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25453 上传时间:2025-04-1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辛弃疾词两首,1,学习目标,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2,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1161他21岁的时候参加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而后带领着部队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投奔了南宋。,作者简介,3,辛弃疾到了南方,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此后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虽然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作品集稼轩长短句。,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释 题,水龙吟,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6,写作背景,水龙吟作于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仕金官员的后代,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这种境遇使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7,朗读体味,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8,整体把握,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9,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秀丽的美景却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即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但是作者不直说自己“愁”和“恨”,而是说远山“献愁供恨”,这是采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10,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呢!,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11,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衰颓的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心境孤寂的“江南游子”即,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兼,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1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吴钩,正是词人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他却是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13,词人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一边走动,一边不断地拍击着栏杆以泄其情。而词人这种心情却并无人能够理解,这就更增加了他的悲愤。,14,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15,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弃疾则不愿意弃官归隐,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这里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1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象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18,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的愤慨和痛苦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风雨飘摇,怎不令人忧愁!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光白白流逝而虚度光阴,又怎不令人感伤!,19,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人痛苦之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女子来擦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而只好独自哀伤,从而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20,下片结句“倩何人”等十三字,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感情沉郁,结构严谨。,21,小结:,下片,言志,。通过古人古事即,运,用典故,来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22,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问题探究,23,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24,3、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意境宏大壮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25,4、诗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26,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只是景物描写吗?,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27,6、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指辛弃疾自己;悲愤之情。,28,“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9,8、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 乐于归隐,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桓温 叹时光流逝,30,9、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10、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31,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2运用典故,32,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和用典。,3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4,释 题,“永遇乐”是词的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题目,怀古就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35,写作背景,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36,朗读体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7,上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译 文,38,下片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39,句意赏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句式,既音韵和谐,又强调了英雄。孙权与当时南宋朝廷的局面相似,只是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者,孙权没有妥协,敢于抗击并击败了曹操;而宋朝偏于东南一隅,不思进取。,这表达了词人,对孙权的赞叹、仰慕和怀念,对统治者的指责,以及想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40,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4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刘裕骑着战马,拿着武器,驰骋沙场,指挥千军万马,锐不可挡的气势如猛虎下山。(而自己空有抱负,没有机会。),42,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4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作者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一事。,44,也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草率北伐而发的。辛弃疾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借古讽今,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4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为什么要倒装呢?强调时间之长。词人想起自己43年前带兵南下效命朝廷,当年亲身经历了扬州一带的抗金斗争,到现在还记忆深刻。怀抱收复失地的愿望,没想到朝廷安于现状、昏庸无能。英雄空有抱负,无用武之地。虚度年华,壮志不展,怎能不让作者伤心。记忆越新,悲痛就越深。表达了词人,深沉的伤感和悲痛之情,。,4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4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以廉颇自比,借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希望被信任、被重用,从而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情怀。,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权奸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一腔悲愤溢于言表。,48,下片小结:,下篇写历史教训(用宋文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忠心,以及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49,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艺术特色,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50,1、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2、上片用了孙权、刘裕典。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51,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52,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孙权,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53,2、作者用刘义隆典的用意何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3、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人们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54,4、作者用廉颇之典有什么用意?,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55,问题探究,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56,(1)典故大多与京口这一地点密切相关,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借古讽今和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较好的体现了怀古诗的特点,。,(2)丰富了诗词的容量,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3)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有令人荡气回肠之美,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更见含蓄深沉,有助于,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的形成。,(4),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既可以从历史上的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同时又可以重温历史的兴亡成败,以避免今日不必要的损失。,57,试找出词中运用了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58,(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59,辛弃疾在创作这水龙吟永遇乐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延伸拓展,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豪放,、,雄健,,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60,比较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的异同。,延伸拓展,相同点:,1)意境上都雄浑壮阔。,2)都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61,延伸拓展,不同点:,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词:豪放、旷达、洒脱;,辛词:豪壮、沉郁、苍凉。,2),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显得曲折隐晦,,含蓄深沉,。,3)与苏轼词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辛词里,,,多出现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意象,。“吴钩”“旌旗”“马上琵琶”、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弓”等军事意象密集组织在一起,构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6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