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读名言,悟
2、人生,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2,鱼我所欲也,孟子,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作者简介】,4,主要思想,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5,【预习课文】,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3、6,【读准,字音】,不,为,苟得也,wi,为,宫室之美,为,之,wi wi,所,恶,莫甚于死者,w,箪,dn,乡,xing,羹,gng,蹴,c,妾,qi,【读准句子停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4、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正确读文】,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所我
5、想要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同时得到,.,想要,生命,正义,舍弃,译文:,【解词释句】,9,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探究,1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
6、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超过、胜过,做,干,苟且偷生,厌恶。,祸患,灾难,通“避”,躲避,生命也是所我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译文:,比,1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
7、事。,探究,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假如,假使,那么,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做,干,译文:,没有,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8、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通过这种方法。,因此,由此可见。,译文:,1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不仅仅,这种思想,不丧失。,译文,:,15,“,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探究,(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
9、于死者,),16,【第一部分分析】,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论证,舍生而取义,正面,反面,不为苟得,“,甚于生者”“义”;,“,甚于死者”“不义”,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论点,患有所不避,论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性善论,”,),1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肯接受;用脚践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吆喝。尔,助词,。,给,过路的人,
10、不愿接受,用脚践踏着。,译文:,18,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不屑接受,羞恶,之心,舍生,取义,得,生,舍,死,正面举例,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高位厚禄,通“辨”,辨别,有什么好处,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译文:,侍奉,20,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反面举例,2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通“向”,从前,。,停止,放弃,本来的思想,译文:,22,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23,义存于心,举 例 论 证,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12、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 者得我,排 比 论 证,24,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深度探究】,25,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3、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深度探究】,26,本文写作特点,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
14、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深度探究】,27,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
15、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总结全文,28,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延伸、拓展,29,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
16、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30,大爱至善唐山,13,位农民,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农民。,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13,位农民除夕租了辆中巴车,顶风冒雪到郴州救灾。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们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他们的义举充
17、分诠释了什么叫“勇为”。,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31,一、一词多义,.,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2,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知识积累】,32,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18、李白,将进酒,),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知识积累】,33,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知识积累】,34,三、古今异义,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9、是,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四、词类活用,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知识积累】,35,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知识积累】,36,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忧
20、患,死于安乐。,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7,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万钟于我何加焉,!,4.,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一、翻译下列句子。,【课堂检测】,38,二、问答题,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2,、文中两次提到“心
21、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课堂检测】,39,三、简要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而取义。,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4,、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知识积累】,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