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下国家》导学案
制作:陶月江 审定: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积存本专题中的名句,翻译文言语句,并整理积存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研读并理解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辩证关系及其丰富内涵。
3、 诵读并了解孔子“仁政〞和孟子“王道〞的主张,熟悉孔孟思想的批判精神。
4、 能理解“政者,正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著名论断的积极意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2、3、4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政者,正也
【本课内容】
在本课中,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政者自身的素养。孔子提倡“以德〞,孟子提倡“行道〞,名虽不同,实无区别,那就是要求统治者自身端正,作民众的表率,否则就会带来庞大的负面影响。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其主张都源自他们对当时为政者无德无道的忧患,具有激烈的批判精神。
【学习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通假字:
1、 读准字音
譬如 八佾 虽有粟 草上之风必偃
盖阙如也 稼穑 请学为圃 襁负其子而至矣
2、 指出通假字: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则民无所错手足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二、 结合注释,再读文本,疏通字词句:
1、 解释词义:
为政以德 使民敬、忠以劝 临之以庄
举善而教不能 足兵,足食 于斯三者何先
民无信不立 信如君不君 吾得而食诸
子帅以正 季康子患盗 苟子之不欲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将奚先 子之迂也 则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无所苟而已矣 上好礼
人有恒言 天下之本在国 使人不以道
2、 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征,并翻译句子:
临之以庄,则敬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政者,正也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哉,樊须也
夫何为哉
三、 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探究1、12章,加以分析归纳:
〔2〕探究2、6、7、8章,加以分析归纳:
〔3〕探究4、10章,加以分析归纳:
〔4〕探究3、5、9章,加以分析归纳:
〔5〕探究13、14章,加以分析归纳:
四、 背诵:
背诵:1、3、4、8、11、13章。
五、 随堂学习:
1、 以下成语出自本课,查一查它们的意思:
①众星拱北:
②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风行草偃:
④化假设偃草:
⑤名正言顺:
2、《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依据以下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
1.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无耻。
2.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合计那方面的事情。
3。表示碰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4.工作很投入,常忘记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5。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6.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
7。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多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8。关于个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
9.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10.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3、下面一句话语序有不当之处,通过调整短语结构,使之协调一致,语意连贯:
孔子毕竟是一个贵族气息较浓的人,“文化〞的王朝他喜爱,他也喜爱“文化〞的人,他自己从艰辛的少年到中老年的奔波,学而不厌,也就是要使自己“文化〞。
六、 参照译文:
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围绕在它的四周。〞
2、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正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劝勉,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正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正认真了;你对父母孝顺、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劝勉了。〞
3、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4、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5、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6、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7、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8、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假设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你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你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到。〞
9、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需正名分。〞子路说:“你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改正?〞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关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用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需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关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10、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11、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公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公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12、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13、孟子说:“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14、孟子说:“自身不践行大道,对妻室、子女都推行不了:不依大道来使唤他人,连妻室、子女都不能派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