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强化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关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节选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 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史之乱〞的开始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这条连接亚欧的陆上丝绸之路也至此湮没。
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控制相关地区,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更加难以控制西域。
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虚构大量奇珍异物,是因为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不能满足唐人的渴求。
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引用杜甫的诗是为了证实安史之乱之后丝绸之路已经逐渐衰落。
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旨在说明唐人喜爱杜撰虚构。
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实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及再度繁华与没落的原因,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依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安史之乱〞,唐王朝将兵力东调长安,否则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 九世纪初,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一去不复返,原因在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C.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继衰落,使中国人因之而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D.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就不会错过大航海时代。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安史之乱’的开始〞错,原文为“继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C项,“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不能满足唐人的渴求〞错,可是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D项,强加因果。花剌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应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B项,“旨在说明唐人喜爱杜撰虚构〞错,应为旨在说明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应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D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原因不只这两点。应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①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②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芳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需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③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居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状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④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⑤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⑥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⑦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⑧“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⑨“就是的……〞
⑩“口粮哩?〞
⑪ “扣了!〞
⑫“为什么扣了?〞
⑬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⑭“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⑮田福军立即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⑯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⑰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⑱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⑲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⑳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各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将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状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违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马上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4. 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困难状况后的难过和内疚之情。
B. 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 小说写田福军视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
D. 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
5. 以下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 “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C. 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亮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
D. 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乡村百姓生活的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7. 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当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4. C 5. B
6. ①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乡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②体现了田福军激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③特别表现了田福军对乡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
7. ①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哪怕会因此承受一定的后果。②“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但他毅然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激烈的社会责任感。③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人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鉴赏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C项,“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写田福军视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目的是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应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因为体弱多病〞错误,从文中来看,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不是因为体弱多病,而是因为过度饥饿。应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分析插叙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到第二段插叙的文字,概括插叙的内容,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需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插入的是田福军的回忆和心理活动,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文革〞前后中国乡村的生活状况,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分析插叙内容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先看插入内容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面对文化革命带来的破坏,田福军认为“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需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这展现出田福军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动脑筋想新办法〞则是表现出他工作方式的灵活,“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表现出他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田福军对乡村、农民的感情。接着分析插入内容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下文写田福军询问村中的状况,并亲自到农民家中去视察,这些情节是建立在他心系百姓、心系工作的基础之上,而插入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对待工作、对待农民的态度,所以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考生要先理解“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当一切后果〞这段话的内涵,然后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田福军的形象。“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当一切后果〞,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特点——矛盾和选择的综合体,并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这一综合体——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当一切后果。然后到文中找到田福军面临的矛盾和做出的选择,如第二段“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由此可知,田福军面临的矛盾是“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对此田福军做出的选择是“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这是基层工作者的工作,而他毅然选择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之中,这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如“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将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状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违法〞,这又是田福军面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马上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事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假设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假设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8.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招致,使……来
B.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造:前往,到
C.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善:羡慕
D.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怜惜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木欣欣以向荣
B.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 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 而蓄无弦琴一张 襟三江而带五湖
10. 以下句子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 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B. 之二虫又何知
C.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 奉宣室以何年
11.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者处事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假设此
B. 贤者处事/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假设此
C. 贤者处事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假设此
D. 贤者处事/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假设此
12. 以下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加强。文中指州里掌管文书的小官。
B. 解绶:绶,本义是指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丝带。丝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解绶,是解下绶印,辞去官职的意思。
C. 征辟: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这是一种自下而上选任官吏的制度,在汉代地位仅次于察举制。
D. 葛巾:葛,是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成“葛布〞。古代男子18岁称“弱冠〞,要戴帽子了,还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平常成年男子不必戴帽子,于是就用葛布做成头巾,包住头发,称作葛巾。
1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卸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的馈赠全都扔掉了。后来,更不愿意为五斗米为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部送到酒家,留作取酒之用。他虽不懂音律,却储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处,都要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思。
14. 把以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8. D 9. C 10. B 11. D 12. B 13. B
14. 〔1〕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做砍柴打水〔采薪汲水〕之事。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好好地对待〕他。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心于勤劳清苦得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3〕我想奉命急速〔快速地〕上路,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暂时依顺自己的私情〔侍奉祖母〕,但向朝廷申诉〔陈述、诉说〕又得不到同意。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D项,句意: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矜:自夸。应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以: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B项,为:介词,因为,为了;动词,是。
C项,于:都是介词,在。
D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应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项,省略句,“以〔之〕为〞。
B项,宾语前置句,“何知〞是“知何〞的倒装。
C项,推断句,“非〞,“不是〞,表否定推断。
D项,状语后置句,“以何年〞是后置状语。应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贤人处事,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天下〞作“无道则隐〞的主语,“天下〞前断开,排除AC;“奈何〞用于句首作状语,与“自苦假设此〞不能断开,排除B。应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重要性加强〞错,隋、唐以后主簿的重要性减弱。
C项,“自下而上〞错,征,是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D项,“古代男子18岁称‘弱冠’〞错,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应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错,原文“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意思是,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应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的关键词有:
〔1〕遣,派;力,佣人;薪水,砍柴打水〔采薪汲水〕;遇,对待。
〔2〕勤苦,勤劳清苦;同志,志趣相同。
〔3〕奔驰,急速〔快速地〕上路;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严重;苟,暂时;私情,侍奉祖母之情;告诉,申诉。
参照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作《五柳先生传》以自解,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事,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陶渊明〕都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天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经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保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当心慎重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前去任职。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治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经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立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储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管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慢慢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欲与元八卜邻①,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③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卜邻:选择做邻居。②墙东: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指隐居之地。③绿杨:出自《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闻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
15.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都渴求隐逸,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
B. 颈联直述与反问,暂时外出尚且期待良侣偕行;长期定居,又怎可不择佳邻?
C. 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不免孤独终身。
D. 全诗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与他惯常“老妪能解〞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
16. 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①“三径〞化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形象地写出居所环境之清幽和友人之高雅。“绿杨〞用典特别强调居住环境树木掩映,景色优美。②“好同〞“宜作〞用拟人手法,借景物的交相辉映描写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③诗人想象与好友比邻而居的美好画面,明月在天,杨柳依依,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流露出对将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充分表达了友情的美好可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不免孤独终身〞错误,尾联“可独〞的意思是“哪里只是〞,整联的意思是“我们成为邻居了,哪里只是我们两人总能见面,我们的子孙也能长期和睦相处,两家可以世代友好〞,可知情感是喜悦的,“尾联由喜转悲〞“自己还是不免孤独终身〞理解错误。应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回答此题,应当首先理解词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再依据“明技巧,析诗句,点意境和情感〞三步答题法进行回答。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意思是“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首先有用典,“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绿杨〞为贤士结邻之典;这里用这两个典故,说明与元八两人志趣相投,心性相似,他们皆为看淡功名富贵之人,都希望过上隐居的生活,主要意在赞美对方。另外还采纳了虚写,颔联想象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两人成为邻居后友好长期相处,共赏美景,这是对将来的美好憧憬。“明月好同〞和“绿杨宜作〞采纳拟人的手法,意境晴朗明丽,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的向往。
〔三〕〔共8分〕
17. 名篇名句默写。
〔1〕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逍遥游》中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诠释“小年〞概念的语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
〔6〕《滕王阁序》中描写秋天山容水态及其色彩变化、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审容膝之易安 (2). 落霞与孤鹜齐飞 (3).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7). 潦水尽而寒潭清 (8).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
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同学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孤鹜、沮、强近、晦朔、蟪蛄、潦。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8. 下面各选项组合中,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经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②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③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④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美轮美奂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⑤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展开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⑥春天的北京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一直都梦想着到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的地方度度假放松一下自己。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从长计议,不急于做出决定,慢慢商量解决。句中要表达的是姐姐没有长远打算和计划,使用不当。
②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担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此处用于记者采访,与句意不符。
③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不用涂改很快写成。该句误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属于望文生义。
④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使用正确。
⑤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使用正确。
⑥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用于描写北京的景色,使用不当。应选D。
19. 以下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纯洁明净、催人奋进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 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C.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 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显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表意不明,事实是对偏见的反驳,而不是说明。
C项,“这要看……所决定的〞句式杂糅,可删除“所决定的〞,或者把“这要看〞改为“这是〞。
D项,“主旨〞与“描写〞,搭配不当。“主旨〞不是可以“描写〞出来的,可把“描写〞改为“表现〞。
应选A。
20. 以下各句中引号的作用和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例: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A. “小〞和“大〞比较起来,“小〞总是被人轻视的。
B. 你这个白说成黑的人可真“了不起〞!
C.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伤的“屏障〞太难了。
D. 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示强调
A项,表示强调。
B项,表示讽刺。
C项,表示特别含义。
D项,表示引用。
应选A。
21. 依据以下表格,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这段调查综述能更好地反映总体状况。要求:不得出现具体数字,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总体而言,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动,______________,相关工作得到了人们认可。但是,毕竟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_________________。我们相信,伴随着多元主体参加程度的不断提升,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社区居民的参加意愿大大加强 (2). 垃圾装运、处理设施仍然不尽如人意 (3). 推行垃圾分类的前景将越来越好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同学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顾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看法调查统计表进行综述,以更好地反映总体状况。在解答时,要注意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