拉应力。
17、桥面铺装均不参与主体结构受力计算。但作为作用荷载,应考虑铺装正负2cm施工误差的荷载效应。
18、梁体计算应考虑翼缘有效宽度。
19、桥梁除作纵桥向计算外,应作横桥向计算。横桥向计算除考虑恒活载、砼收缩徐变外,应考虑防撞栏受撞击作用力、汽车冲击力、离心力等。箱形梁还应考虑曲线预应力径向力(底板竖向、腹板水平向)、箱内外温差(或纵向温度梯度模式,取不利者)等.弯桥应考虑扭矩产生的附加应力。
20、应注意新桥规在第七部分应力计算中,对混凝土及预应力筋最大应力的限值控制。
21、行车道悬臂板的汽车撞击力,按交设总办(22)25号’关于桥梁上构翼缘板强度验算的函’中验算参数验算。其余汽车撞击力按‘通用规范’(4.4 3)条规定计算.
22、
受弯构件的挠度应按’桥规’(6 5.3)、(6.5.4 )的规定,考虑挠度长期增长系
数.
23、悬浇箱梁由于施工荷载的不确定性,不提供施工阶段预拱度值,仅提供各点下列标高及位移值:
① 未计预拱度桥面设计高PH ;
② 二期恒载位移值;
③ 成桥后的收缩徐变位移值;计算为上拱时,取值为0.)
④ 1/2活载产生的位移值;
⑤ 附加预抛高值;该值为考虑后期可能下挠所需设置的附加预抛高值,视跨径大小确定。)
⑥ 成桥后的桥面理论标高值。
列出实现桥面理论标高值的预拱度计算式
注明:由于施工荷载的不确定性,表中未含恒载及施工荷载产生的位移值,施工时各节点
的抛高值应根据施工时的具体情况计算确定,以满足成桥后桥面理论标高值要求。
作为重量限制,设计挂篮及模板的考虑重量应给出。
24、计算悬浇箱梁,按各施工阶段7天,砼龄期3天后张拉考虑.图纸按各施工阶段10
天,砼龄期7天要求.计算应考虑最大悬臂下最不利偏载(恒载、施工冲击、风载等)。
五、桥面铺装、桥面排水、伸缩缝:
1、桥面铺装厚度组成:h1厚沥青+防水层+h2厚防水砼
大桥、特大桥:h1=9cm;先简支后连续T梁、矮箱h2=8cm ;现浇预应力砼连续箱h2=6cm ;简支及连续后张预应力空心板h2=10cm。
中、小桥、明涵等:h1=10cm(为路面上、中面层厚度之和);h2原则同大桥、特大桥。
2、不参与受力计算的铺装层砼强度等级均为C40.桥面铺装防水砼的抗渗等级为W4.
3、桥面防水层为涂料防水层,其技术指标见路面工程.
4、桥面铺装钢筋网除负弯矩区外,均为@10x10,直径10mm钢筋,R235钢筋。负弯矩区铺装层钢筋应计算确定,确定的方法为在二期恒载含二期)以后的荷载作用下,铺装层与板体(包括钢筋)共同受力,铺装层满足规范裂缝限值,以防铺装层砼超限值开裂.
5、桥面排水及处理详见泉三《桥梁公用构造通用图》.桥面排水以竖向直排为主,当与连续梁负弯矩区预应力筋干扰时,该区间由护栏水平排出。跨越公路、铁路、堤坝、水库、通航河流的桥梁,桥面排水的泄水管不能直接向下溅落,应作桥面排水系统设计,通过纵、横管道至预定位置。排水设计的要求参见’通用规范’(3.6.7)条文说明。
6、位于纵坡下方的伸缩缝前应另加一道排水孔。
7、伸缩缝采用模数式伸缩装置,其橡胶类别为氯丁橡胶。大、中、小桥,不论跨径大小,两桥台均应设置伸缩缝,台上不采用桥面连续.伸缩缝的图纸标注及伸缩量计算均应符合
‘桥规'(8.)6条要求。
六、桥梁墩台
1、桥梁墩、台必须根据定测收集的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墩台布置形式,进行冲刷计算。山前区桥梁,位于河床上的非岩石类墩基础,应用桩基础,禁用扩大基础。
2、通航河道,应考虑航道清淤深度,以及航道清淤坡度造成的桩基水平距问题,冲刷计算及桩长应考虑该因素.桥墩应据相应的航道等级作防撞击设计,撞击力按’通用规范'(4.4条考虑。
3、陡边坡应进行施工及建桥后边坡稳定性评价(包括考虑建桥期间和建桥后可能产生的扰动、排水不畅等不良地质影响、恒活载作用)。土质边坡由公路处为主评价,石质边坡由公路处提出评价位置,请有关地质部门作评价。
4、位于横桥向陡边坡的桥墩,应绘出地面线,并进行永久性横桥向边坡防护及平台设计,横向边坡应满足长期稳定性要求。同幅桥同一墩位的两柱高差应尽量小,高差较大时应考虑刚度差引起的不利影响。
5、斜交正做的跨河桥梁,在设计水位以下一般不设系梁,设计应据此原则调整系梁总体布局,以满足系梁设置间距要求。
10
6、钻孔灌注桩设计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参见22交设总办字笺第3号“钻孔灌注桩承载能力问题讨论会纪要”.应据地质情况提出桩基试桩要求,其中包括试桩数量、位置、承载力要求.桩长大于40米的桩基,应埋超声波检测管。
7、墩台桩基设计均应考虑入土的水平距要求。嵌岩桩的嵌固起点应保证纵横桥向有足够的水平距离,其水平距离据桩受力大小、桩长及岩性而定。设计应注意不同岩性类别在同一风化程度下强度的差别,软质岩不可作为嵌岩桩考虑
8、台高>3m时,宜采用框架式群桩承台基础桥台,非软基且边坡稳定地段,台高<3m时可采用单排柱式桥台,但均需通过计算确定,计算的无支高度应考虑由于边坡水平距要求所增加的理论高度。
9、肋式台应据台高,调整台身纵桥向底宽及承台宽度,并适当调整桩基位置,使其受力分布更趋合理。肋台身顶纵桥向靠桥孔侧宜设置为斜面.高肋台除加大横桥向肋宽外,肋身砼提高为C30.
10、斜交角度小于等于20度的桥,其肋台可正做也可斜做.斜交角度大于20度的桥,肋式台均应斜做。凡是斜交斜做及软基地段的桥台均采用整体式承台。
11、桥台扩大基础前趾距持力层边缘应有一定的水平距离,其距离视地质及地形边坡率而定,保证基底边坡稳定性。扩大基础除考虑承载力要求外,应考虑基础沉降量要求。
12、整体式U型台内侧侧墙,在基础承载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取消.侧墙取消后的前墙应按一字墙验算。斜桥不取消内侧侧墙。台高大于等于10米的U台,采用10#浆砌片块石墙体。台高小于10米采用7.5#浆砌片块石墙体。
13、桥台均应绘出地面线。位于挖方地段的桥台,应作台前永久性平台及台侧边沟设计。永久性平台距梁底高度1.5米。
14、台后应用透水性材料填筑,要求路基及基坑压实度均为96%,填筑范围对于肋台从耳墙尾端算起,U型台从侧墙尾端算起。填方图式见路基指导书,数量计入路基中.桥长范围的肋台身锥坡和U台台腔填料数量计入桥梁工程数量中。
15、锥坡应设置检查平台,平台位于距梁底1.5米处,平台宽1米。桥头两端路堤铺砌
11
均在锥坡砌后延长6米,数量计入路基中.
16、位于软土地质桥台,要求软基处理后施工桩基。台前软基处理范围应保证构造物设置后的稳定性。
17、桥梁桩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中小跨径桥梁一般采用C25,大跨径桥梁视需要可采用C30.柱式墩身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情况下,墩高20米以下采用C25,墩高20米以上采用C30,高墩刚构桥视需要可提高。同一座桥,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按高的等级取用。
18、考虑刚构桥墩顶的应力集中效应,在墩顶一定范围内桥墩混凝土强度等级与上部结构相同,并视情况设置除计算受力要求以外的墩顶加强构造钢筋。
19、盖梁、台帽与垫石同浇注、同砼强度等级.预制梁的盖梁、台帽的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30,其余桥型墩台帽砼强度等级取用应考虑垫石因素。
20、盖梁构造应符合’桥规'(9.6.5)条规定,两侧纵向水平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箍筋设置应符合’桥规’(9.3.13)条规定。当盖梁承受扭矩时,箍筋及水平筋设置还应符合‘桥规’(9 3.14)条承受弯剪扭构件要求。
21、盖(帽)梁当设置弯起钢筋时,弯起钢筋端部的七/2水平长度范围内,不作为正截面抗弯钢筋考虑(见’桥规’ 9. 3 11条)。盖梁计算应符合’桥规’(8.2)条规定。用(6.4.3)条进行裂缝计算时,按焊接钢筋骨架考虑,并注意C3按(8.2.8)条取值。
22、本工程与上部构造定型图相配,设计了盖帽)梁定型图,该图仅按桥规(8.2 1)中,盖梁与柱的线刚度(EI/L)之比大于5的情况考虑,不符合该条件时,应另计算配筋。
23、桩、柱箍筋应满足各地地震裂度区构造要求。无地震特殊构造要求的,在承台(盖梁)内及其以下不小于一个桩(柱)径范围内,箍筋间距均应加密为10cm。此外,墩构造钢筋应符合’桥规'(9.6)相关规定。墩柱箍筋设置应满足(9.6.1)条规定,尤其注意其中的第5条中角筋距要求。当计算需按(5.3.2)条计算配置间接钢筋时,需满足(9.6.2)条规定,箍筋间距不大于8mm。墩柱、桩基除两米间距设一道加劲
12筋外,在主钢筋的钢筋接头处,应设置两道加劲箍筋。(设计图对接头加劲箍筋作说明,数量不计。)
24、新桥规增加了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裂缝计算公式(6.4 5),圆柱截面按此计算,不再采用铁规公式。
25、下部结构应分别考虑施工及运营工况计算。施工阶段验算应与上部架梁工序配套.连续梁下部计算应取相应于连续梁计算的最不利反力。水平力分配应考虑各墩的实际刚度。
26、中等跨径桥梁,连续梁或连续刚构墩柱计算偏心距增大系数时,计算长度按以下取值:单支座连续墩1.5L;交接墩1.75L;刚构墩0.75L (L为墩顶至计算嵌固点距离.大跨径桥梁计算长度可参考采用,但应按欧拉公式计算校核。
27、柱台及桥墩应注意施工及运营的墩柱顶变位控制。预制梁施工阶段墩顶变位按简支梁变位控制。一般情况下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在最不利情况下墩顶变位控制在6cm以内。大跨径悬浇桥梁应注意合龙期及15天后的变位控制.计算书应体现变位计算结果.
28、桥墩均应进行墩身稳定性验算。高墩桥除进行墩身稳定性验算外,还应进行全桥稳定性分析及动力分析。设计评审时确定需作全桥稳定性分析及动力分析的桥梁。
29、桩基在软质土层内及其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配筋不减少。淤泥地质段应考虑地面不平衡荷载产生的附加力。
30、台计算除考虑台后向台前的不利工况外,还应考虑施工时台后未填土先架梁等向台后的不利情况。
31、桩基承台应按’桥规’(8.5)条规定计算。构造应符合’桥规’(9.6.8条规定,但其中第4点桩身顶端设钢筋网的规定暂不执行。
七、桥梁支座及垫石:
1、桥梁采用板式或盆式支座,橡胶支座,尺寸、厚度由计算确定,应符合’桥规’(8.
4)条规定。曲线桥、斜桥应采用圆形支座。支座设置应考虑横桥向支反力差,其中包括最小反力控制和满足最大反力承载力要求,尤其应注意斜弯桥的反力差。除承载力外,支
13座高度应与总体计算中取用的形状系数一致。并注意支座变形控制。定型图设计了支座参考图,选型应据各桥情况确定。
2、为防锈蚀,支座预埋钢板均采用热浸镀锌钢板。要求钢板平整,不允许焊接变形。滑动支座外面必须设置防尘罩。
3、支座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必须平置,垫石顶及支座部位梁板底面均应水平设置。支座垫石设置应满足更换支座时放置千斤顶要求.(垫石中心高度不小于10cm。空心板桥的盖帽梁纵桥向在垫石以外留不小于15cm的平面空间。)垫石长度及宽度应比支座相应尺寸增加不少于50mm。垫石标号不低于C30.垫石内钢筋网按@50mm设置,桥梁上部的支座底钢筋网按@10cm设置,钢筋直径及钢筋网层数据桥规(5 7)条规定确定,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墩台帽在垫石处设置竖向钢筋与垫石连接.
八、台后搭板:
1、高速公路桥头搭板长度分为5m、8m两种,通常按下列规定办理:
特大、大桥:长度8m;
中小桥及明涵:软基段及桥头填土高度> 5m长度8m ;
桥头填土高度〈5m长度5m ;
处于挖方地段的桥台,搭板长度视桥台开挖造成的台后挖(填)方长度确定,采用8m或5m搭板。
2、地方道路上跨高速公路的立交桥,道路等级在二级以上(含二级)处于软基地段的桥梁设置8m长搭板;道路等级在二级以上(含二级)处于非软基地段,以及三级公路软基地段的桥梁,设5m长的搭板。其余桥梁不设搭板。
3、搭板设置方式均为平置,横向设于左、右侧护栏范围之内,顺桥向近桥台端置于牛腿上,其顶面应保证厚9cm或10cm的沥青路面厚度。搭板上沥青层厚度同桥梁。
九、防撞护栏、过桥管线:
1、长度L>40米的桥梁内外侧护栏均采用砼墙式护栏。长度<40米的桥梁及明涵(通道),内侧采用与路基中央分隔带相同的护栏,外侧采用波形梁护栏。
14
2、防撞栏一定距离应设一道假缝,横缝间距45米,墩位均应设一道,缝宽2厘米。
3、电缆管等过桥管线预埋件归交通工程设计,桥梁设计文件应注明预埋件见交通工程。
十、涵洞:
1、涵洞设计应认真做好实地调查工作,并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供计算迳流量用的参数、涵位地质情况。应保证涵洞的孔径与路基的交角及进出接沟情况的准确性。
2、涵洞跨径按净跨径标准。圆管涵最小孔径应>1.5m,盖板涵、箱涵及石拱涵最小跨径原则上应>1O 5m,但为了日后维护方便,要求涵洞净高必须>2mo
3、石料标号均为60号以上。
4、涵洞设计应据实际填土高度计算,并提出地基承载力要求,当地质资料反应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提出地基处理方案或更改涵洞型式。
5、设计荷载按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 -24执行。结构计算应符合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规范》JTG D62-24要求。预制的各类涵洞构件应作搬运、安装时的受力验算。吊环应符合’桥规’
(9.8.2)规定。
6、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的构造及构造配筋参考部颁JT/GQB3-23《公路桥涵标准图一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设计.主筋应按新桥规要求计算。现浇盖板一般取46米分段,分布钢筋采用12mm直径HRB335钢筋。
7、高填土盖板涵可设置整体式片石砼基础,以降低基底应力。涵墙材料为7.5号浆砌片块石,其中,块石30%,片石70%。个别跨径大、填土特别高的涵墙,可考虑采用15号片石砼。填土高度大于8米,跨径大于3米的涵台帽可采用C25钢筋混凝土。
8、钢筋砼圆管涵的涵身采用C30砼。构造配筋参考部颁JT/GQB015 —98《公路桥涵标准图一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中有关规定设计,主筋应按新桥规要求计算。管涵预制长度为每2米一节。管涵基础采用部颁JT/GQB01 —84《公路桥涵标准图-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中180度管基形式,基础宽度A取两倍管涵直径。
9、箱涵沉降缝原则上设三条,中央分隔带设一条,左右幅路基各设一条,长度控制在10
15
米左右.
10、拱涵构造及构造配筋参照部颁JT/GQB4 —23《公路桥涵标准图-石、混凝土预制块拱涵》设计。
11、凡暗涵上、下行中间不空开,设变形缝.当暗涵顶面扣除路面结构层厚度后的填土厚度小于50cm时,该部分的填土应采用透水性材料加以填充。
12、进出外的河床均应铺砌,一般情况下上游比下游短,上游至少2米,下游3〜5米,流速大时应适当加长。在纵坡陡,流速大的情况下,应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消力措施,设置急流槽、跌水等,端部应设隔水墙。八字墙的水流扩张角按30度设置.
13、为避免洞内泥沙淤积,一般情况下洞底应设置不小于0.5%纵坡。
14、洞底纵坡一般不宜大于5%,尤其是圆管涵.当需设大于5 %纵坡时,其基底部每隔3〜5米设置防滑的横隔墙或把基础做成阶梯形。当洞底纵坡大于10%时,要做成阶梯涵洞,同时,相邻两节涵洞盖板或拱圈的搭接高度不小于其厚度的1/4.
15、涵洞的交角指路线前进方向顺时针转与涵轴线方向的夹角。
由于新规范颁布不久,对新规范的理解有待不断加深。本指导书仅就设计中需引起特别注意的条款作提示,设计人员应通读规范,设计应符合规范各条要求。若有不同见解,或有需要进一步协调的问题,请及时与总办联系.原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指导书桥梁部分通用条款废止.初步设计指导书与本指导书不一致的,以本指导书为准。
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