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夜间安全驾驶措施
俗话说:“宁走十里山路,不走一里夜路〞,夜间行车的危险性由此可见一斑。荷兰研究人员在《睡眠研究》学刊发表报告。他们发现,夜间连续驾车两小时危险程度等同于酒后驾驶,超过3小时则如醉酒驾驶。那么,夜间行车的危险性,到底源于哪些因素?
一、能见度底,驾驶员观察盲区多,对物体性状易误判
夜间开车,四周光线大大低于白天,前照灯灯光范围仅限于光亮的和大型的机械物体,然而行人,自行车和身着黑衣没有光的物体,都很难被发现。在驾驶员看来,所有不反光的物体都呈黑色,物体形状的细节都无法真实显示。日前,北京张先生一家去密云水库旅游,晚上抄了一条近道回城,没路灯,路两侧是一排排大树,路面仅可供两辆车并行。路上黑黢黢的,时不时迎面开来一两辆高大威猛的运货卡车,吓得刚拿上驾照的张先生一路冒冷汗,可见夜间行车观察之难,推断之难。
二、路面状况发展变化快于视觉反应,采纳措施易缓慢、不及时
由于观察不够清楚,对路面行人、车辆及其它活动物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及其大小不易推断,容易造成误判、错判。因此,在判定和采纳措施上较昼间缓慢很多,通常会延误紧急避险时机。夜间行车时路界不清,常使车辆偏离正常运动轨迹或碰到意外状况采纳措施不及。
三、观察范围狭小固定,易形成视觉疲惫,重者驾驶失控
夜间行驶时,人员仅能观察到正前方或是有路灯的地方,对其它方位的状况几乎毫无所知。因此,视觉始终紧盯正前方,长时间容易造成视觉疲惫,进而造成精神疲惫,这时车辆犹如无人驾驶。
四、夜间违反交通规则人员、车辆增多,路面状况复杂多变
城市夜间路况,虽然有路灯系统照明,但在晚上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就不守规矩,有时行人或自行车突然抢行会让人措手不及的,甚至有人翻越护栏,对这些状况更要万分当心,慎重处理。
五、各种灯光交织,视觉刺激激烈,会车、跟车和超车危险较大
夜间行车,一般道路、高速道路主要是车辆灯光,城镇道路出除了车辆灯光外,还有路灯照明等。这些灯光强度普遍比较强,刺激视觉激烈,尤其在会车、跟车和超车时危险较大。
造成夜间驾驶的危险因素很多,有针对性地消除和预防这些因素,是每个驾驶员实现夜间安全驾驶的关键所在。
一、重视心理准备,预想夜间可能状况,主动预防事故发生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夜间行车前,驾驶员首先要从心理上做好一切准备,尽可能多地预想到会发生的状况,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之策。首先要做好技术检查。除了做好常规检查〔制动、转向、供油等系统〕外,更重要地是要检查好电路,看是否各部接触合格,重点要检查全车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确保照明系统工作状态合格。其次是做好物质准备。夜间行车除准备常规的物品如备胎、千斤顶、扳手外,还应带上照明设备如应急灯以及紧急停车时的警告标牌,当遇故障紧急停车时,可以给自己的车辆辟出一块安全区域。
二、熟知夜间行车规律,掌握夜间路面观察技巧,尽力获知路面真实状况
一是夜间不同照明状况下,道路四周的物体具有不同特征。在满天星斗或明月皎洁时,借助月光对地面的反射,走灰不走黑,遇黑就停车。月夜时,路面为灰白色。在湖、河边沿行驶时,应特别注意,勿将水当路。行车途中,假设发现前面突然变黑,就可能有障碍或急转弯地方,应减速或停车察明状况后通过;无月的夜晚,路面为深灰色,路基外为黑色;雨后的路面为灰黑色,凹凸、泥塘、坑洼为黑色,积水处为白色;雪后的车辙为灰白色,通过较多车后为灰黑色。一些有经验的司机讲的“走灰不走黑〞,就是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