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焊接操作的安全技术 焊接技术是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原子能、石油化工、造船、电子技术、建筑、机械制造等部门。如石油化工建设中的各种储罐、槽、釜、塔的安装及大量的管道连接中,据统计有60%的施工工作量是焊接。由于焊接结构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跨度大等优点,在建筑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高325米的深圳帝王大厦、高201米的大连远洋大厦都是钢制焊接结构,还有象大型的展览馆、体育场馆类的大跨度建筑中也都采纳金属焊接的网架屋盖。此外在三峡工程,泰山、大亚湾核电站、西气东输工程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焊接技术均起着至关
2、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世界年钢产量的50-60%需要经过焊接加工。与此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严重地威胁着焊工及其它生产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其主要危害如下: 1、焊接切割工作过程中需要与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机电器接触; 2、焊接过程会产生有毒气体、有害粉尘、弧光辐射、噪声和射线等。 上述危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爆炸、火灾、烫伤、灼伤、中毒、电光性眼炎和皮肤病等职业病症。此外还可能危及设备、厂房和四周人员安全,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许多重大、特大事故是由于焊接切割作业人员违章操作造成,下面就日常生产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气焊、焊条电弧焊的特点、危害及安全操作予以介绍。 气焊
3、1、特点及危害 气焊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灵活、有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各工业部门的制造和修理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此过程需利用可燃气体如:C2H2、液化石油气和H2等、助燃气体O2及高压气瓶如:氧气瓶、乙炔瓶等。如果焊接设备和安全装置有故障,或者操作人员作业时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都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等事故。 2、使用安全要求 1)、工业用乙炔中常含有磷化氢PH3、硫化氢H2S等杂质,这些杂质不但容易引起爆炸,而且焊接时,其中的硫和磷可能转移到焊缝金属中,使焊缝的机械性能发生改变,冷脆、热裂倾向增加,焊缝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按容积计算,要求乙炔中PH3的含量不得超过0.2%;H2S的含量应小于0
4、1%; 2)、气瓶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避免日光曝晒,远离明火和热辐射,气瓶与明火操作区的距离必须大于10米,乙炔瓶温度不得超过40,液化气瓶温度不得超过45; 3)、焊接过程中,放气速度不应太快,避免气体流经阀门时产生静电火花,瓶内气体不同意全部使用完,而应留有一定余量; 4)、乙炔瓶应垂直立放,严禁卧放,防止瓶内丙酮流出而发生事故,氧气瓶使用时,瓶口严禁沾染油污等易燃物质; 5)、气瓶应依据国家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要求进行定期技术检验,严禁超期使用; 6)、焊炬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包括射吸状况、橡皮管与接头连接状况、是否漏气、气体各通路是否洁净等,检查正常后方可进行点火操作。点火时应先开乙炔
5、阀门,后开氧气。使用过程中,防止发生回火,发生回火时,应先关闭氧气,再关闭乙炔,如果仍未灭火,应迅速关闭乙炔调节阀和氧气调节阀。 焊条电弧焊 1、特点及危害 焊条电弧焊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焊接方法,其重要原因是电弧能有效而简便地把电能转换成焊接过程所需要的热和机械能。同时焊条电弧焊用手工操纵焊条进行焊接,可以进行全位置焊接;焊接设备轻便、搬运灵活,适用于各种金属材料、各种厚度、各种结构形状的焊接。但由于其特别性会存在以下不安全因素: 1)、电弧弧柱中心温度高达60008000K,焊条、焊件和药皮在高温作用下,发生蒸发、凝结和气体,产生大量烟尘; 2)、焊接时,熔化金属有时会分解出有毒的金属
6、蒸气,加之焊条药皮经化学反应后会释放出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 3)、飞溅、电焊机线路故障或燃料容器管道补焊防爆措施不当,会引起爆炸和火灾事故。 4)、焊接设备空载电压高于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易发生触电事故。 2、使用安全要求 1)、电焊机必须有独立的专用电源开关,禁止多台焊机共用一个电源开关; 并且要防止电焊机碰撞、受潮或剧烈振动; 2)、电焊机外露的带电部分应有完好的防护装置,不带电的外壳应有优良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措施,严禁超负荷使用;在推拉电源闸刀时,应先关闭焊机开关; 3)、焊接电缆外皮完整、绝缘优良、应使用整根导线;不可将电缆放在焊接电弧四周或炽烈的焊件上,以免烧坏电缆,焊接电缆如有损坏应马上改换; 4)、电焊钳必须有优良的绝缘性、隔热能力,严禁将过热的焊钳浸在水中冷却后马上使用; 5、尽量避免雨、雪天在露天焊接; 6、焊接作业时,场所应有通风除尘设施,在狭小的工作场地作业或者在 容器内施焊时,必须配置可靠的通风设备,焊接铝、黄铜等有色金属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多,应佩带口罩,以防止中毒; 7、必须靠近可燃、易爆物质焊接时,可燃、易爆物质距作业点火源应不小于5m;并且应用防火材料遮盖;严禁在内有压力的容器上焊接; 8、焊接作业人员应穿戴好劳作保护用品,强化自身的防护,保证自身安全, 同时应具备一定的预防触电的防护知识和急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