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31935 上传时间:2025-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 第一阶段:小组展示: 第一组: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般的法国人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的人物描写给人以亲切之感,一个庞大的民族悲剧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 第二组: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文章的背景资料。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突发了普法战争。战争时期法国政府执行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合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最后一课》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第三组:这篇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文章通过小同学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法国人民的悲愤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组:文章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第五组:这篇小说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国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六组:本文以法国割地赔款历史事件为背景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的罪行,也未见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抵抗,而是巧妙的选取一所一般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反映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祖国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第七组:小说以“我〞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分别写了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一到六自然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二部分从课文七到二十三自然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八组: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黄河颂》一样,本课也表现爱国的主题 第二阶段:自由发言 生1: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入的含义? 生2: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生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含义是什么? 生4:在国家危难之际保持上课,所以形象高大 生5:课文中的描写表示了什么? 生6:最后一课的中心是什么? 生7:爱国精神 生8:评价精妙的描写 生9:插入描写有何作用? 生10:一是营造气氛,二是结构首尾呼应,三是 生11:忽然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这堂课结束了,二是德语代替了法语 生12:文中第21自然段写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生13:写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是为了烘托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生14:文章14自然段的三个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生15:韩麦尔先生发给同学的字帖上为什么写着“阿尔萨斯〞“法兰西〞的字? 生16: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开头不直接写上最后一课的情景而要写小弗郎士上课途中的所见所闻? 生17:小弗郎士连分词都记不住,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差的同学,为什么在最后一课里他全听懂了,并且觉得很容易,很容易,可不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师:小弗郎士一个接受能力很差的小孩,为什么在那一刻他的接受能力这么强了呢?我们听课的正好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我们想请教一下冷老师? 冷老师:你们觉得小弗郎士真的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差的同学吗? 生〔齐〕:不是 冷老师: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只不过是没有学习而已,不知道这样解答你们是不是满意 师:确实,我们认为他接受能力很差是一种先入为主,其实他并不是接受能力很差,只是贪玩一点,我们在座有没有贪玩的同学呢?有吧,那么学了这一课之后,希望你们能够给自己找一个动力的支点,相信你也能够撬起地球! 生18: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字帖上写上那些字是为了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希望他们铭记“阿尔萨斯〞是法国的一部分。 生19:小说中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不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从而深入主题的作用,而且大大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入的印象 生20:为什么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生21: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再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40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的赶下讲台,不能再教自己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说他说“可怜的人〞,实际上包涵着小弗郎士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更包涵着对失去国土的悲伤之情。 生22: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只是一个线索,在文章前面写“我〞的所见所闻,其实是为了表达“我〞的深厚爱国热情! 生23:教堂的钟声响起的时候,韩麦尔先生想说什么? 生24: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该从本文中吸取哪些精神营养? 生25: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 生26:最后一段“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样的动作神态描写好在哪里? 生27:这篇短篇小说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含义? 生28:小说插入对镇上的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29:一是营造不同平常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深入主题。 生30: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韩麦尔先生最后的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激烈的感情,表达了他无比悲愤的心情,倾注了他无比的爱国热情,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生31:说“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也忘不了!〞为什么? 生32:人通常要到失去的时候才真正懂得某种东西的价值,最后一课当然忘不了,因为以后都不能说法语了。 生33:如何理解第四自然段中“又出什么事啦?〞这句话? 生35: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生36:回答刚刚的一个问题,“又出什么事啦?〞这一句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又〞字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后来上课的情节显得水到渠成。 生37:我认为“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生38:第21自然段“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39:我评价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热爱自己的祖国的语言、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的人! 生40:屋顶上的鸽子叫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视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生4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42:小弗郎士起线索作用。 生43:我不同意上面同学的观点。我认为写屋顶上的鸽子的叫声是引出后文敌人强迫鸽子也要学德语的联想,从而表现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嘲讽。 生44:第20自然段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可是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啊? 生45:我认为小弗郎士不仅起线索作用,还有深入主题的作用。 生46:我认为前面说的屋顶上的鸽子叫还有另外的含义,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其实这里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求。 生47:我认为小说中的“我〞起的是线索作用,全文的结构是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是由“我〞贯穿起来的。 生48:课文第11自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正在诧异〞,为什么“我〞会诧异? 生49: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韩麦尔先生身在法国,所以他认为法语是最美的语言,这里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一种深切的热爱。 生50:回答刚刚的一个问题,“这些情形〞是表现了国家被占领之后国民不同的反应,他们认为只要语言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生5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和“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两个“最后一堂法语课〞含义相同吗? 生52:这篇文章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小孩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庞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各种人物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 生53:本文是反映法国人民的反战情绪的,文章为什么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仅仅截取一个小学师生共同上最后一课的情形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54: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钟声〞是这一课的结束,说明德语马上代替法语,最后随时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神态说明马上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辞,韩麦尔先生的内心非常痛苦 生55:前面同学提到的两个“最后一堂法语课〞,我认为“最后〞含义不同,前一个“最后〞表现了小弗郎士繁重而悲愤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是韩麦尔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用心学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生56:我回答前面的问题,之所以不写战争场面,主要是想通过一般人上最后一课的情形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不能学习本国语言的一种惋惜,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爱国情感 生57: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成为跨越时空的不朽的艺术作品? 生58:对上学路上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59:我认为刚刚同学回答的并不完整,之所以选择乡村小镇的小学,是因为这是一个一般的地方,更能体现出法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因为它的一般,更能体现出法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从而更能反映出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和他们希望统一的爱国之情。 生60:文章描写了两个什么样的情景,刻画了两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61:我来评价一下文中的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他热爱自己的同学并且对祖国的战败感到无比伤心。 生62: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艺术作品,我认为是:不朽的东西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人间悲剧在上演,这种特定的随时,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生63:“法兰西万岁〞表达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64:“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他坚信法兰西必胜,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 生65: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小主人,祖国的将来是由我们来主宰的,我们现在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祖国,就必需要有一种雄健的精神。 生66:我回答前面的问题,文章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第三阶段:小组归纳 要求:结合刚刚同学们的探讨,看看自己小组的问题是否解决,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好后上交。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教学目标: ⒈通过同学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同学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同学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同学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索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激励质疑,激励同学难住老师的提问和改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同学发言猜测: 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关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状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铭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本文有何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